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园林是指皇家园林之外由王公大臣、地主富商、缙绅文人所营构的宅园别墅,明清时代,分布最为集中的数江浙一带,尤以苏州、杭州、扬州最盛。私家园林比起皇家园林来,不仅规模要小得多,而且难以将自然的真山真水圈入园中,特别是在皇权控制之下,规制不能有僭越的嫌疑,建筑物的高度、纹样的内容,甚或园名、景名的内涵,都要受到种种制约与顾忌。这些反倒造就了私家园林的特有风情,如:曲折幽深、小中见大,精雕细刻,强调书卷气,实在是士大夫阶层尽其所能的文化荟萃渊薮。这些如诗如画的园林建构,正分布在清代康熙乾隆两朝皇帝的南巡路线上,不能不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大兴土木、营建皇家园林的时候,这些园林便成为皇家园林中局部的粉本,或形似取貌,或神似取意,出现在御苑之中。北京的三山五园和承德的避暑山庄,都有着这样的例证。前面所引用过的王闿运《圆明园词》中的“行所流连赏四园,画师写仿开双境”就是指这件史实。“四园”便是海宁的安澜园、江宁(南京)的瞻园、钱塘(杭州)的小有天园和吴县(苏州)的狮子林,合称“江南四大名园”。这四座名园,被移植到皇家园林中,都是较为完整的仿建。
安澜园原是浙江海宁陈氏的隅园,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清初成为曾随从康熙亲征噶尔丹、雍正时加封大学士的陈元龙的别业。乾隆南巡,曾四次到海宁视察海塘工程,都驻跸于隅园之中,隅园的名声由此大振。乾隆二十七年(1762)弘历第三次南巡,因该园所在地邻近海塘,赐名安澜园。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四宜书屋,是雍正时建造并命名的,原有布局与隅园相似,乾隆回銮后,在四宜书屋原有的构筑基础上,前后左右加以改造,取得了和安澜园一般无二的韵致,索性将四宜书屋也改称为安澜园,并写了一篇《安澜园记》,特别表述了取名“安澜”,不只是乐游泉石的情怀,而是由海的波澜,推而广之到江河湖泊的水利对食盐、桑麻农事的影响。当真如此,对王闿运的“移天缩地在君怀”,除了广收天下美景在禁苑之中的诠释,应在更高的层面上,加以全新的解读。
瞻园、狮子林和小有天园都仿建在圆明三园的长春园中,除仿建的瞻园取名“如园”外,其他两园均用原称。
瞻园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是明代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王府内的西园,后成为徐达子孙的私园。清代,中山王府成为江宁布政使司的所在地,即所谓的藩台衙门。长春园内仿建瞻园,取名如园,应是瞻园作为衙署附属花园时的事。乾隆咏写如园的第一首诗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仿建应不晚于这一年。嘉庆十六年(1811)曾对如园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园中十多处景点,大都重新命名,但如园的总名却保留未变。
长春园在圆明园东墙外,始建于1744年,圆明园四十景完成以后,是乾隆为自己日后当太上皇预备的御园。如园的选址,位于长春园大宫门内右首,紧邻长春园正殿澹怀堂,从如园内山中小道向西,可直接通到澹怀堂院墙的东门。乾隆诗中曾对如园有描写:“有泉有竹清幽致,曰室曰斋淳朴敦。”其意为恰似一种江南私家园林的情景格局,称作如园,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很贴切的。
如园已毁,瞻园仍在,虽经多次毁建改造,历史沧桑并未泯尽园中的明清遗迹,至今,南京瞻园的门楣上,仍然镶嵌着乾隆御题“瞻园”二字石刻门额。若要复建如园,还是脱不开瞻园这座名园的原型。
长春园内另一座小园林原型仿自杭州小有天园。小有天园原是清代杭州人汪之萼在宋代兴教寺遗址上所建构的一座私园,名为壑庵,地处南屏山麓慧日峰下,面对西湖。乾隆于乾隆十六年(1751)第一次南巡,誉为南屏最佳处,为之流连吟咏,并为改名为小有天园。长春园内仿建的这座小园,在思永斋东侧跨院,占地甚小,但却有轩、亭、磴道、池、林、泉、崖壑等,一如小有天园的景致。乾隆曾为此发过一通议论,说小有天园虽小,并不能攀登游览,也不是要将千里之外的湖光山色移来眼前,而是面对这座小园,便可使两浙的吏治民生,常常系于胸中,被乾隆写在《御制小有天园记》中的这番话,可看作是“移天缩地在君怀”注脚的又一种版本。
长春园中的狮子林,是以苏州名园狮子林为原型建构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初就已制作成了烫样模型,乾隆三十七年(1772),就已建成。乾隆题写了狮子林十六景诗于此。狮子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代,并和著名画家倪云林的画幅联系在一起。狮子林最早也是一座寺庙,历经变更,几易主人,现在我们所能游览、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狮子林的规模,是20世纪20年代所形成的。但处于园子中央部位的假山,占地约有1000平方米,应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减修造而成,尚保存原来的立意和对群狮百态想象的趣味空间,大概这铺假山与二百多年前在皇家御苑中仿建时的面貌最为相近,难怪乾隆下令要选拔“吴中高手”来完成长春园中狮子林假山的堆叠。仿建狮子林可不止一处,乾隆四十七年(1782)还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又兴建了一座文园狮子林。同时狮子林假山的风格,还反映在皇家园林的一些其他景点的局部叠山之中。可惜的是,长春园和避暑山庄的狮子林假山,都已坍塌成大堆乱石,需知,被毁坏的建筑可以依遗址和档案资料,基本可以原状复建,而园林中的假山和古树,只能成为历史的陈迹,是绝难恢复原状的。
清代皇家园林中所仿建的私家园林,不仅仅是上面所介绍的几处,由于大都毁于战火,其所仿效原型也皆已不存或经后来改建,已非仿建时的原貌。至今唯一原型与仿建相对完整的一对,是无锡寄畅园和颐和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
无锡寄畅园,为明代正德年间所创建,是由惠山寺的僧房改建而成,原名“凤谷行窝”,后曾改名“凤谷山庄”,最后取王羲之“寄畅山水荫”的诗句,更名“寄畅园”沿用至今。但寄畅园现存基本格局,是在清朝康熙初年、聘用造园名家松江张涟和其侄张轼精心改造奠定而成。由于创建该园的第一代园主秦金,曾任明代南京的兵部尚书,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最后葬于无锡,秦金是其无锡的裔孙,园产一直属于秦氏族人所有,又有“秦园”的代称。
康熙和乾隆都是六次南巡,对寄畅园甚是爱好,均七次临幸,康熙还为其题写了寄畅园名的匾额。乾隆十六年(1751)第一次南巡,就命人绘制了寄畅园的图样带回北京,仿建于清漪园万寿山的东麓,取名惠山园,存有御制惠山园八景诗,八景的取名虽与寄畅园的景点景名不同,但立意是相仿的。嘉庆十六年,曾对惠山园作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改造,增筑了主殿涵远堂,还写了一篇记,记中叙述了修建的缘起,特别提到“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废去了惠山园的名称,改名谐趣园,这篇记就叫《谐趣园记》,收录在嘉庆的御制诗文集中。1860年,谐趣园和清漪园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慈禧重建颐和园时,又将其在原址上恢复,这便是现在颐和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而寄畅园在乾隆以后,也经过太平军兵燹的毁坏和抗日战争时日军的多次轰炸。1952年,秦氏家族将寄畅园献给国家,经大力修缮,基本恢复原有格局。1988年被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末,又复建了部分景区,使其更加完整,也更接近乾隆仿建时的规模。现在,凡是到过谐趣园和寄畅园的人,都不难发现它们的酷肖相似,虽然谐趣园的殿堂金碧彩绘,廊榭严整,娟秀中透出一派富贵之气,而寄畅园宁静淳朴,亭阁潇洒,清幽中却透出一派自然书卷之气。这典型地反映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风格差异。清代的皇家园林中引进许多私家园林的建构,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皇家文化和士大夫文化在园林领域的空前融汇。历史的沧桑为我们留下的实物太少,谐趣园和寄畅园便成为造园史上劫后余生的绝响。到寄畅园听一听山石中叮咚作响的八音涧,再到谐趣园听一听淙淙不息的玉琴峡水声;到谐趣园漫步知鱼桥,到寄畅园小憩知鱼槛,池中的游鱼都可以使人领略到战国时代庄子和惠子两位哲人关于鱼到底知不知道乐趣辩论的玄妙。“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皇帝与仕人,古人与今人,在这个接合点上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