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 俄罗斯帝国
5603100000015

第15章 气吞山河:俄罗斯帝国的建立(7)

关于地方行政机构,起初在莫斯科设立市政厅,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作为管理市民的机构。它们不从属于当地的行政长官,也不由中央的衙门机构管辖,实行自治。1708—1710年的省政改革之后,它们被规定由省行政机关管辖。1720年在新首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总局,在其他各城市成立了市政局,各城市的市政机构改为直接由市政总局管辖。根据规定,市政机构由包括大商人、大工场主、小商人、小手工业者的城市“正规公民”选举产生,其职能是负责税收、审讯一般案件以及其他城市事务。其余居民被列为“非正规公民”,无权参加市政机构的选举。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彼得一世设立了省级行政单位。1708年,他下令把全国分为8个大省。每省设总督一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省总督都经过严格挑选,必须忠于沙皇,直接听命于中央。后又增设为11个省。1719年,他又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又划分为若干区。省的建制仍然保留,但省总督的权力比以前缩小,主要掌管军事,州成为地方的主要行政单位。各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州长直接隶属于中央。这样,彼得一世在俄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机构。

在官吏的选用方面,彼得政府颁布了关于“官秩表”的法令,把全部文武官员分成14个等级,文职从十四等文官到一等文官,武职从准尉、炮长到大将、元帅。非贵族出身的人只要才干出众便可得到提升,只要获得八等官衔便可获得贵族称号。这就打破了传统的论出身取仕的做法,使那些出身寒微的人也能获取高位。彼得一世的不少亲信重臣便是这样的人,如他的得力助手、重要将领亚·缅什科夫小时候在莫斯科街头叫卖肉包;总检察官帕·雅古任斯基小时候曾放过猪。这一政策提高了文武官员的素质,加强了沙皇政府的统治,有利于其对外战略的实施。

(3)经济改革。为了保证军备供应,彼得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发展工商业。他扶植、鼓励工商业发展,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他于1721年颁布法令,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让农奴一边种田一边做工,同时规定农奴和土地不准分开买卖,据以维护农奴制。为了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他支持集市贸易,开凿运河。1703年开始开凿的维什涅沃洛茨运河,1709年即建成通航,它促进了伏尔加河一带与俄国西北部之间的商品流通。同时他还着手开凿连接顿河与伏尔加河的运河和环拉多加湖的运河。为了鼓励对外贸易的发展,彼得政府同欧亚许多国家签订商务条约,设立领事馆,允许俄国商业公司同外国建立商务联系。为了防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彼得政府对进口商品课以高额关税。为发展工商业,彼得还从国外招聘大量技术专家,允许他们在俄国办厂,并给他们以宗教宽容和司法特权。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彼得一世时期,俄国的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手工工场由原来的三十多个猛增到二百四十多个。它们涉及呢绒、制革、麻布、帆布、造船、采矿、冶金、火药等许多行业,规模一般都有几百人,莫斯科的官营造帆厂工人达1162名。边远地区和新征服地区也建立起了手工工场。彼得一世当政之初,俄国尚需从瑞典进口铁来制作武器,但在其当政末期俄国已可向国外出口金属。据估计,俄国在1718年的生铁产量为160万普特,英国在18世纪中叶的生铁产量约为180万普特,俄国的生铁产量和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英国已不相上下。与此同时,俄国的商业贸易空前繁荣,马卡里耶夫、阿尔汉格尔斯克等地的集市贸易非常活跃,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人群熙熙攘攘,货物堆积如山,一派热闹景象。对外贸易额大幅度增加,到彼得一世执政晚年,俄国每年输入的商品额约为210万卢布,输出的商品额为420万卢布,顺差高达210万卢布,这就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

为了保障和增加国家的收入,彼得一世还颁布“一子继承法”,规定贵族只能将其封地或世袭领地传给一个儿子,其余没有分得不动产的儿女只能继承其他财产,认为“主人从较多的农户所得的收入总会更充裕些”,国家从“主人”处征收的赋税就更有保证;征收“人丁税”,首先进行人口调查,然后不管贫富,按丁征税。此举使国家收入大幅度增加,如1724年国家收入为850万卢布,其中人丁税收入即达460万卢布。同时,它也加剧了贫苦人民的负担。彼得一世时期,国家开支巨大,既要建立庞大的陆海军,对外进行战争,又要兴建新都彼得堡,开办手工工场,开凿运河等,因此便大量增加税收,除正常的赋税外,对蜂房、磨坊、澡堂、橡木棺材、贴印花的纸张、磨刀、磨斧等都要征税,甚至留胡须也要纳税。彼得一世把剪胡子作为一项国家政策,明文宣布剪胡子是全国居民应尽的义务,如要留胡须便课以重税,规定富商每年缴税100卢布,领主、官吏每年缴税60卢布,其余城市居民每年缴税30卢布。政府特制了一种小铜牌,作为纳税收据。留须人须把铜牌挂在脖子上。铜牌上刻有胡子的图案,还刻着“须税收讫”的字样。农民进城、出城每次也要缴纳1戈比。苛捐杂税名目可谓繁多。沉重的捐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人民起义多次发生。

(4)文化教育改革。彼得一世的出访也使他看到了俄国和西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意识到俄国的愚昧落后也在于文化教育的落后,因此他采取了许多措施发展俄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他下令在全国各省城建立初等算术学校,招收10—15岁的少年儿童入学,讲授算术、初等几何等课程,并规定贵族少年必须进校学习,否则以后不准结婚。他下令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地开设造船、航海、矿业等专门技术学校,培养有关人才。他下令采用简易的新字体,取代比较复杂的教会斯拉夫字体,使得俄罗斯文字变得简便易学,印刷书籍更为方便,各种书籍得以大量印行。他下令废弃东正教会历法,采用西方通用的儒略历法。1724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发布了关于建立俄国科学院的命令。1725年科学院正式成立,下设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三大部。这是一个集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机构,同时设有大学和中学,直接培养科研工作者。科学院的建立对于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俄国科学研究步入世界前列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他还兴办报纸,创办了俄国第一份正式印刷的报纸《新闻报》,取代了以前那份转抄国外报纸的消息、仅供沙皇和近臣阅读的手抄报纸《自鸣钟》。他倡导臣民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教育人们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除了剪胡子外,他还提倡穿西服,戴西帽,开舞会,办沙龙,模仿西方生活方式一时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他还在俄国建立了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图书馆、第一批公众剧院、第一批公园。博物馆和图书馆于1719年正式开放。有人建议应对参观阅览者收取一些费用,但遭到彼得的拒绝。他明确表示,建馆的目的是“想使人们开阔眼界,用心学习”,“我还要下一道命令,不但免费接待任何人,而且,如果有人带领一帮伙伴来参观这些珍宝,我还要招待他们喝一杯咖啡,一杯酒,或者别的什么,由我来付钱”。对于他在彼得堡的夏宫花园,他要求不仅要使游人得到娱乐休息,还要有所教益。为此他下令制作了许多《伊索寓言》中的人物雕像,摆在花园各处,让人们一看到这些雕像,就想起《伊索寓言》这部伟大著作,就想起寓言中所蕴含的那些丰富思想和深刻哲理来。由此可见彼得一世发展文化教育用心之切,用意之深。

(5)宗教改革。长期以来,俄国东正教会由于不断获得君主的赏赐捐赠以及大量购买侵占,占据了大片领地和农奴。不少僧侣骄奢淫逸,道德败坏,聚集财富,过着“寄生虫”般的生活,而且时常干预朝政,和世俗争夺权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加强国家的权力,增加国家的收入,使教会为国家利益服务,彼得一世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宗教改革。他下令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提出由世俗官员管理修道院的领地,禁止寺院购买和交换土地。他颁布了关于宗教事务的管理条例,废除了总主教一职,建立了管理教会的宗教委员会,后改名为宗教事务管理总局,局长由沙皇从非宗教人士中任命,总局其他高级官员也由沙皇政府任命。沙皇被称为东正教的“最高牧首”。这样,教会便被置于沙皇的权力之下,必须听命于沙皇,其使命仅限于在精神领域开展活动,而不允许干预政治。教会的权力被大大削弱,教会与世俗争夺权利的斗争基本结束。

彼得一世还认为,大部分僧侣“是寄生虫”,他们在出家之前是“三位一体的进贡者”,即要给自己的家庭、国家和地主进贡;出家以后却养尊处优,靠别人的劳动过上了奢侈的生活。他不无嘲讽地说道:“我们的僧侣养得太肥胖了。上天堂的大门是信仰、斋戒和祈祷。我要用面包和水,而不是用鲟鱼和美酒为他们扫清通往天堂的道路。”他规定出家人无论地位高低,一律吃一份简朴的口粮,禁止他们在修道院里保有笔墨纸张,要求“为了人民永久和暂时的利益”,无论僧尼都要学会一门手艺,如做木匠活、画圣像、纺纱、缝衣、编花边等不违反出家人生活戒律的手艺。他还把退伍的伤残士兵、年老者、病患者以及一些贫困者分派到各地修道院,让修道士供养,同时还让教会给学校提供经费。为了改变传教士愚昧无知、不学无术的状况,他下令神父和祭司的子弟必须在希腊—拉丁文学校学习,有些人不愿上学,就强制他们上学,禁止没有受过教育的神职人员子弟接替其父的职位。

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俄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之前,由于曾受蒙古的长期统治和拜占庭帝国的深厚影响,俄国是一个充满了东方色彩和宗教气氛的尚处于中古时代的落后保守的国家。彼得一世在学习先进的西方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改革使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军事建设、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社会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使俄国开始告别东方,走向西方;告别中古,走向近代;告别愚昧与落后,迈进现代化的门槛。它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些较为有利的条件,为俄国步入欧洲强国之林奠定了基础。它使俄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大大加强,从而赢得了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的胜利,为俄国取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使俄国成为一个欧洲强国。从此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变成了一个由白海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延伸到黑海的马桑德拉、从波罗的海扩展到太平洋的巨大濒海国。1721年10月22日,参政院为表彰彼得一世在北方战争中所创建的“伟大功绩”,封他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最高大臣格·伊·戈洛夫金在致彼得的贺词中说:“只是由于您夙夜匪解的操劳和领导,我们,您的忠实臣仆,才从愚昧无知的深渊登上世界光荣的舞台,因而从空虚走向充实,归入文明民族之林。”这并非仅仅是吹捧,彼得一世的确堪称领导俄国走向近代文明的第一人。从此,沙皇俄国开始称为俄罗斯帝国。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正式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