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 俄罗斯帝国
5603100000014

第14章 气吞山河:俄罗斯帝国的建立(6)

9月底10月初,叛乱案重审结束,彼得一世对案犯进行了严酷处理。他的两个姐姐被削发为尼,索菲娅被拘禁在新圣母修道院,受到严格监视。799名射击军被处以死刑。当时,莫斯科一些广场和街头布满了断头台和绞刑架,被处死者有的被绞首,有的被裂尸。死者陈尸广场街头,一连五个月无人收埋。三具尸体吊在索菲娅拘禁室的窗前,手拿喻示索菲娅写给射击军的信的纸片,随风摇荡。莫斯科处于一片阴森恐怖之中。

对反叛的射击军的无情镇压和对其宿敌索菲娅公主等人的严惩,清除了彼得一世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严重障碍,巩固了彼得一世的皇权,加强了彼得政府的地位。此前,彼得的哥哥伊凡已于1696年病逝,彼得一世已成为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沙皇。从此他可以大刀阔斧地推行其国内外政策,实现其富国强兵的宏伟蓝图了。

六、师人长技:接轨国际的出国考察

在介绍彼得一世的内外政策之前,首先让我们看看他的出国考察。

1695年夏,为了夺取亚速海和黑海的出海口,彼得一世发动了对亚速夫的远征。亚速夫位于顿河下游,是通往亚速海的要塞,当时被土耳其占领。这次远征,俄军做了充分准备,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由于俄国没有海军,不能封锁顿河河口,使亚速夫土耳其驻军能不断从海上获得大量援兵、武器弹药和粮秣,防御力量不断增强。俄军本身又缺乏统一指挥,不能有效地互相支援,结果遭到失败。

翌年夏,彼得一世对亚速夫发动了第二次远征。这次俄军吸取了教训,建立了一支包括1300只舢板、300只小艇、100条木筏、23艘大帆船、4艘火攻船和2艘大战舰的庞大舰队,从海上封锁了亚速夫,切断了土军的海上运输线,使驻守土军无法获得增援,因此进攻一开始土军便宣布投降,撤离了亚速夫。

两次远征,结果不同,使彼得一世深深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其时从亚速海进入黑海的咽喉——刻赤海峡仍然控制在土耳其手里,黑海仍然是土耳其的内海。这意味着俄国舰船要进入黑海乃至地中海,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样,根据彼得一世的旨意,俄国政府决定,两年内建造多艘大型战舰,其经费由农民承担:从僧侣地主领地上的每8000户农户中摊派款项和人力,造战舰一艘;世俗贵族地主领地上每1万户农户承担营造一艘战舰的款项。

要建造战舰、建立海军,就需要通晓海军业务的军官和造船工匠,但是这些人才俄国极少,于是彼得一世断然决定,派留学生出国学习海军。随之他又决定,派一个高级使团出国,一方面广泛联合欧洲强国,共同反对土耳其;另一方面招雇水手、船长、造船和制炮专家、技工,购买大炮、枪支和各种工具,同时,决定自己将随团出访。

1697年3月,经过精心筹组的俄国高级使团出发了。这是一个庞大的使团,其成员包括3位大使、35名留学生以及牧师、医生、厨师、仆人、警卫士兵等服务人员,甚至还有4名侏儒,人数达250人。彼得一世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装扮成一名留学生,微服而行。自然,彼得一世是使团的领导核心。

这年夏初,使团来到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彼得一世与勃兰登堡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三世秘密进行了结成反土耳其同盟的谈判,但后者对此不感兴趣,最后双方缔结了结成反瑞典同盟的君子协定。

8月,俄国使团来到荷兰。荷兰是欧洲当时最富裕的国家,以工商业发达闻名于世,尤其是它的造船业,当时欧洲各国共有商船2万艘,荷兰就有1.6万艘,是当时的海上强国。彼得一世在这里如鱼得水,大开眼界。他是一个精力旺盛、充满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只身纵马疾驰,先于使团一个多星期来到荷兰。到荷兰后他便买了一套木工用具,去荷兰的造船中心萨尔丹的一个造船厂学艺。使团来荷后他又和其他留学生一起在阿姆斯特丹东印度公司的一家造船厂学习。在这里他们学习了造船学的理论,然后在技师保罗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建造一艘三桅巡洋舰。11月中,留学生们制造的“彼得保罗号”三桅巡洋舰胜利竣工下水。保罗发给彼得的毕业证书上说,彼得·米哈伊洛夫“是一个勤奋而聪明的木工”,他已学会各种造船业务,他学的“船体结构学和绘图学”已达到“我们自己所理解的同等的程度”。

然而彼得对此并不满意,他的师傅技艺超群,却理论平平,其他人也不懂理论,这使他非常扫兴。一个英国人告诉他,英国的船体结构学及其他学科都很完备,短期内就可以学会,他遂下决心渡海赴英。

1698年1月11日,俄国使团来到英国。在这里,彼得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造船学,考察英国的造船业。此外,他还旁听了议会辩论,研究英国的政治制度;参观了伦敦的各个企业、造币厂、牛津大学和格林威治天文台,访问了作为科学思想中心的英国皇家协会,结识了英国著名数学家弗哈森,并聘请他前往俄国任教。他还结交了一些宗教界人士,了解英国教俗政权之间的关系问题。

4月25日,彼得一世结束了在英国3个多月的学习考察,折返荷兰。在这里他获悉俄国的反土同盟中奥地利和威尼斯打算同土耳其媾和,这使彼得深感忧虑。俄国使团已分别同荷、英政府进行了外交谈判,劝说两国加入反土同盟,但两国考虑到同土耳其的商务关系,加之正准备西班牙的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不愿参加。现在反土联盟又有瓦解之势,这显然将严重影响到俄国和土耳其争夺亚速海和黑海出海口的南下战略。于是,他同俄国使团来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同奥皇利奥波尔一世进行了会谈,劝说奥地利不要同土耳其媾和,但没有成功。奥地利当时同样在积极准备参与西班牙的王位继承战争,因此急于结束对土耳其的战争,同土缔结和约。

之后,彼得一世正要动身去威尼斯,便从莫斯科传来射击军叛乱的消息。彼得当机立断,决定日夜兼程,返回俄国。途中获悉叛乱已被平定,彼得便放慢了脚步,顺访了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两位君主年龄相仿,都刚过25岁,也都身材魁梧,精力充沛,有不少共同志趣,因此一见如故。经过会谈,双方决定建立反瑞典同盟。最后,两位君主互赠了礼物。彼得穿上奥古斯特的坎肩,戴上他的帽子,佩上他那柄做工精致的宝剑,于8月25日回到莫斯科。

七、告别东方:大刀阔斧的西化改革

彼得一世回京后,没有直接回克里姆林宫,而是下榻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离宫。第二天,得知沙皇回京消息的领主大臣们来到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朝见,祝贺沙皇胜利归来。这时沙皇吩咐侍从拿来一把剪子,然后朝统兵击溃射击军叛乱的领主谢因走去。众领主大臣正在纳闷,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见沙皇手起剪落,“咔嚓”一声,将谢因飘逸在胸前的一脸美髯剪落在地。众人皆大惊失色,随后,其他领主大臣的大胡子也被沙皇一一剪落。

当时,在俄国,宽而密的大胡子,像肥胖一样,被认为是仪表威严、品德端庄的象征。教会认为,胡须是“上帝赐予的装饰品”,是俄罗斯人引以为傲的珍品。大主教阿德里安把没留胡子的人比作公猫、公狗和猴子,把剪胡子视为一种大逆不道的罪孽。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留蓄胡须成为时尚,无论青年老翁,人人留着一脸胡须。现在,随着彼得一世挥剪剪须,一场迈向现代化的改革便揭开了序幕。

17世纪末的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当西欧资本主义已在蓬勃发展时,俄国广阔的土地上却一共只有30个手工工场。全国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他们被束缚在贵族地主和僧侣地主的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担负着繁重的封建义务,承受着残酷的封建剥削,居住在没有烟囱的小屋子里,贫困、无知与愚昧笼罩着他们的一生。即使贵族也大多未受过教育,一些大臣和地方官吏目不识丁。行政制度极为腐败,机构重叠,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下,贪污贿赂风行。彼得一世在西欧长达一年多的学习、考察、访问,使他目睹了荷、英等国繁荣的市场、发达的手工工场,了解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痛感俄国的愚昧与落后,认识到不学习西方的制度就不能使俄国富强。因此他回国后首先动手剪掉了领主大臣们引以为豪其实是愚昧落后象征的大胡子,揭开了学习西欧、进行改革的序幕。

彼得一世的改革几乎涉及俄国社会的所有领域,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军事改革。这是彼得一世改革的中心。在这方面的主要做法是实行义务征兵制,创建新型军队。他改变了传统的封地贵族服军役制和募兵制,实行义务征兵制,规定在农民和工商民中每20—30户抽丁一人,这就保证了士兵的来源,使部队能得到不断补充。为了训练军官,提高军官的素质,他给俄军聘请外国军事顾问,派遣俄国贵族青年到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去学习军事;同时,在国内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院、工程技术学校等各种军事技术学校。为了加强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他亲自主持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军事条令和章程。他创建了俄国第一支海军,专门制定了《海军章程》,确定了海上舰队的编制、战船的等级、海军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此外,他还调整军队的统帅机构,引进国外的新式武器和战略战术。

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使俄国成为欧洲的军事强国之一。到其当政末年,俄国已拥有一支约20万人的庞大陆军和一支包括48艘战舰及一大批辅助舰的海军。

(2)行政改革。在中央,他取消了大贵族杜马,建立了参政院。参政院由9名参政员组成,是直属沙皇的最高国家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整个行政系统,掌管财政预算、贡赋税收、陆海军的编制、制定各项重大法令等。参政院的成员不一定都是大贵族出身,但必须是沙皇的亲信,支持沙皇的政见。为了严格监督参政院的活动,他设立了总检察官一职。总检察官只对沙皇负责,也只受沙皇本人的审讯。他在设立总检察官的敕令中称该职是“国君的眼睛和国家事务的司法稽查官”。他废除了旧的衙门机构,以职责分明的11个委员会取代了重叠臃肿的50个衙门。新的委员会分管陆军、海军、外交、开支、税务、矿务、手工工场、商务、监察、领地、司法,每一个委员会由10名重要成员组成,包括主席、副主席、4名委员和4名助理委员,重要问题通过投票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