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家园林中现存联匾,大都是清代的遗物,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现象,并非皇家所专有,它们广泛地存在于民间生活和习俗之中。其内容一般都推崇祥瑞、平和、幸福美满,但不敢以皇家所独有的身份口气引入匾文联语,虽然颂扬圣德、祈祷国祚的内容,在封建社会民间并不少见。在皇家和民间,匾联写作内容倒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引经据典,讲求出处。皇家的匾文联语,由于没有僭越的顾忌,在出典方面就更为宽泛和自由。
这里举一个例子。
颐和园北宫门是一座两层的门楼,下层为进园的入口,在明间的外檐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雉扇开时娲簧普奏齐天乐,凤韶谱处舜琯偕陈益地图”。其中,“雉扇”、“娲簧”、“齐天乐”,“凤韶”、“舜琯”、“益地图”皆有典故,只是望文生义就不能准确解读其中的含义。“雉扇”是帝王的仪仗之一。“娲簧”本于“女娲作簧,暴辛为埙”的传说。“齐天乐”演绎自《宋书·乐志》。“凤韶”是虞舜时的乐曲,泛指帝王宫殿上的音乐。“舜琯”,琯是玉制乐器,六孔,类笛。传说西王母曾派使者授舜以白玉琯和“益地图”,这便是“舜琯”的出典。“益地图”要说清,就得多费些笔墨。原来黄帝时,天下大定,都于上谷之涿鹿,西王母曾派白虎神骑着白鹿授过“地图”,舜时又授“益地图”将黄帝时的九州扩展为十二州,“益”是增加的意思。这副对联,因未曾见于著录,有人怀疑是悬挂于舞台上的对联。只有弄清这些典故的出处,才能发现:这个内容,只能出现在皇家的建筑物上。
(2)
说起引经据典,可以举出乾隆皇帝在木兰围场做诗的故事。乾隆二十一年(1756)木兰秋狝,围猎时遇雨,写了一首七言古体的《雨猎》诗。根据惯例,乾隆将朱笔书写的草稿传出,由随扈的军机大臣中长于文学的用楷书誊清,并将朱稿中指明加注的地方,注明典故出处,这首《雨猎》诗的最后两句:“儒冠著製候和门,不识今朝复有此。”时任军机章京清代著名学者、诗人赵翼也在扈从之列,读到“著製”两字,也不知出于何典何义。后来,才想出是出于《左传》齐国陈成子帅师救郑的故事。这则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68年。齐国的军旅行至濮水,遇雨,被阻于水边,主帅成子“衣製杖戈”站在山坡上冒雨督师前进。“衣製”中的“製”经西晋杜预注释:“製,雨衣也。”乾隆《雨猎》诗末句“不识今朝复有此”,是联想到三年前,乾隆十八年(1753)也因木兰雨中行围,当时写了同题的《雨猎》四首绝句,其中第三首内有“雨衣不漏知需瓦”的句子,直接说“雨衣”而不用“製”。一是七古《雨猎》在“儒冠著製候和门”前面已经有过一句“雨衣宜瓦非所知”,再用雨衣,显得重复,而用了“著製”便腾出一个“著”字作动词的地方,增大了七言造句的叙事内涵,但更重要的是“宜瓦”,“需瓦”另有典故出处。
这个出处见于《唐会要》,唐高宗李治于永徽元年(650)一次出猎于途中遇雨的故事,李治虽已穿上桐油涂制过的“油衣”防雨,可能雨大仍有渗透,便问随扈的谏议大夫谷那律:“油衣若何得不漏?”对曰:“能以瓦为之,必不漏矣!”这则一千年前君臣的雨中调侃,被乾隆用来写在《雨猎》中十分切题。乾隆这前后两首《雨猎》中,用典尚不止这两处,稍不留意,便会放过。
(3)
和做诗的用典一样,景名匾文,许多就引自古人的诗句,对联中更有将律诗中的对仗联句直接搬用书写而成。
匾文以三字四字为多,引用诗句往往用减字法,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至少在清漪园的后溪河北岸有一处景点叫“看云起时”,在香山静宜园内有一座亭子叫“看云起”,一个减去尾一字,一个减去头尾两字。晋代诗人陶潜的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清漪园中有“夕佳楼”,静宜园中有“日夕佳”亭,同取一句诗的境界,一摘取两字,一摘取三字。意蕴不减。
对联中,直接引用律诗对仗的,如颐和园玉澜堂殿内,由死后追谥太子太傅,书法家潘祖荫所书写的一副对联:“曙色渐分双阙下,漏声遥在百花中。”便是盛唐诗人皇甫曾在七律《早朝日寄所知》中的颔联。
引自诗歌的匾联,比比皆是,一般并不生僻,费些工夫,稍加考证,即可查到根源,但个别亦有费解的,如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的“晞阳阿”,是依山向阳利用山洞构筑的一处景观。乾隆说“取楚辞为之名”。《楚辞·九歌》中的《少司命》篇中,确有“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少司命是主持人间生儿育女的女神,句中的“女”当是“汝”。这首由巫的口气来演唱的祭神乐曲中的两句大意是:“和你一起在咸池沐浴,在太阳升起的山谷里晒干你的头发”,当然这里的“咸池”和“阳之阿”皆有特定的解释。“咸池”是神话中的天池,是太阳沐浴的地方。“阳之阿”指“旸谷”,是日出的地方。“晞”是晒干的意思。“晞阳阿”这一景从功能上看与《楚辞》中的描绘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这里的山洞俗呼“朝阳洞”而已。乾隆在咏“晞阳阿”的诗中有这样四句:“仰接天花落,俯视飞鸟沈。自惟昔岂昔,乃知今非今。”大有借这个偏僻的去处,超越时空的界限。皇家园林中,引用《楚辞》作为景点名称的并不多见,或者因为它的内容太浪漫,情绪多哀怨愤懑,与皇家所追求的氛围多不搭调所致。但清漪园中的水周堂却源自《楚辞·九歌》中《湘君》的名句:“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这种引用已脱却原作中的情绪,只是环境的切合。
(4)
诸子百家,也是皇家园林的景点景名的引用之列,其中最为频繁出现的莫过于《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关于知不知鱼乐的一段对话。清代皇家园林中引用这则趣味盎然又充满哲理故事的景点景名有:“濠濮间想”,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之一;“知鱼矶”,承德避暑山庄乾隆三十六景之一;“濠濮间”,西苑北海东岸景点;“知乐濠”,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知鱼桥”,万寿山清漪园内惠山园八景之一(今颐和园谐趣园)。
以上五处可能还不是全部,这种一典多用,甚至多景同名的现象并不罕见。如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宁静”,在畅春园中有“澹宁居”,在清漪园中有“澹宁堂”。关于“澹宁”二字的出典,一般都引用诸葛亮《诫子》篇中的话:“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实,近似的表述,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中已经出现:“非澹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看来诸葛亮也是引经据典的。
乾隆还有一则取名用典碰了车的故事,便是清漪园的“乐寿堂”。大概因为孔子关于山水自然与人的关系的一段论述太完美了,所以被后世反复引用,原文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文中既含山水之趣,又藏动静玄机,归结为“乐寿”十分圆满。过了近二十年,乾隆皇帝从董其昌论古帖真迹册中,得知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1107~1187)于1162年禅位给孝宗赵昚自称太上皇以后,也曾取号“乐寿老人”。在乾隆皇帝眼里,赵构“其人其政,实有不足希者”,这里的“希”字是“仰慕”的意思。乾隆对赵构的评价还算公允,也算客气的了,并在诗中多次提及此事,加以澄清,不知有赵构的“乐寿”前例。但是,紫禁城中,不久兴建的宁寿宫读书堂,仍以“乐寿堂”冠名。宁寿宫乐寿堂的后门对联颇耐人寻味:“动静得其宜,取义异他德寿;性情随所适,循名同我清漪。”“德寿”是赵构退居的宫名,表白了与赵构的界限,这个取名是从清漪园乐寿堂而来的。看来引同一经、据同一典,并非能得出同一结论。难怪时下对孔老夫子的《论语》有多种解读甚至引发争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