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御园漫步:皇家园林的情趣
5606700000024

第24章 《文心雕龙》在颐和园匾上

颐和园内的木雕金字横匾,除殿堂、亭、楼等景物名称外,还有数量更多的副匾,这类匾的文字内容可概括为:表述景观主题、彰显道德崇尚、抒发意蕴文采、援引典故源流、倡导风雅教化、暗合使用功能等。它们与正匾相配,恰到好处地使一区景观的内涵更趋饱和丰满;也使景观画面中的建筑物眉目更为清楚,形象更趋典丽。因此,这些匾上的文字,无一不是引经据典,其中绝大部分只有四个字。虽然区区四字,要准确解读,往往要数百字、上千字的演绎,始可说明清楚。除了这些四字匾以外,还有以诗文为内容的木雕金字匾,匾上的文字多达百余字以至数百字,典型的是悬挂在廓如亭(八方亭)内檐上的八块匾,其中两块为乾隆御笔的御制诗,均系万寿山昆明湖的揽胜之作;其余六块,内容则皆引自我国古代文论名著《文心雕龙》。这种集中引用一位作者的一部著作的“匾文化”现象,在园林中概不多见。本文将就这六块匾与其他九块同出一炉的木雕四字匾做一简要解读,并着重对《文心雕龙》这部著作及其作者刘勰进行介绍,希望能对准确理解这些匾的内容及其与园中景观的关系提供有关背景材料。

(1)颐和园内引用《文心雕龙》匾的分布及内容

A摘句成匾(九块)

a“藻绘呈瑞”

悬于宜芸馆西配殿,面东。引自《文心雕龙·原道第一》。

原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

释意:龙凤以纹理色彩呈现祥瑞,虎豹以光鲜靓泽塑造丰姿。“藻绘呈瑞”可诠释为金碧辉映的纹样色彩呈现出一派祥瑞的景象,并暗合着龙凤二字,正符合宜芸馆作为皇后住处的特点。

b“舒华布实”

悬于乐寿堂东配殿,面西。引自《文心雕龙·镕裁第三十二》。

原文:“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

释意:然后按照自然界先开花后结果的规律,去芜存精,删节文字。这里说的是写作文章删节修辞的方法。用在乐寿堂的庭院里,既有对开花布果的园林景观的描绘,又包含对春秋代序的思考。

c“文思光被”

悬于长廊留佳亭内,面东。引自《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

原文:“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海月降神,才英秀发。”

释意:现在国运正在兴盛,文治教化被覆天下,大海和山岳都降下神灵,出现了多少英秀的人才。“文思光被”用在这里,是对具有统治全国权力的帝后的歌功颂德。“圣历”指帝王的历数,即国运。

d“草木贲华”

悬于长廊留佳亭内,面西。引自《文心雕龙·原道第一》。

原文:“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释意:云霞所形成的缤纷色彩,超过画工的妙笔;草木开绽万紫千红的花朵,不须期待织锦工匠的巧手。“贲华”读如:“bìhuā”,谓开出多彩的花。用在寓意春季的留佳亭里,是对园中春日百花竞放的描绘,切合景名立意。

e“禀经制式”

悬于长廊秋水亭内,面西。引自《文心雕龙·宗经第三》。

原文:“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唐写本仰作即)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

释意:如果依据圣人的经典来制定文章的体例,并且参酌合乎规范的标准语言来丰富论述,这才是就矿山炼铜,用海水来煮盐。“禀经制式”四字移用在皇家园林的匾上,是彰显道德崇尚的告白,原文虽是指写作文章,这里已是根据圣人的经典来治理国家的引申义了。

f“鞶鉴可徵”

悬于长廊鱼藻轩,面北。引自《文心雕龙·铭箴第十一》。

原文:“……及崔胡补缀,总称《百官》,指事配位,鞶鉴可徵,信所谓追清风于前古,攀辛甲于后代者也。”

释意:(原文解释铭箴之“箴”,即针也,就是扎针治病,针砭时弊的立意,夏商周三代就盛行箴这种文体,商纣的臣子辛甲曾作《百官箴》,后来散失了,后人又加以收集补充)到了东汉经过崔骃、崔瑗父子和胡广的补写,总称为《百官箴》,根据百官的权位,指出值得警示的事项,像随身皮带上装饰的铜镜,随时可以对照,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真是追慕古人的好风气,把辛甲的苦心传承到后代。“鞶鉴”就是皮腰带上装饰的铜镜,这块匾悬于长廊步入鱼藻轩的入口上方,与鱼藻轩是临水的建筑相关。

g“斧藻群言”

悬于长廊清遥亭外檐,面北。引自《文心雕龙·原道第一》。

原文:“重以公旦多才,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

释意:(周文王被囚时,作了卦辞爻辞,光耀如玉之纹采,含蓄又精微深刻)又加上周公姬旦博通才艺,光大了文王的辉煌业绩,制诗缉颂,修饰各种文辞。“斧藻”为修饰的意思,这块匾文暗含着周公辅助武王和成王的故事,耐人寻味。

h“化动八风”

悬于长廊西端石丈亭入口,面东。引自《文心雕龙·乐府第七》。

原文:“敷训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

释意:施教于贵族子弟,一定要歌九功之德,才能以情感动天地、四时和人心,激励四面八方的教化。匾上的“化动八风”四字,除了文中的原意外,应延伸为教化天下的意思。

i“鸿风懿采”

悬于南湖岛涵虚堂,面北(原悬于南湖岛澹会轩,面北)。引自《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

原文:“鸿风懿采,短笔敢陈;飏言赞时,请寄明哲。”

释意:雄健的风格,美好的文采,拙劣的笔岂敢陈述;大声赞美当代,请让给高明的人。这块匾是歌颂帝后风采。

B摘录段落成匾(六块)(以《文心雕龙》篇章顺序排列)

a“日月合璧,以垂丽天之象……云霞雕色,有逾百工之妙”。引自《文心雕龙·原道第一》。

b“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褒美子产,云言以足志”。引自《文心雕龙·徵圣第二》。

c“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章条纤曲,执而后显”。引自《文心雕龙·宗经第三》。

d“开辟草昧,岁纪邈远……诸侯建邦,各有国史”。引自《文心雕龙·史传第十六》。

e“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才之多少,风云并驱”。引自《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

f“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魏之策制,顾慕风汉”。引自《文心雕龙·通变第二十九》。

以上十五匾,内容均摘引《文心雕龙》,其中四字匾九块;另六块悬于廓如亭内,其内容为摘抄《文心雕龙》篇章段落。行楷书写雕造,行款划一,每匾均为二十三行,前二十二行,每行五字,末行两字,每匾均为112字。详校内容,有脱字者,有颠倒用字者,有简化句法者。大都起头断摘合理,而结句往往句意未完,或文意未尽,似因足成112字数所致,如摘录《神思第二十六》一匾,结句作“才之多少,风云并驱”,核对原文,应作:“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矣”;又如引《通变第二十九》一匾,结句止于“魏之策制,顾慕风汉”,其后原文尚有“晋之辞章,瞻望魏采”。舍此二句则段落文章不整,且“风汉”二字亦是“汉风”之颠倒引用。

(2)《文心雕龙》及其作者刘勰

A《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外公认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成书于公元501年至502年期间,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当时,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朝朝代更替频繁,战乱不休,但在文学、诗歌、绘画、书法、音乐、园林、宗教等文化领域却出现了推陈出新,美不胜收的局面,尤其是各种文化批评理论著作,在总括包容前人的基础上,不但倡导渲染了一个时代的风采,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局面奠定了颇为丰厚的文化基石,而且在总结、归纳、概括、批评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许多沿用至今的文化艺术词汇和概念,接续延伸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轴。特别是《文心雕龙》,以其超越一般文论的更为深广的普遍文化价值,卓立于世界古代的文论名著之林;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还产生了一大批以研究《文心雕龙》著名的专家。海外称《文心雕龙》研究为当代“显学”。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一般将其作以下的分类:前五篇为总论;第六篇至第二十五篇为文体论;第二十六篇至第四十四篇为创作论;第四十五篇至第四十九篇为就文学史、作家鉴赏、作家品德为内容的评论;最后一篇为《序志》,是作者的全书总序。总序排在最后,是古代的习惯作法,与后来的前序后跋有所不同。在这一篇中,作者解释了书名的含义,叙述了写作目的,概括了全书的结构等,可视为全书的总结。颐和园内匾额引用的《文心雕龙》内容涉及全书中的《原道第一》、《徵圣第二》、《宗经第三》、《乐府第七》、《铭箴第十一》、《史传第十六》、《神思第二十六》、《通变第二十九》、《镕裁第三十二》、《时序第四十五》等,共计十篇。其中《原道第一》四见,《宗经第三》、《时序第四十五》为两见,其余均一见。

B《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刘勰,南朝人,生卒年月已无准确记载,现存两说,一说为约公元465年至约532年;另一说为约470至约539年。综观两说法,刘勰应该生活在公元465年至公元539年之间,活了将近七十岁;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代。他写成《文心雕龙》的年代,根据他在《序志》中的记述推断,约在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前后。应是已过而立之年的三十多岁。

刘勰出生于没落官僚家庭,父亲早死,笃志好学,家境贫困,寄身于定林寺中,依靠当时的高僧僧佑十多年;他参与了定林寺中的经藏编定,《梁书·刘勰传》中说:“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可见刘勰精通佛教典籍。值得一提的是,《文心雕龙》中几无释家思想的痕迹,有一处提到佛家术语的地方,见于《论说第十八》中:“东极神源,其般若之绝境乎?”“般若”一词应读作bōrě。作为佛学名词,可解释成智慧,刘勰用在这里,似可作佛法的总括来理解。2001年3月,任继愈先生曾写信给《骈体语译文心雕龙》一书的作者张光年先生说:“当年范文澜先生曾注意到刘勰著作中极力避免佛教词汇,形式上确是如此。但细绎书中体物观心的思路,却浮荡着大乘佛教的精魄。”那么它的灵魂呢?我以为《文心雕龙》的灵魂,仍然是汉魏以来儒家的思想精髓,贯穿始终,只是有着当时的时代特色,这便是刘勰思想高度的体现。

《文心雕龙》写成以后,并没有马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刘勰对自己的著作看得很重,希望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评定。沈约官位显赫,很难接近,因此,刘勰便像推销货物那样,在沈约出行的道中,拦车呈上了《文心雕龙》。沈约大为赏识,认为“深得文理”,并“常陈诸几案”。由于这样的推重,刘勰曾在梁武帝天监元年(502)任过无实缺的“奉朝请”官职,后来还当过东宫通事舍人,这已是十多年后的事。刘勰长成于佛寺之中,文章长于佛理,当时京师的寺塔以及名僧的碑志,都请他来撰写。后来梁武帝派他和僧人慧震一起到定林寺编修经藏。功德圆满之后,刘勰遂乞求出家为僧,并烧了头发以示决心,在得到梁武帝的允许后,便于定林寺更换了僧衣,取法号为慧地。但出家未满一年,刘勰便去世了。

(3)余论

颐和园中引用《文心雕龙》文字匾的出现,无疑为园内景物增添了文化氛围,提升了园林在理念上的层次,超越了园内其他同类文字表述的藩篱,契合皇家园林园主人的地位。如“鞶鉴可徵”、“化动八风”、“斧藻群言”三匾,无论从其出典,还是字面演绎,均不是一般园林中所敢引用,仅此一端,即可看出当初词臣们拟定这些内容时是苦费心机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十五块以《文心雕龙》文字为内容的匾均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的印章,看来都不是清漪园时代的原物。清漪园时代由“乾隆御笔”书写的匾,园内尚能看到多块,如长廊上有“乾隆御笔”大印的匾,就有“留佳”、“秋水”、“三秀分荣”等,其中“留佳”、“秋水”书体飞动,神融笔畅,恰似乾隆皇帝的遗墨,而“三秀分荣”一匾,笔势拘谨,虽有“乾隆御笔”之印,但显系后人代笔。即此可知,选用《文心雕龙》文字作匾,应是颐和园时代之立意。

再则,八方亭中,乾隆所书两块诗匾,完好如初,堪称诗匾书法之上乘,六块《文心雕龙》文匾,虽属楷制,笔意多不连贯,或为书写者之水平所限,或为制匾匠作之水平较差,均不能与乾隆两诗匾相埒。为什么出现这六块《文心雕龙》的文匾?有两种可能:一为乾隆时代廓如亭就是两块诗匾;一为原有八块诗匾,英法联军之役后,仅存两块。重建颐和园时,以新制六块文匾补齐。究属如何,犹待新的史料出现。但可以断言,六块《文心雕龙》文匾内容,显然与原来乾隆的诗匾内容毫无沟通之处。

为什么要选《文心雕龙》呢?大概因为《文心雕龙》自它诞生的十五个世纪以来,似乎是从无争议的一部著作,儒、道、释三家均对其十分首肯,尤其是它的文字,简括典丽,可称字字珠玑,正是作匾文字的最佳素材。

我们在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之中,能有机会咀嚼到《文心雕龙》的名句,不亦悦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