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关注气候
5609600000013

第13章 中国的雨季和旱季(2)

如果我们在冬季里,乘坐“北京——广州”特快列车南下,一路上,我们将发现天空的晴阴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北京的天气晴好,红日普照,遇雨的可能性只有9%;车行约560千米,到了郑州,南下了5个纬度,遇雨的机会也不过增加7%;当我们逐渐接近淮河流域,天上的云就逐渐多起来了;火车到达淮河南岸的信阳站,遇雨机会增加到29%,已经进入冬雨区的北缘;汉口的冬雨机会是34%,3天中,就有一天有雨;武汉以南,逐渐进入东部地区冬雨的中心地带,例如,长沙冬雨机会是40%,衡阳是43%;火车到达湖南南部的郴州站,冬雨机会达到最高峰,这里平均2天就有一天下雨,即50%;火车越过南岭,冬雨重又减少,广东北部重镇韶关冬雨机会是33%,和武汉差不多;到达终点站广州,虽然常有白色的絮状积云点缀着美丽的蓝空,但下雨可能性并不大,只不过25%而已。

然而,湖南南部还不是我国冬季阴雨区的中心,我国大陆冬雨最频繁的地区,是贵州西部和四川盆地西部地区,这里冬季每月总要下15天~18天的雨,下雨几率达到50%~60%。有趣的是,就在这阴沉多雨中心区的紧西邻,却是我国冬季最晴朗的地区之一。所以,在贵州和云南之间,四川盆地和川西之间,是我国冬季晴雨对比最鲜明,也是晴雨过渡变化最急剧的地区。例如,贵州西部每月平均有雨15天~18天,而云南中部每月只有4天~5天雨。从贵州西部的六枝,到云南东部的沾益,每向西100千米,平均每月雨日减少4.4天;从“天漏”雅安到川西理塘,平均每向西100千米,每月雨日减少4.2天。在后面第九章里,我们还要讲到贵阳和昆明,它们还是两个有气象意义的地名哩。

为什么川西高原、云南,和四川盆地、贵州,一晴一阴,对比如此鲜明呢?

原来,入侵我国的寒潮冷空气在越过长江转向西南爬上贵州高原和川西高原东坡时,经过长途跋涉,势力已衰,加上地势渐高,高空西风渐强,因此在云贵交界和青藏高原东坡地区被来自西南亚干燥的暖西风气流(所以川西和云南冬季温暖晴朗)所阻。两“军”相遇,较轻的西风暖气流被迫在东北冷气流背上滑行抬升,暖空气中的水汽逐渐凝结,成云致雨。所以,位于冷气流侧的四川盆地和贵州地区的上空,常常低云密雨,久久不开。这就是川西和云南高原上冬季天高气爽,贵州、四川盆地冬季阴雨的原因所在。

我国冬雨区里虽然雨日多,但绝大多数地区是绵绵细雨,强度不大。湖南郴州从11月到来年2月的总雨量是258.4毫米,总雨日是59.0天,平均每个雨日只有4.4毫米,所以一般不会引起洪涝灾害,而冬雨区中平均气温又都在0℃以上,因此对越冬作物和蔬菜的生长一般还是有利的。

我国冬雨最多和雨量最大的地点,在台湾省的最北端——基隆港,从11月到来年2月的总雨日是85.8天,平均每个月要下雨20天~22天左右,总雨量多到1108.3毫米。冬季期间平均每月阴天22.5天,晴天只有1.7天,平均每天日照时数只有1小时46分钟!

晴天如此之少,阴雨这样的多,难怪基隆有“雨港”的外号。基隆的冬雨是由于东北季风在台湾中央山脉北坡被迫抬升所造成的。下一章我们就要讲到。

六、“风调”才能“雨顺”

为什么我国雨量东南多,而西北少?又为什么我国雨季北方短,而南方长呢?

原来,我国雨泽的水汽来源多在南方海洋中。太平洋夏季风来自太平洋上,主要供给我国东半部的雨水;印度洋夏季风来自印度洋和南海,主要供给西南和华南的雨水,但盛夏季节中,有时它也能一直输送到华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亚洲内陆,太平洋夏季风鞭长莫及,印度洋夏季风受“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阻挡;从大西洋和北冰洋来的水汽,路途比太平洋季风还长得多,所以雨水最为稀少。

5月中下旬,不断西进北上的太平洋夏季风的前锋部队和北方南下冷空气交绥的锋面雨带——夏季风雨带最早在华南沿海登陆,揭开了我国大陆夏季风雨季的序幕,使这里的旬(10天为一旬)雨量猛增约一倍。6月中下旬,太平洋夏季风进一步增强,夏季风雨带一跃而进抵长江中下游流域,这里的梅雨季节开始了。7月中旬,雨带再一次北进,使淮河以北的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进入夏季风雨季。8月下旬,北国转寒,秋风南下,太平洋夏季风雨带迅速南撤,不到一个月,大陆上就重又成为冬季风的天下,只在华南沿海因台风不时侵袭,仍有相当雨量。

西南地区是冷暖空气交锋的另一大战场。这个战场上源自印度洋的南方暖湿空气北上的速度比东部战场快得多。一般说来,从印度洋来的印度洋夏季风从5月中旬到6月上旬,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使南起云南,北迄青海南部的广大地区进入长达5个月左右的雨季,所以印度洋夏季风素有“爆发”之称。但是高原上雨季向西扩展比较缓慢,因而位置愈西,雨季开始愈晚,结束却愈早。例如,东经91°的拉萨,雨季大约从6月中旬开始,9月上旬结束,约长近3个月;而东经80°的噶尔,雨季从7月下旬到8月中旬,就只有约1个月时间了。而且,越往西去,夏季风的雨量也迅速减少。所以,西藏高原上雨量最少的地方并不是高原的中心,而是在雨季最短的高原最西北部。例如,噶尔及其附近地区的年雨量只有约60毫米,是西藏中部地区的1/3左右。

既然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区的雨水又主要靠夏季风输送,因此夏季风的脚步一旦反常,自然就会引起大范围的旱涝灾害。例如,1959年夏季,由于太平洋季风暖湿空气势力空前强盛,它的前锋雨带反常地迅速北上,使往年初夏季节梅雨较多的长江流域不但梅雨不见,反而发生干旱。而1954年,正好相反,太平洋夏季风被北方冷空气所阻,一直到7月下旬,大雨带还停滞在江淮流域,使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水。

可见,季风“调”,则雨水“顺”,“风调雨顺”的说法是合乎科学道理的,以致过去历史上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说法。季风不调,雨水不顺,以致发生重大水旱灾害的年份在历史上是不少见的。

七、中国丰富多彩的雨旱季节类型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来归纳一下我国的雨旱季节的各种类型了。就从首都北京说起吧。

祖国的华北地区夏季风到得晚,撤得早,全年雨量高度集中在7、8两个月。北京这两个月的雨量接近年雨量的2/3,就是7月下旬和8月上旬这20天的雨量也接近年雨量的1/3。这就是当地气象台站工作人员特别注意的、暴雨最集中的所谓“七下八上”时段。前面提到的河北省1963年8月和河南省1975年8月两场特大暴雨就都发生在8月上旬。

在华北地区,实际上夏季的雨水主要也就是由几次大雨和暴雨组成。例如,北京每年平均有暴雨2.6天,差不多两、三年就有一场日雨量超过100毫米的特大暴雨。

所以,华北的雨旱类型可以称为“夏雨集中型”或“春旱夏雨型”。因为春旱和夏雨都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雨旱季节方面气候特点。

从华北南下,越过淮河就进入了“春雨梅雨型”,或者春雨梅雨伏旱型。这里的雨旱季节正好和华北相反。华北冬春季节里天气十分晴好,而这里却是阴雨连绵,特别是从2月份~3月份开始,江南雨量迅速增加,进入春汛雨季,那时正是桃花盛开,所以又称为“桃花水”,一直到梅雨停止,雨季才告结束。例如,长沙、南昌3月份~6月份的雨量就分别占年雨量的54.5%~61.5%。

从7月中旬开始,夏季风雨带北上华北,淮河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伏旱时期,我国东部的旱涝分布形势于是就从春季和初夏的“北旱南涝”转变为“南旱北涝”,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又是另一种类型,叫做“夏秋雨型”。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川西和云南大部分地区里,6月~9月是雨季。例如,昆明6月~9月总雨量占年雨量71.3%之多。云南西南部地区德宏和西双版纳自治州雨季更长达半年之久,这里雨季中雨日之多,全国首屈一指,7、8月份雨日都在24天~28天,每旬雨日8天以上。最多雨的芒市和腾冲等地7月份平均只有2天没有雨,每旬有雨9天以上。这连“黄梅时节家家雨”和“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江南雨季也是远远赶不上的。不过,这里的降雨主要是午后热雷阵雨,持续时间不长。

云南最南部的西双版纳自治州,由于纬度最南,北方冷空气难以到达,冬季温度较高,气温上的冬夏变化,还不及干季和雨季的更替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来得深刻。所以人们就忘记了春、夏、秋、冬,而是和以南的中南半岛上一样,把一年分为凉季(11月~3月)、热季(4月~5月)和雨季(6月~10月),成为一种特殊的季节类型了。

青藏高原的中西部,由于雨季的迟到、早退,所以从“夏秋雨型”蜕变为“夏雨集中型”。例如,拉萨7月~8月雨量占年雨量的60.3%,已经和北京相差不多了。

夏秋雨区以东,春雨梅雨区以西的鄂西、四川盆地和贵州这些地区,冬季和春季在冬春雨区里,夏季和秋季在夏秋雨区里,所以就变成夏半年多雨,甚至全年都比较多雨了。

东北大部分地区中,由于气候比较湿润,6月和9月雨量都比较多,因而也成为夏秋雨区。不过它和印度洋季风造成的西南地区夏秋雨区的成因是完全不同的,雨量、雨日都要少得多,雨季也要短些。

从华北夏雨集中区向西,夏雨更少,蒸发更强,年雨量不足100毫米,这里就是西北内陆的全年干旱区了。

不同的雨旱季节类型对江河形态的影响很大。江南河流水位虽也有涨有落,但一年中水量变化还不算大,长江江面冬季依旧宽阔。北方夏雨集中区里,河流面貌的季节变化才叫惊人哩!最典型的要算黄河了,在雨季中,它滚滚东流,确实气派雄伟,可是一到干季,那么宽阔的河床里,却只见两三支“涓涓细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甚至经常发生断流,难怪初次见面会有人“有眼不识黄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