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7月,戈洛文派瓦西里·波雅尔科夫率132人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命令他“为大君主征收实物税,寻找新的未缴纳贡税的人及银、铜、铅矿和粮食”,波雅尔科夫的队伍中就有两名收税官。这一伙强盗从雅库茨克出发,经勒拿河至阿尔丹河口,溯阿尔丹河而上至乌楚尔河口,经乌楚尔河进入戈纳姆河,最后航行到纽约姆卡河口,渡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之后他们翻越外兴安岭,闯入中国境内,建立寨堡,捕捉当地居民达斡尔人为人质,向他们勒索毛皮和粮食。达斡尔人热情好客,起初以礼相待,给他们让出住房,提供粮食、牲畜,但沙俄殖民者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还要占领整个村寨,迫使达斡尔人归顺俄国“大君主”。这使达斡尔人怒不可遏,他们奋起反抗,打得沙俄强盗焦头烂额,狼狈逃窜。
其时正值严冬,沙俄入侵者的粮食所剩无几,附近的达斡尔人为防止这伙强盗的袭击,坚壁清野,远走他乡。没有粮食,俄国人便吃人肉,“吃被打死的达斡尔人和饿死的军役人员,一冬天吃了五十多个”。这样好不容易挨过了冬天。俄国史料中的这些记载充分暴露了沙俄殖民者的野蛮残忍。
次年春天,波雅尔科夫一伙与另一伙殖民强盗会合,顺精奇里江(结雅河)下航。沿途他们目睹了这一带的美丽富饶,只见村舍栉比,阡陌纵横,牛羊遍野,树木葱茏,这更引起了他们的无限妒意。沿途他们企图上岸抢劫,但当地人不让他们上岸,称他们为“吃人恶魔”。沙俄殖民者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不得已,他们决定返回,但不敢走原路,只得冒险走海路,于1646年6月返回雅库茨克,历时三载。沙俄殖民者的第一次入侵以失败告终。
之后,雅库茨克督军又多次派殖民强盗入侵中国。沙俄殖民者在黑龙江流域往来穿梭,攻城略地,抢劫杀戮。沙俄殖民者的野蛮入侵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1658年,清军将领沙尔瑚达率部一千四百余人在松花江口大败俄军,入侵俄军五百余人中有270人被歼,其头目斯捷潘诺夫也被击毙。其后清军又拆毁了俄军在雅克萨筑建的城寨,攻占了俄军盘踞的呼玛尔斯克,歼灭了俄军残部。到1660年,黑龙江流域的俄军已悉数被歼。
清军在肃清入侵俄军后并未留兵驻守,而是班师回朝。不久,沙俄殖民者又卷土重来,重占雅克萨,在此建阿尔巴津城堡,并以此为依托,到处建村设点,移民垦殖。同时沙皇政府公然在中国领土建立督军府,设立阿尔巴津县,任命杀人越货的殖民强盗切尔尼果夫斯基为阿尔巴津总管。
对此,清政府当然不能坐视不理,康熙皇帝明确指出:“罗刹(即沙俄)犯我黑龙江一带,侵扰虞人,戕害居民。昔发兵进讨,未获剪除,历年已久。近闻蔓延益甚,过牛满、恒滚诸处,至赫哲、飞牙喀虞人住所,杀掠不已。”1685年2月,康熙下令进攻雅克萨,由都统公彭春、副都统郎谈、班达尔沙、黑龙江将军萨布索等统兵三千,水陆出击。6月,清军抵雅克萨,当即向俄军发出用满、蒙、俄三种文字书写的通牒书,严正指出:“尔等欲相安无事,可速回雅库,于彼为界,捕貂收赋,毋复入内地构乱,归我逋逃,我亦归尔逃来之罗刹。果尔,则界上得以贸易,彼此晏居,兵戈不兴。倘执迷不悟,仍然拒命,大兵必攻破雅克萨城,歼除尔众矣。”言之凿凿,至情至理。然俄军骄狂,不以为意,准备负隅顽抗。清军遂于25日发动进攻,仅一日,俄守军便支持不住,在付出百余人的性命后献城投降。清军将雅克萨城池焚毁,退回瑷珲。此为第一次雅克萨战役。
但沙俄入侵者并不甘心失败,他们探得中国军队已经撤离,便于9月重返雅克萨,再次建城据守。消息传来,清廷震怒。1686年7月,康熙再派2000名清兵至雅克萨清剿俄军。他们将雅克萨团团围住,在城外“掘长堑、立土垒”,断绝城中水源,不时用火炮轰击。俄军多次组织突围,均被击退。这样围城数月,城中断水断粮,俄军伤亡惨重,到1687年5月,俄军由原来的736人减少到66人了。俄军头目、沙皇政府委任的阿尔巴津首任督军阿列克谢·托尔布津也中弹身亡。雅克萨的收复指日可待。
就在这时,清政府派遣官员来到雅克萨,宣布停止攻城。之后清军又主动后撤20里,完全解除了封锁。原来,此时中、俄两国政府正在协商举行和谈,“分立疆界”。自沙俄殖民者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以来,清政府多次致书沙皇政府,希望通过谈判平息纠纷,划定疆界。沙皇政府原以为该地区唾手可得,但经过较量发现难以获胜,同时莫斯科至黑龙江相距万里,俄国又忙于和身边几个强敌的争夺,无力派出更多的军队和中国较量,不得不同意坐下谈判。1689年8月22日至9月7日,双方使团在尼布楚举行了谈判。两国对这次谈判都非常重视,都组成了庞大的使团。沙俄使团由御前大臣、布良斯克总督戈洛文和涅尔琴斯克督军、叶拉托姆斯克总督乌拉索夫以及叶尼塞斯克秘书官柯尔尼茨基任全权大使,携带随从达两千余人。中国使团由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内大臣都统一等公佟国纲、黑龙江将军萨布索、护军统领马喇、都统郎谈、都统班达尔沙、理藩院侍郎温达组成,所带扈从、随员近3000人。谈判期间,双方使团根据各自君主的指令唇枪舌剑,激烈争论。沙俄使团蛮横无理,极力狡辩,企图把中国黑龙江以北地区据为己有。中国代表团义正词严,据理力争,要求沙俄把尼布楚、雅克萨等所占中国领土归还中国。最后,邪不压正,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规定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皆为中国领土。沙俄吞并我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遭到可耻的失败。
总之,从1581年叶尔马克一伙越过乌拉尔山,踏上东侵之路,到18世纪末俄国殖民者占领楚科奇半岛,俄国用二百多年的时间吞并了整个西伯利亚。这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领土吞并,它对俄国的历史发展、现实发展、未来发展的意义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在此期间,俄国扩张的魔爪也伸到了北美,伸到了东亚,只是由于中国军民的奋力抵抗,才斩断了那只伸到中国的魔爪。否则,沙皇俄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不知到何时才能为止。
五、黑海国家:鲸吞克里木
克里木汗国,又译克里米亚汗国,是15世纪中叶在克里木半岛上建立的一个封建国家。13世纪30年代,当蒙古大军的铁骑由东而西横扫欧亚大陆的时候,克里木半岛也未能幸免,该半岛及黑海北岸草原地带的阿兰人(亚速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等都成了金帐汗国的臣民。金帐汗国在克里木设置了总督管辖区。两个世纪后,金帐汗国气数已尽,陷入四分五裂。1443年,哈吉—格莱在当地蒙古封建主的支持下,脱离金帐汗国,建立了独立的汗国,定都巴赫奇萨赖。然而好景不长,克里木汗国独立不久,1475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便侵袭过来,小小的克里木汗国岂是正值鼎盛,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的对手,只得俯首称臣,沦为奥斯曼帝国的藩属。从此,克里木汗国背靠大树,狐假虎威,以金帐汗国的继承者自居,一方面充当各弱小汗国的保护神,竭力保护各弱小汗国,另一方面力图在伏尔加河沿岸重建伊斯兰国家,屡屡加入大国争夺的行列,多次同波兰、俄国等国进行战争。同时,克里木鞑靼人还时常侵袭其邻国,掠夺邻国的牲畜、财物和人口,给俄国和波兰等国造成严重威胁。
对于克里木汗国的不断侵扰袭击,俄罗斯在统一国家形成之初,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难以和以强大奥斯曼帝国为后盾的克里木汗国决一雌雄,同时其争夺重点在波罗的海,所以采取了以防御为主的政策。伊凡雷帝在吞并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两汗国后,为防御东南疆界,专门修筑了一条“图拉鹿砦”防线,它从梁赞起,沿奥卡河,经图拉,直达科泽利斯克,沿线各城市和碉堡之间用树干、木桩架成鹿砦,以阻挡鞑靼骑兵的侵袭。17世纪30—40年代,俄国为防止鞑靼人的袭击,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防线建设,建成了29个设防城市,修筑了多条防御线,其中的别尔哥罗德防御线蔚为壮观,它西起第聂伯河支流伏尔斯克拉河畔的阿赫季尔卡,中经别尔哥罗德、沃罗涅什、科兹洛夫,最后达塔姆鲍夫,绵延千里,宛如卧龙。
还有一例足以说明当时俄国对土耳其和克里木汗国的态度之软弱。1637年,顿河哥萨克和第聂伯河哥萨克袭击并占领了克里木汗国在顿河口的要塞亚速夫。后土耳其派大军包围亚速夫,守卫亚速夫的哥萨克向沙皇米哈伊尔求援,请政府派军队接管亚速夫,但沙皇政府惧于单独同奥斯曼帝国开战,不仅命令哥萨克撤出亚速夫,还致书向奥斯曼帝国素丹道歉,称哥萨克的行动是强盗行径。
俄国经过一百多年的扩张,到彼得大帝时其实力较前大为增强。这时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急需打通出海口,和欧洲国家进行直接便捷的贸易,于是彼得一世在1695—1696年,连续两次发动了远征亚速夫的战争,企图打通南部出海口。战争结果虽然夺取了亚速夫要塞,但距打通黑海出海口还差得很远。因为,克里木汗所在的克里木半岛横在亚速海与黑海之间,要进入黑海必须征服克里木汗国,但克里木汗国是土耳其的藩属,征服克里木汗国便意味着同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这仍然是俄国力不能及的。为此彼得一世微服出访西欧,企图联合几个欧洲国家共同对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但未能如愿。在这种情况下他暂时放弃了争夺黑海出海口的做法,转而北上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北方战争期间土耳其在瑞典和法国的怂恿下向俄国宣战,重新夺回了亚速夫。
到18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像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帝国一样,经历了极盛期后正逐步走向衰落,其庞大臃肿的躯体已成为欧洲列强窥伺宰割的对象。与之相反,俄罗斯帝国则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加入了欧洲列强争霸的行列,加入了宰割奥斯曼帝国的屠夫行列。此时,夺取黑海出海口,乃至吞食整个克里木汗国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同时,俄国政府也早已按捺不住,急于解决这一问题。正如1762年7月,俄国内阁总理大臣米·沃隆佐夫给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奏折中所说:“克里木半岛的地势是如此重要,的确可以视为俄国和土耳其领土的钥匙,当它属于土耳其的时候,对俄国始终是危险的;反之,如果属于俄国或不附属于任何人,那么俄国的安全不只是可靠的而且是巩固的。那时候,亚速海和黑海就会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
1767年,俄国以波兰拒绝通过俄、奥两国提出的非天主教徒同天主教徒权利平等的法案为由,出兵侵入波兰。对此,土耳其深感不安,担心危及其对巴尔干的统治,遂在法国支持下,于1768年率先对俄国宣战。
战争爆发后,俄国认为吞并克里木的时机已到,首先派军攻占了亚速夫和塔甘罗格,控制了亚速海,之后进军克里木,接连攻克皮列科普、叶夫帕托利亚、刻赤等重要港口、城镇,于1771年占领整个克里木半岛。
与此同时,在多瑙河战场和南高加索战场,俄军也大败土军,占领奥斯曼帝国大片土地。在海战中,俄国舰队在切斯马湾彻底击溃了土耳其舰队,控制了爱琴海。
俄土战争,俄国攻势凌厉,咄咄逼人,土耳其虚弱疲软,不堪一击,这引起了惯于使用均衡政策的欧洲政治家们的担心。奥地利政府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与土耳其签订了一个秘密防御同盟条约。奥地利保证,如果俄国军队越过多瑙河,就给土耳其以军事援助。俄国获悉后,采取分化政策,以允许奥地利参加对波兰的瓜分为诱饵瓦解了奥土同盟。其他一些欧洲大国,虽然忌惮俄国的强大,却不愿出手帮土耳其一把,而在等待着瓜分垂垂老矣的奥斯曼帝国的遗产。这样,土耳其在孤立无援、战而难胜的情况下不得不向俄国求和。俄国虽然不得不接过土耳其的橄榄枝开始和谈,但并不急于达成协议,而是力图延长时间,扩大战果,以便在谈判中获取厚利。直至1773年俄国爆发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俄国政府才加快了谈判进程。1774年7月21日,俄、土两国终于达成协议,在俄军大本营所在地、保加利亚境内的库楚克—凯纳吉村签订了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