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 德意志帝国
5603200000029

第29章 统一之路(8)

会见是非正式的,因为双方都想尽可能地摸清对方的意图,而不是达成有约束性的协议。与前来“疗养”的首相相比,拿破仑三世精神不振,双目枯槁,由于膀胱病的折磨和近来在墨西哥冒险失败所增添的忧虑,皇帝已丧失了早年的活力和自信,他的智力和体力都处于不断减退之中。会谈很快转入正题。俾斯麦在离开柏林前曾直率地对法国大使馆一等秘书表示,对于法国“在讲法语的地区扩充其疆界,他都予以承认”。但面对神秘的法国皇帝,他没有对他在柏林说过的微妙允诺作详细解释,仅热情地向拿破仑三世表示,普鲁士为酬谢法国的中立,不会反对将卢森堡并入法兰西帝国的版图。但法皇毫不经意地拒绝接受卢森堡,他暗示普鲁士不能用这点微不足道的东西敷衍了事。当俾斯麦企图问对方究竟要求什么时,拿破仑三世犹豫不定,他不想透露会使整个欧洲群起而攻之的想法,仅满足于对“以后总有一天会水到渠成产生好处”的说法进行猜测,却避而不谈占有比利时或其他国家的法语地区的具体要求。这对于对自己的政治宏图守口如瓶的俾斯麦来说,正中下怀,他需要用含糊不清的空头支票来骗取对方的信任。对于拿破仑三世来说,他不愿暴露他的具体要求的原因在于,他始终认为普、奥之间的战争将是长期的、破坏性的和两败俱伤的战争,只要普军陷入这一战争,他就可将精力充沛的大量法军调往莱茵河,得到他所想要的一切地方:比利时、卢森堡和莱茵河西岸的土地。因此,在具体问题上他们是不能达成协议的。但经过会谈俾斯麦获得三点收获:第一,用空头支票暂时买取了拿破仑三世的中立;第二,他获悉拿破仑三世对威尼斯有兴趣,这为他与意大利结盟创造了条件;第三,法奥联盟是一种谣传,拿破仑三世已公开表示,他不会“紧靠着一个靶子站着”。除去这三点,俾斯麦还获得这样一种深刻印象,即在对欧洲政治地理进行重大调整时,法国必须得到补偿。这一点印象使他在普奥战争前已经预见到,普、法之间在未来存在着一场战争。

从法国回来后,俾斯麦一方面利用易北河两公国的每一件事来败坏奥地利的名声,另一方面加紧进行战争准备,他要使法国皇帝希望看到的长期消耗战,转变成一场闪电战,即在拿破仑三世醒悟过来之前,一举击败奥地利。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受威廉国王高度器重的梅克伦堡人、65岁的赫尔穆特·冯·毛奇将军(1800—1891)成为协助俾斯麦进行战争准备的军事领导人。按照威廉国王的评价,这是他的首相在军事上的伙伴和完美的补充者。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威廉国王远在他的首相和多数高级军官之前就发现了这位军事天才,虽然毛奇是在大多数将领已经到了退役年龄才受到器重的。丹麦战争是毛奇受到重用的转机,在此之前,他一直被当作陆军部的一名科长,负责秘密的军事情报工作。在50年代以前,毛奇几乎默默无闻;1855年担任威廉亲王(现在的国王)的副官,被擢升为将军;1857年被任命为一个方面军的参谋长;两周后被委于领导陆军总参谋部的工作;1858年9月,正式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这时的毛奇已满58岁。他的同事在这个年龄多已退役,而毛奇则认为他的事业刚刚开始。由于长期在参谋部门和情报部门供职,加上对军事理论和现代战争特点的深入研究,毛奇成为新型的参谋将校的代表。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成就首先表现为创立了大规模的总参谋部体制,为制订战略战术、协调各军种兵种、统一军事行动进行了体制上的创新。其次,他把技术革命的成果引入现代战争,重视军队装备的更新和新的通讯、运输手段的运用,特别是电报和铁路的运用,为在短期内把大量的兵员和装备集中在特定的战场,形成优势兵力,完成战略任务创造了条件。最后,在周密地制订作战计划的基础上,采取先发制人的快速进攻,务求必胜,是毛奇的基本军事原则。因此,毛奇的军事战略是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和政治现实主义的重要补充,为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德国,提供了军事保证。

除了军事上的积极准备,俾斯麦向御前会议提出同意大利结盟的主张。毛奇积极支持这一建议,他赞成让意大利人向奥地利占领的威尼斯进军,以便开战后在两条战线上对付奥地利的军队。这是分割奥军,实现速胜战略的重要条件。但是,意大利国王维克多·厄曼努埃尔二世犹豫不决。他担心他年轻的王国军队还没有绝对的把握战胜奥军。国王及其亲信都有意谢绝俾斯麦提出的诱人的但也是危险的结盟建议。俾斯麦本人也预见到意军必然要被击溃,但这对他的两线战略是无关紧要的,他只需要意大利牵制奥军,分散其注意力就达到了目的,并表示不管南部战场的结局如何,威尼斯将依照共同的和约交给意大利。但是,迟疑不决的意大利国王仍然下不了决心,这时俾斯麦采取了出人意料的手段:他毫不含糊地威胁说,他将不理睬意王的态度直接向意大利人民呼吁,号召意大利民主派领袖加里波第等给予直接协助。于是,维克多·厄曼努埃尔不再犹豫了,他答应接受俾斯麦的结盟建议。

对奥地利来说,自签订《加施泰因温泉协定》以来,它已逐步意识到自己被推入了俾斯麦所布置的“陷阱”。只要看一下地图就会一目了然。由奥地利“治理”的霍尔施坦因,是完全与多瑙河帝国分离的,它与奥地利本土之间为许多德意志邦国所隔断,并处于普鲁士的四面包围之中。关税同盟在经济上对它的影响渗透以及普鲁士在其境内修建的连接什列斯维希的交通和通讯通道,使得奥地利对霍尔施坦因的统治成为不可靠和十分危险的事情。这是一块远离中心并在军事和政治上都难以控制的“飞地”,双方很快就围绕这一地区的通行权、内部秩序的维持和其他一些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这些争吵使双方占领军都大伤脑筋。俾斯麦一方面假装努力调解这些纠纷,另一方面故意让它获得发展,以便把这里真正变成普、奥进行半决赛的合适场地。

奥地利已意识到这种危险,它多次提出向普鲁士出让霍尔施坦因,希望在德国的其他地方获得补偿,但是威廉一世最害怕的是失去祖传的土地,特别是当奥皇提出从普奥接壤的西里西亚割让一块地方作为交换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显然,他不愿使那块代表弗里德里希大王荣誉的土地遭到任何分割。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俾斯麦愿意的话,从其他地区给奥地利以补偿,达成永久性的和平协议本来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俾斯麦不仅要为普鲁士赢得这两个公国,还想把奥地利从德意志统一运动中排斥出去。这样,所谓的永久和平就是他所不需要的。他要诉诸“铁和血”,并不愿使已经进入陷阱的猎物轻易地逃脱。于是奥地利别无选择,它开始寻求同盟者,以应付即将面临的搏斗。

奥皇最初希望英国和俄国能够出面干预,但很快他就放弃了这种希望:英国自丹麦战争以来就对大陆事务奉行不干预政策;俄国正在经受农奴制改革的困扰,同时它对克里米亚战争中奥地利的背弃行为仍耿耿于怀。于是,他最后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三世期待的是普、奥两败俱伤,但俾斯麦离开比亚里茨后的外交策划已引起他的警觉。他从间谍那里已获知俾斯麦和维克多·厄曼努埃尔之间所进行的交易。他立即警告弗兰茨·约瑟夫,要他注意两线作战的危险,并劝他最好在战争爆发之前将威尼斯主动让给意大利。这个计划倒是很明智的,它将粉碎俾斯麦的计谋。可惜的是,无论弗兰茨·约瑟夫还是他的大臣,都没有眼光和决心来理解必须吞服这剂苦药的道理。奥地利拒绝了拿破仑三世提出的建议,结果这场一无所获的法奥交往反倒为俾斯麦所利用。俾斯麦向拿破仑三世进言:既然奥地利拒绝了皇帝的公正建议,那就证明它对任何人的意见都不考虑,是奥地利在选择战争。此外,俾斯麦还力图使法国皇帝相信,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战争对普鲁士都是极其艰苦的。为应付这场“长期”战争,普鲁士很珍视同法国的友谊。这样,俾斯麦再次以虚假的现象蒙骗和麻痹了拿破仑三世的注意。

完成了这些外交准备之后,一天的时间也不能放过,因为拿破仑三世随时都有可能改变主意。然而,到了此刻,发动战争还需要突破一个技术上的困难,即俾斯麦还需等待奥地利承担率先启动战争的责任。对形势缺乏全面估计的奥皇开始一步步地走进俾斯麦为他设计的伏击圈。6月1日,奥地利驻法兰克福代表贸然宣布,什列斯维希和霍尔施坦因的前途应由德意志邦联议会来决定。这一提议意味着奥地利对《加施泰因温泉协定》的破坏。普王威廉一世认为这是对自己在两公国主权要求的损害,遂命令驻什列斯维希的普军越过艾德河向霍尔施坦因进军。然而令俾斯麦懊恼的是,普军还没有来得及打一枪,奥军就已撤离。6月14日奥地利通过邦联议会呼吁反对普鲁士。普鲁士则要求解散邦联议会,并在次日向萨克森、汉诺威和黑森选侯国提出建立新联邦和允许普军自由通过它们国土的最后通牒。三国拒绝了普鲁士的要求。当晚,隆隆的炮声响彻北德意志上空,一场兄弟阋墙的战争正式爆发。

普鲁士人凭借其优势兵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萨克森和黑森选侯国,并迅速取得对略有抵抗的汉诺威的胜利。在6月24日真正同奥地利开战之前,北德绝大部分已落入普鲁士之手。然而,在同奥地利开战的同一天,意大利军队在南线的进攻遭到意外的失败。这使俾斯麦大为气恼,因为他完全没有料到他的盟国竟如此缺乏战斗力。意军的惨败有可能破坏俾斯麦打算分割奥军的计划,但是毛奇将军出奇制胜的战略弥补了这一意外。在6月底,他已形成集中3路普军合围向北波希米亚挺进的奥军的计划。奥军总司令贝内德克面对集中行进中的普军,试图在对方会合之前把它们分别击溃,但普军的顽强作战能力和神速运动使这一计划破产。7月3日,成功会师的普军与奥军对峙于易北河与阿德列尔河汇合处的柯尼希格莱茨要塞。这一天打响了对世界历史具有重要影响的柯尼希格莱茨会战。

6月30日,一直期待着一场大战的威廉一世和随从离开首都来到波希米亚。陪同国王来前线督战的是身穿后备军少校制服、头戴铁甲骑兵头盔的俾斯麦和总参谋长毛奇将军。他们在7月3日早晨7点45分登上杜布村附近的一座山头,以便直接俯瞰这场即将爆发的战役的每一个风云变幻的细节。一刻钟以后,普军第一方面军奉命率先向奥军阵地发起进攻。顿时,柯尼希格莱茨要塞下的比斯特里茨河谷变成一片火海。炮弹在离俾斯麦和君主不远的地方嗡嗡地飞鸣而过,他们被战争的激烈场面所吸引,已不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这是一次双方投入兵力多达46万人的战役,在欧洲历史上,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一个单一战场上集中过如此众多的兵力。俾斯麦为首次经历这场空前的大战所展示的梦幻般全景感到目眩神迷。因为这是他一年多来所推行的政策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成千上万的人相互残杀和伤害,是为实施他的战略所付出的代价。但是,如果普军战败,那么挑起这场战争的他就会遭到残酷的报应。一个小时过去了。俾斯麦在罗斯科斯山上的眺望点发现,在战地东方数公里之外有一行类似树木一样的东西正向前移动。他立即提醒毛奇注意这一情况。毛奇透过望远镜静静地观察了片刻,然后兴奋地向国王报告:“陛下不仅赢得了这个战役,而且赢得了整个战争!”因为毛奇知道,俾斯麦所看到的并不是一座树林在移动,而是普鲁士王太子率领的第二方面军正在切断奥军被分割的部队。在当时,除了毛奇本人,还没有人相信这是事实。3个小时以后,战役的进程证实了毛奇说的话:普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此役,奥军死伤2.4万人,被俘1.3万人,昔日德意志的霸主已完全俯伏在它的对手面前。这场战役德、奥历史学家一般称之为“柯尼希格莱茨战役”,而英、法等国则以附近的萨多瓦村命名,称之为“萨多瓦战役”。由于这场战役出奇地短促,一些学者也称之为“七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