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九十高龄的教授,曾向颐和园查找过一块匾,这块匾的匾文为“德比金枢”。但是这块匾在有关颐和园联匾各种著录中都没有收入,在联匾的实物中也没有发现。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一块匾呢?“金枢”是指北斗第一星天枢星,比喻君位。唐代武周时,武则天曾治铜铁二百万斤,铸造“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纪其功德,基座象山形,上立八面柱体,顶部云盖之上,由四只蛟龙托起一颗直径一丈的巨珠,通高按现代核算,超过五十米,向来作为武则天当女皇帝的象征,可是这座“天枢”在洛阳端门外,只树立了二十多年,于李隆基开元初年,即被拆除,拆除时也费了很多人力。宋代洛阳的师子园,就建在天枢的遗址之上,据说残留石构基础,有数十尺之深。如果颐和园恰有“德比金枢”这块匾,无疑是将慈禧与武则天相比了。这块匾虽然没有下落,但颐和园慈禧举行万寿庆典的排云殿前方,面临昆明湖有一座牌楼,面对排云殿的楼额上书写“云辉玉宇”四字,习惯将这座牌楼称作“云辉玉宇”牌楼,它面临昆明湖一面的楼额却写作“星拱瑶枢”四个大字。原来“金枢”、“天枢”、“瑶枢”均指北斗第一星,是同一含义,只是“星拱瑶枢”比之于“德比金枢”要含蓄一些,可以避开武则天的故事。毕竟在封建社会,武则天的名声不是很好。可见当初拟出匾文的词臣们,是下过一番苦心的。
另一个例子便是颐和园内的俗称八方亭的廓如亭,建于昆明湖东堤的岸边,号称是中国古代现存最大的一座亭子。亭子内每面都悬挂一块匾,其中,有两块是乾隆御书的御制诗匾,内容都与昆明湖相关,黑底金字,雕刻相当精工,能够传达出乾隆行草书法的俊逸潇洒,落款处均有乾隆御笔的朱红印章。另六块也是黑底金字,楷书整齐排列,内容均摘自《文心雕龙》,从匾的正中上方骑着边饰图案的三方朱红大印来看,是以慈禧的名义所书写。不是清漪园时代的原物,当是重建时添配的。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清漪园时,就只有乾隆的两块诗匾,一是原有八块诗匾,在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破坏时丢失了或者是不堪修复再用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清漪园时代,就是两块乾隆诗匾,另六块和现在一样内容的《文心雕龙》章句,或由乾隆御笔或由近臣们书写。真相如何,要待有关文献资料的新的发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现在的格局在形式上是协调的,每一块匾都是百字以上的内容,《文心雕龙》的六块楷书匾,虽然数量占了优势,从总体看来,现场的效果,还是烘托了乾隆的两块诗匾,尚属得体。
关键是六块《文心雕龙》摘录的章句,依照原著全书五十篇的次序来看,八方亭中的这六块所摘引篇章依次为《原道第一》、《徵圣第二》、《宗经第三》、《史传第十六》、《神思第二十六》和《通变二十九》。符合皇家御苑的风范。这六块摘录篇章段落的匾,每匾均为二十三行,前二十二行每行五字,末行两字,均为112字。形式十分划一,当初设计书写时,是下过一番苦心的。
匾中印文虽然标示为慈禧所书写,应是词臣们所代笔,倒是这六块匾是减地雕造,文字凸立匾面,着实难为了制匾工匠。
这种为匾文楹联斟酌推敲的事,也延续到现代景点古建修缮复建中。已不存在的匾联,有档可查、有资料可证的,内容不成问题,但书写风格尽量要有依据,如乾隆时代的匾联复制,能在现存乾隆书法作品中集字组合的最好,仿照乾隆笔体由书法家新写已属无奈。颐和园复建苏州街,数十家店铺的字号,好在档案中有记载,是由多位书法家新写雕刻的,都还追求清代的书写风格。
1992年,颐和园复建西堤上的景明楼,是一主两配三座楼,三座楼前后檐,上下层均须匾联点缀。十几块匾,十几副对联,其中只有主楼当中的一块匾,可确定为“景明楼”三字,其余的内容没有档案和文献可考。权宜之计是从乾隆近二十首咏写景明楼的近体诗中摘取联句和意蕴契合的语句书写制作,但匾联的内容和悬挂的方位与景观环境的关系,也着实费了一番考量。
按照惯例,古代建筑名称的题署,往往是在建筑建成以后或将要完工之时,才最后确定,乾隆在《御制万寿山清漪园记》中有“建置题额间或缓待……”的说法,便透露了这种习惯。光绪建颐和园清晏舫时,开工以后,工程清单中仍以“石舫”为各立项,将近竣工时才颁布“赐名清晏舫”。即使是日本赠送慈禧的游艇,也是由词臣们拟出多个题名,由慈禧最后圈定为“永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