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关注气候
5609600000012

第12章 中国的雨季和旱季(1)

一年之中,气温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降水也有旱季和雨季的更替。下面我们先来介绍我国春、初夏、夏、秋冬季节中的雨旱分布,然后加以归纳总结。

一、华北春旱和江南春雨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季是北方春播,南方早稻插秧的季节。春季里的雨旱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布局、作物种类和收成都有很大影响。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南岺以北川西和云南以东广大地区,是我国春季多雨的地方。3月份到5月份3个月的总雨量一般都在200毫米以上,总雨日在30天以上。浙江、江西、福建三省交界的地区,如盛产瓷器的江西景德镇市,3月份~5月份总雨量有806毫米,总雨日54天,分别占年雨量和年雨日的41%和36%,是我国春季最多雨的地方。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形象地概括了江南春季气候的主要特点。

由于江南春雨来得早,对水稻播种十分有利,所以江南历来是我国的水稻主要产区。素有“两湖熟天下足”之说。

春雨区的北界淮河流域,是江南春雨区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例如,从淮南合肥到淮北徐州,两地相距不到300千米,但3月~5月总雨日,从合肥的35.4天剧减到徐州的22.0天;总雨量从合肥的279.4毫米减少到徐州的157.5毫米,差不多减少了近一半。由于华北地区晴天多、蒸发强、雨水少,所以华北历来有“十年九春旱”的说法,历史上一直以种植冬小麦为主。历来所说“南稻北麦”的南北分界线,大致就在秦岭、淮河一线。

淮河也是我国年雨量的明显分界线。淮河以南年雨量从1000毫米向南迅速增加到1200毫米~1500毫米甚至更多;淮河以北则从1000毫米迅速减到600毫米~800毫米甚至更少。所以淮河以南全年雨量充沛,河网密布,航运发达;淮河以北则以陆路车马交通为主,这就是古代“南船北马”气候上的原因。

在华北春旱区里,春季气温较高,光照和热量丰富,只要有水就能显著增产,所以华北普遍有“春雨贵如油”和“下雨等于下粮食”的说法。

可是,在我国春旱区的最北部,如黑龙江省嫩江地区,在少数春雨较多的年份里,因为接受的太阳热量减少,而水分蒸发又耗费掉大量热量,所以使得地凉,地下季节性冻土融化慢,苗不爱长,作物贪青晚熟,秋天遭到早霜就会减产。在这里,农作物增产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水分转化为热量,所以这里的农谚在“春雨贵如油”后面,还加上一句“多了又发愁”。

正由于当地气候有这样的特点,嫩江地区甘南县太平大队党支部书记吕和(时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根据长期的“看天看地种庄稼”的丰富经验,在春雨少、热量多的年份,多种喜热耐旱的玉米、高粱等高产作物;在春雨较多、热量较少的低温年份,多种喜湿耐凉的大豆等作物,使大队的农作物产量比周围地区高出近一半。1967年3月~8月间,我还受派去当地总结他“看天种庄稼”的经验。

二、黄梅时节家家雨——江淮梅雨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大体6月中旬到7月上旬,正当梅子黄熟的季节,天气常常特别阴沉,细雨连绵不断,有时还下暴雨。这种天气南方人称为“黄梅天”,气象学上称为“梅雨季节”。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

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也较高,东西容易发霉长毛,因此也有人称为“霉雨”季节。

除了我国以外,朝鲜半岛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节,但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地区却没有,因此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从大范围的气流场角度来看,梅雨季节是冬季环流场向夏季环流场的过渡时期,也有人把它划成一个独立的初夏季节。因为梅雨一过,东亚地区的天气形势就进入盛夏季节。夏季风雨带北上,我国东部地区的雨旱分布形势,也就突然变得和春季完全相反了。

我国梅雨区的范围,北起淮河,南至福建、江西、湖南三省的中部地区,大约在东经110°以东,北纬26°~33°之间。梅雨期以梅雨区中部的时间最长。上海多年平均6月15日入梅,7月9日出梅,长25天;武汉6月10日入梅,7月9日出梅,长30天。而梅雨区南北界附近,梅雨期的长度一般只有20天左右。

但这只是气候平均情况,每年的梅雨情况却可能相差很大。我们不妨举几个数字。比如,每年入梅的迟早可以相差40天,出梅迟早可以相差45天。最长梅雨期可以长达60天,而有些年份则可以基本上没有梅雨,称为空梅。梅雨期雨量最多的年份要数1954年,这年梅雨期中的总雨量超过多年平均值2倍以上。

梅雨季节正是南方水稻生长迫切需水的时期,但梅雨期雨量过大,又会引起洪涝;梅雨来得过早,会影响小麦的收割和贮藏;梅雨来得过迟,又会引起干旱。所以,梅雨的迟早、长短和雨量的多少,对梅雨区的农业生产影响是很大的。

三、夏雨与伏旱

7月中旬,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夏季风雨带北移,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进入雨季。我国西南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大体6月上旬的前后开始也都已经进入了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上的西南季风雨季之中。可是,就在这全国雨季方浓的季节里,梅雨刚过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却出现了伏旱天气。这时候正是水稻非常需水的季节。灌溉条件不足的“望天田”很容易遭受干旱的威胁,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并不能解除大田的干旱。眼看着稻田里的水浅了,干涸了,土地裂缝了,稻叶开始发黄了。可也真巧,常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从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会带来大片雨水,解除或缓和这些地区的旱情,可以称得上是“雪中送炭”的“及时雨”!

所以,这种“及时雨”少的年份就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干旱了。例如,1959年7月~9月,北起黄河两岸,南至长江流域,西到川黔东部,出现了20世纪以来少有的干旱,七八月份受旱的13省(市)总雨量比往年少30%~80%,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历史上有纪录以来的最少雨量。这年旱情为什么会这样久呢?除了梅雨少之外,和这年台风少也很有关系。1959年全年只有6个台风登陆,而且其中3个台风只在东部沿海掠过,没有进入内陆。而1961年的情况正相反,长江以南许多地区伏旱期比往年要短得多,这主要与深入我国内陆的台风特别多有关,全年12个登陆台风中,有9个发生在7月份~9月份,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登陆后,进入了江西、湖南、贵州东部和广西北部。所以,从7月下旬起,江南各省不少地区就先后获得大量伏雨,解除或大大减轻了伏旱的威胁。

伏旱期间气温高,日射强,除了少数特别炎热天气的午后以外,对水稻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俗话说“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三伏不热,五谷不结”。所以,伏旱带来的丰富光热条件,加上台风雨带来的水分,只要配合得好,确实是水稻生长的很理想的有利气候条件。

四、秋高气爽与秋雨绵绵

秋季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

重阳节登高远眺,星期日郊游、观赏红叶,都是群众喜爱的秋季假日活动的内容。

总的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里秋季的雨日和云量都比较少,显得秋高气爽。例如,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大致两湖盆地及其附近地区里,虽然是我国雨时和雨日最多的地方,但9月份~10月份的雨量、雨日和云量也都相对较少。天气既好,气温又不冷不热,凉爽舒适。“月到中秋分外明”和晴暖的“十月小阳春”天气就是对当地秋天的赞誉。

华北的秋天,夏雨季刚过,又有一定量的秋雨,地面还比较湿润,尘土不扬。蓝天红日,风和日丽,不冷不热。所以,北京人是最爱秋天的。因为北京的春季虽也温暖适宜,但干燥多风沙。

可是,正当全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的时节,我国西南地区却正下着绵绵秋雨。北起陕南关中,南至贵州、云南,西至青藏高原东部,9月~10月总雨日都在20天~30天,也就是两三天中总有一天有雨,总雨时100小时~200小时。四川盆地西部,9月~10月甚至还是全年雨日最多的季节,这两个月的总雨日大都可以达到35天~40天,总雨时200小时~250小时之多。峨眉山上9月~10月总雨日50天,也就是10天中有8.2天有雨,9月~10月总雨时772小时,是全国秋雨最绵的地方。

绵绵秋雨对于西南地区棉花后期生长、现蕾、开花、吐絮是不利的,也给“三秋”带来了困难。在秋雨特多的年份里,甚至使已成熟的作物发生倒伏、霉烂、生芽,造成很大损失。

但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秋雨多对池塘、冬水田蓄水、保水有利。在西南地区中,有些地区有春旱,春季缺水插秧,冬水田就是克服春旱,解决插秧用水的好办法。在这种地区里,如果秋雨少了,还要影响第二年插秧用水哩!2010年春季,云南及其附近地区主要就是由于2009年秋雨季结束过早,冬水田蓄水不足,才促成震动全国的特大干旱的。

五、中国冬季中最鲜明的晴雨对比区——川西、云南VS四川盆地、贵州打开气象台每天接收的卫星云图,一眼就可以发现,冬季里,祖国大地上的晴阴分布,对比十分鲜明。西北、华北、东北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区里,大都红日普照,阳光灿烂,只有在淮河、秦岭以南,贵州和四川盆地以东(也就是东经104°以东)和南岭以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里,可见光卫星云图照片上常常呈现出一片白色,这是由于云层反射太阳光而造成的。这里正是我国冬季中最为阴沉多雨的地区。

大家知道,习惯上我们都以3月~5月为春季,6月~8月为夏季,9月~11月为秋季。不过,从全国晴阴干湿的分布形势来看,11月份却不像秋季,而似冬季。因此,我们这里讲的冬季就是指11月到来年2月。在这段时间里,上面所说的冬季阴雨区里的总雨日,都可以超过30天以上,最多的地区可以多到60天~7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