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 德意志帝国
5603200000019

第19章 现代化的开端(3)

基于以上认识,李斯特从1819年起就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争取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实践活动中。1819年4月,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复活节商品交易会上,李斯特领导建立了有800人参加的“德意志工商业者协会”,发起要求废除各邦关税、建立全德意志关税同盟的请愿活动。协会的活动吸引了几乎全德的商人和企业主的注意,它的成立立刻在整个德意志引起巨大反响,不久就成为德国资产阶级争取经济统一的中心组织。李斯特为协会创办了《全德工商界机关报》,大力宣传建立关税同盟、各邦自由交往、争取实现经济统一的思想。许多政论家相继发表文章,表示对协会的支持。李斯特本人已意识到:关税的统一,必将导致全民族的统一,“不在德意志各邦人民之间实行自由交往便不可能有统一的德国,不建立共同的重商主义制度便不可能有独立的德国”。但是,协会的活动未能在邦联议会中引起积极的回应,他们不支持这个超越“国界”的“非法”活动,甚至不允许协会使用这个名称。此后,协会曾派出数批代表团赴各邦宫廷游说,希望得到一些君主的支持,但收效不大,唯有李斯特在南德和中德的活动取得了一定进展。1820年他亲率代表团奔走于南德各邦政府之间,积极谋求在各邦谈判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地区性的关税同盟。5月,在李斯特的斡旋下,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森—达姆施塔特和图林根诸邦开始了建立关税同盟的初步磋商。但由于内部分歧较大,直至1823年夏,各邦之间虽达成了一个统一关税的临时协议,终因各自经济状况的差异而未能成为现实。工业基础较强的巴伐利亚和符腾堡希望同盟能保护自身工业的发展,最后在1827年至1828年缔结了一个有限的双边同盟协定;而经济较为落后的达姆施塔特则因财政困难被迫向普鲁士靠拢。

在南德各邦迟迟未能取得关税统一的有效进展时,率先在内部关税改革方面获得成功的普鲁士开始行动起来。由于积极推行通过扩大新的关税区域来实现经济扩张目标的政策,普鲁士成为关税统一进程中最有力的推进者,全德关税同盟的建立也进入一个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普鲁士是德意志境内的大邦,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它几乎占有全德最发达的工业区:从莱茵区、萨克森到西里西亚,集中了德意志最有成就的工业发展区。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各地关卡林立、关税重重,严重阻碍着普鲁士内部贸易的正常进行,也无法应付英国商品倾销所带来的沉重打击。加上连年累增的军税负担,关税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和摆脱财政危机的唯一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1817年年初爆发的饥馑为契机,普鲁士开始了改革关税的最初尝试。当年1月,财政大臣碧洛和高级顾问卡尔·马森向国王威廉三世呈交了关税改革草案。为了对草案进行审议,普鲁士专门成立了以威廉·洪堡为主席的专门委员会。从4月起,委员会在两个月内,经过26次的详细讨论,最后在少量修正的基础上通过了这一提案。1818年3月10日国务委员会批准了提案,当年5月26日国王正式公布了这部关税法。新税法废除了邦内一切内部关税,针对不同进口产品,实行10%—30%的进口税和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标志的出口免税制,统一了境内关税。新税法还规定对邻近各邦征收高额过境税,以打击邻邦的走私贸易,并吸引它们在适当时候加入普鲁士关税体系。新税法首次使普鲁士成为经济统一体,为工业发展和商品流通开辟了广泛的活动空间,也为政府财政收入创造了可靠的税收来源。此外,统一税法在王国内的推行,也为王国在德意志的经济扩张提供了法律保证。

为了建立一个更广泛的关税同盟,从1819年起,普鲁士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同周边小邦展开关税战。此后10年间,在普鲁士提高过境进口税的压力下,有9个处于普鲁士领土包围之中的小邦(主要分布在易北河两岸)被迫加入普鲁士关税体系。普鲁士的关税体系以参加邦的居民人数平均分配关税收入,这个较为合理的措施对其他各邦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它不断取得成功,并保持了自己在同盟中的优势和领导地位。

普鲁士同盟体系扩大,并对中德和南德各邦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关键步骤是争取黑森—达姆施塔特加入同盟。黑森—达姆施塔特是中德连接南德的一个农业小邦,它曾参与建立南德关税同盟的讨论,但因经济落后同南德各邦在关税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以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向普鲁士靠拢。1825年双方开始谈判。开始黑森—达姆施塔特试图同普鲁士签订一个贸易互惠条约,但遭到普方的拒绝,普鲁士新任财政大臣莫茨坚持达姆施塔特加入普鲁士关税区。双方的谈判持续到1828年2月14日,最后正式缔结“黑森—普鲁士关税同盟”。达姆施塔特的入盟,引起了南德各邦的震动,加速了它们谋求地区性经济联合的步伐。1827年4月27日,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签订预备条约,1828年1月正式结成“南德关税同盟”。

南德关税同盟的出现,使处于南、北两大同盟体系中间的小邦,特别是工业较为发达的萨克森陷入困境。萨克森面临南、北两道关税壁垒的包围,工业品输出和原料的输入都受到严重限制。为了摆脱困境,它与汉诺威、不伦瑞克等北部邦国开始了结盟谈判,并在1828年8月组成“中德商业同盟”。同盟没有形成统一的关税制度,仅表示入盟各邦保证不与南、北两个同盟发生任何商业联系,所以这是一个不巩固的同盟。这样,从1828年起,德意志境内先后出现了三个关税同盟。奥地利置身于德意志各同盟体系之外,它希望保持三足鼎立的局面以便削弱普鲁士的影响,保持自己在德意志的霸权地位。

但是,中德同盟本身是不巩固的,它们仅建立了一个内部贸易自由的关税区,而未能在统一关税上取得一致;南德同盟夹在法国和奥地利两国的高额关税壁垒之间,相对狭小的活动空间使它们很难有大的作为。这样就为黑森—普鲁士同盟的扩大创造了条件。

变化首先发生于南德同盟。由于中德同盟的出现,南北之间已看到它们的共同利益。1829年5月,南德与普鲁士签订了一个交通与贸易协定,决定加强两个同盟之间的交通和贸易联系。协定的内容之一,是要在两个同盟之间修筑两条公路,以保持双方贸易的畅通。但拟议中的公路建设需要通过中部小邦萨克森—希尔德堡豪森和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的土地。普鲁士财政大臣莫茨认识到,公路建筑的政治化将是瓦解中德同盟的有效武器。于是,普鲁士开始就筑路一事与这两个小邦进行接触。在许诺给两个小邦以财政支持以后,它们在1828年7月3日至4日正式签约,同意参与公路修建,并答应最迟在1835年1月1日加入黑森—普鲁士关税区。这样,普鲁士就在不稳固的中德同盟中打开了一个较大的缺口,它既有助于保持同南德的联系,也使中德同盟陷于孤立。事实上,中德同盟从此开始走向瓦解。1831年8月25日,处于普鲁士东西领土之间的黑森—卡塞尔选侯国,开始放弃坚持了十多年(从1818年开始)的拒绝与普鲁士合作的态度,加入黑森—普鲁士关税体系。至此,普鲁士的关税区终于连成一片,并切断了中德工业最发达的萨克森与北部的汉诺威、不伦瑞克及奥尔登堡的联系,在事实上宣告了中德同盟的解体。至1833年3月,陷于孤立的萨克森被迫加入同盟,中德各邦抵制普鲁士经济扩张的愿望以完全的失败告终。

在卡塞尔加入黑森—普鲁士关税区以后,普鲁士加紧了同南德同盟的合作谈判。南德的巴伐利亚和符腾堡,在普、奥、法三道高额关税壁垒的阻隔下,开始意识到把两个德意志经济区联合起来的必要和前景。1833年3月22日,经过长期谈判,南、北双方最后达成联合协议。1834年1月1日,一个被称作“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关税统一体正式宣告成立。

德意志关税同盟囊括了德意志18个邦国、2300万人口和占全部领土3/4的土地,首次在德国的核心地带形成了一个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有统一关税、收益按人口分配的庞大国内市场。这个以条约为纽带的经济联合体,起初的有效期为8年,以后经过三次续订,其范围不断扩大。30年代陆续加入同盟的有巴登(1835年5月)、拿骚(1835年12月)、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836年1月)和图林根各小邦。到50年代,一度在英国的支持下成立的以汉诺威为首的“税务同盟”也宣告解体,其成员陆续加入关税同盟。至此,德国在实现政治统一之前,已通过关税统一部分地实现了经济统一。这是从滑铁卢战役到柯尼希格莱茨会战之间的51年里,德国历史上最重大、最有影响的事件。虽然统一过程贯穿着普鲁士经济扩张的意图,但它适应了一个政治上长期分裂的民族发展民族经济的愿望,客观上也符合工业化、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由于这个统一体的出现,德国人民面前已展示出一幅走向政治统一的、令人鼓舞的前景。一百多年以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似乎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内容再现了这一规律;尽管双方所接受的遗产、问题所涉及的范围以及所要追求的目标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无疑地在广义上都反映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此外,关税同盟也是普、奥在德意志“二元争霸”的产物。由于奥地利被排除在同盟体系之外,普鲁士开始上升为德意志经济统一,也是未来政治统一的领导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税同盟是普鲁士的一个巨大成就,它意味着战胜了奥地利的努力,这还算不了什么,主要的是,它把中小邦的整个资产阶级都吸引到普鲁士一边来”(恩格斯),从此,德意志的面貌和普鲁士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一个小德意志帝国的核心,伴随着这个经济有机体的发展开始形成了。

四、大转变时期的文化成就

在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德意志的民族文化精神也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发展时期。以古典哲学、古典—浪漫主义文学以及音乐领域的伟大创造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既是“现代化”所反映的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德意志民族文化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兴。在哲学领域,黑格尔所进行的巨大综合和费尔巴哈别树一帜的唯物主义,对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保持着强大的影响。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出身于南德符腾堡斯图加特城一个财政官员家庭。早年曾在杜宾根神学院学习,毕业后做过几年家庭教师,从1801年起开始在耶拿大学任教。1806年,他写成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博得了一定声誉。1808年法国占领耶拿后,他离开大学,到纽伦堡一所中学,先后任教师、校长达8年时间。在这里,他写成了最重要的著作《逻辑学》,出版后在德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16年他应聘出任海德堡大学教授,两年间出版了《哲学全书》(包括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等),从此他声名鹊起,成为德国哲学界公认的权威。1818年普鲁士政府特聘他去柏林大学主持哲学讲座,1830年升任为校长,其哲学理论也被推崇为“国家哲学”。除了1821年发表《法哲学原理》之外,黑格尔写成的《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等,都在他死后由其学生整理出版。这些著作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把德国古典哲学推向一个新的时代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