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气候、快节奏的农业,决定了我们古人必须“春争日、夏争时”、“龙口夺粮”。不争、不夺就会饿肚子,能不勤劳?快节奏农业迫使古人发明二十四节气,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快节奏的天气和季节变化,迫使古人发明中医和养生文化,解决治病健康问题,能不聪明?
总之,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严酷的生产、生活条件,几千年来客观上培养和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聪明等民族精神和素质,诞生了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第十五章中国气候与中国园林文化——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之四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结晶。它和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文学、哲学、美学、绘画、戏曲、书法、雕刻、建筑和花木艺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密切联系。其中特别是诗和画,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素有“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之称。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自然是最高的。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是最高原则。
实际上,人类本是大自然的产物。但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聚居城市以后,便逐渐离开了大自然。那么如何回归自然?当然,人类毕竟不能再去过住山洞或巢居的生活,而且社会人也是不能离开社会的。因此在城市中或城市边缘营造园林,在城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和欣赏环境,即所谓“居城市而有山林之趣”,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好办法。所以不论中西方,营造园林从很早的古代就开始了。
不过,由于中西方哲学思维和文化环境的不同,造出来的园林也大异其趣。特别是较早的时代,西方遵循的完全是建筑原则,即把园林当做建筑物来营造,其结果是人工痕迹十分明显。黑格尔对此曾作了这样的美学概括:“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园子,它们照例类似高大的宫殿,树木是裁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阴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
而中国园林按照的是自然原则,或者说诗画原则。讲究的是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即生意盎然的自然环境,能“足不出户而置身于丹崖碧水,茂林修竹之间”。画境进一步要求园林达到像画那么美的境界,追求似与不似之间,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意境大体指人们在赏境过程中达到更高层次美的享受和在联想中受到启迪,画意出诗情。
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说得十分具体:“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这是不足取的。”所以,中国成功的私家园林都是由诗人、画家参与设计施工的艺术珍品。例如,1997年12月3日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拙政园,据说就是由当时书、画、诗三绝的文徵明主要参与设计的。
当然,除了私家园林以外,中国还有皇家园林(如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自然风景园林和寺庙园林等多种园林。但因私家园林面积最小,最能体现和反映“以小见大”的中国园林造景艺术的特点。
一、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地理气候对园林的影响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相差很大,例如北方冬季严寒,夏季凉爽,雨少气候较干燥;而南方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岭南更是全年暖热),雨多气候湿润。因而南北方园林特点很不相同。
气候对园林建筑物的影响。北方因冬季严寒而建筑物的屋顶及外墙严实厚重,窗户相对小而少,北墙甚至无窗;江南暖热潮湿,为了夏季通风降温降湿,建筑物结构空透,墙体薄,窗户也大而多,园中尤多亭轩之类建筑,以避雨遮阳;岭南夏季更长,建筑设计以通风防晒为主,园林建筑更加疏朗俊秀,而且注意建筑物之间形成穿堂风的“冷巷”,特别是建筑物常与水面结合,多设计骑在水面上的船厅,即使室内通风降温又能近水赏景,成为岭南园林的一大特色。
关于建筑物的色调,北方因气候寒冷,且皇家园林空间较开阔,因而多红黄等强烈浓重色调;与蓝天、白云、绿树相衬,也显得更加金碧辉煌。而江南温暖湿润,宜柔和素雅色调,特别是江南苏州私家园林面积很小,在四周有围墙的狭小空间里,如果浓妆艳抹,加上阳光强烈、气候炎热,就会影响审美效果。这也与建园的退隐文人们的涤除尘欲、宁静闲适的意愿相违背。所以,在当地阴天多云的气候条件下,浓郁的绿色植物加上粉墙黛瓦,便成了江南园林和谐的主色调。岭南珠江三角洲地区几乎全年炎热,因此建筑物色调更多绿、青、紫等寒色,室内外墙也多用青灰色,没有强烈的反射光,有利于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降温效果。
园林中的树木,南北方也因气候不同而有很大不同。北方,特别是皇家园林喜用松柏,这主要是因其四季常青,能为枯黄的冬季增加悦目的绿色,同时也取其“松千年、柏万年”,即长寿之意。例如颐和园主景区万寿山就是前山遍柏,后山遍松。文人爱梅竹,因此在亚热带的江南园林中多见。当然,岭南园林中则多见榕树、棕榈、蒲葵等南亚热带和热带树木了。
实际上,不仅树木如此,即使花草,亦因园内小气候的不同而需要精心安排。例如,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说,由于江南私家园林面积较小,且有高墙围绕,因此园中树木配置也必须讲究“地位之阴阳,土地之高卑,树木发育迟速,耐旱抗旱之性能”而精心安排。具体说来,由于园内“阴地多而阳地少,于是墙阴必植耐寒植物,如女贞,棕树,竹之类。岩壑必植高山植物,如松柏之类。阶下石隙之中,植常绿阴性草类。全园中常绿者多于落叶者,则四季常青,不致秋冬髡秃无物了”。他还说,“文学艺术家对自然美的欣赏,不是仅在一个春日的艳阳天气,而是要在任何一个季节,都要使它变成美的境地”。这在四季特别鲜明的我国,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中国气候对园林还有一些很特殊的影响。以苏州园林为例。
第一,苏州虽位于亚热带纬度,可是因为冬季中常有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使包括苏州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冬季世界同纬度上(高山高原除外)最冷的地方。苏州每年平均有雪7.5天,霜35.8天。在苍翠欲滴的阔叶常绿树枝叶上积起了皑皑白雪,这种绿园雪景和欧洲温带地区远借雪峰的青园绿水一样,也是世界上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因为世界上有阔叶常绿树的地方(热带、亚热带)树叶上一般不会有积雪,而有积雪的温带一般又不能生长怕冷的阔叶常绿树。
第二,苏州年平均降水日数134天,降水量1089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9%,气候相当湿润。湿润的空气使绿叶增翠和花卉更艳,提高了观赏性,连长在假山太湖石上的厚厚青苔也时时显得生机勃勃。所以苏州园林如果移到干燥北方或者世界同纬度多见的干旱地区,就会变质变味。例如北京世界公园中的扬州清香境景点,因为气候干燥,假山石上干干净净一点青苔都没有,哪里还有苏州园林的韵味?当然还有江南的亚热带树木花草不能在我国北方生长等问题。
第三,苏州的盛夏是很炎热的,但只要一进园门,由于树木和建筑物的遮阳,水分蒸发的降温,立刻精神为之一爽。拙政园1995年还深挖荷池,使池水降温(因为苏州夏季虽高温但冬季低温,因而地下温度较低),避暑纳凉的效果更佳。
世界上东西方都把美的园林看成是人间天堂。中国有句民谚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主要也是指的城市的园林。如果说杭州的自然风光(西湖)在城市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话,那么苏州、扬州等则主要都是人工园林了。
二、“我欲四时携酒去,莫让一日不花开”——鲜明四季变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气象条件对园林的影响,除了上述空间方面以外,还有时间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四季变化。因为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甚至全世界最冬冷夏热,即四季变化最显著的地区(世界上只有西伯利亚冬夏温差比我国大,但那里夏季冷凉,没有夏热)。
我国的鲜明四季变化对园林景观的影响,首先从古代诗、画中可见一斑。
例如,宋郭熙《林泉高致》中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明沈颢《画麈·辩景》中说,“(山)于春如庆,于夏如竞(生长繁茂),于秋如病,于冬如定”;清恽格《瓯香馆画跋》中“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生长繁茂),秋山如妆,冬山如睡”;清戴熙《习苦斋画絮》中“春山如美人,夏山如猛将,秋山如高士,冬山如老衲”;以及晋陶渊明《四时》中的“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此外还有,“春时绚烂,夏日浓荫,秋季馥郁,冬令苍青”,“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等等。
在文字记载中反映园林景色的四季变化,最早可能要数唐代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其中说,“其四旁耳目杖履可及者,春有‘锦绣谷’,夏有‘石门涧’,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可见他已经意识到春夏秋冬和阴晴昏旦交叉结合,可以生发出千变万状的景观美。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季)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吴自牧形容西湖四时之文说,“春则花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堆玉,四时之景不同,而赏心乐事者与之亦无穷也”(《梦梁录》)。都是一个意思。
因此,我国古代园林中以春夏秋冬命名(或寓意)的景点或建筑极多。例如著名杭州西湖十景中的前四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赏的就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我国甚至在一个私家园林中也常设计有可欣赏四季景色的景点。
例如苏州网师园,在一个约400平方米方形的荷花池边,东北角设射鸭廊主赏春景,因为在这里能最早观赏到低垂池面的迎春花。“射鸭”虽是古代一种游戏,但“鸭”字很自然会令人想起“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廊北还有“竹外一枝轩”,即取苏轼“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的诗意。因为轩北有翠竹两丛,轩南有红梅一枝斜倚水面,正是“竹外一枝”的形象。西南角是主赏夏日荷景的濯缨阁,夏天十分清凉。池西高高的月到风来亭是秋夜赏月的好地方。每当“长风送月来”时,天上明月,水中影月,亭中大镜中的镜月相映成趣,虚虚实实,堪称一绝。池南的“小山从桂轩”也主赏秋景。主要是取“桂树丛生山之阿”之意。因为轩南北都有假山,形成幽谷,秋来桂花香满谷,久聚不散。池北看松读画轩主赏冬景寒松,特别是雪后初霁,青青的松竹衬托着粉妆玉琢的雪景,使人画意满心。轩名中“读画”两字正源于此。此外,还有一些建筑,例如苏州留园的佳晴喜雨快雪亭,号称不论阴晴雨雪都有入画的四季景色可看;怡园内建于竹旁的四时潇洒亭也是因春夏秋冬都有逸趣而著名。
四季花卉也是如此。中国园林讲究“莳花艺树”,即本着花木自然生长规律,加以人工处理,使之四时花开不断。而且花开花落因季节变化快而加速,似走马灯一般。所以宋代欧阳修才有诗说,“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需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叫一日不花开”(《谢判官幽谷种花》)。
所以,一般古代较大的园林中还都专门设有欣赏四季花卉景色的建筑。例如,在苏州拙政园中,为观早春玉兰花,建有玉兰堂;为赏元旦春节的山茶花,建有十八曼陀罗馆;为吟仲春海棠,置海棠春坞;为咏暮春牡丹,筑绮绣亭;为观赏夏夜荷莲,置远香堂和荷风四面亭;为品味橘林秋色,设待霜亭;为饱览秋风秋色红叶,建北山亭、松风亭;为踏雪寻梅,造雪香云蔚亭,等等。
当然,由于我国冬冷夏热四季景色不同,因此常常在这个季节中欣赏不到那个季节的景。这虽然是个遗憾,但却给想象留下了巨大空间。例如苏州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如果冬季来此,湖面已无荷花,但当一想到亭名,立刻就会勃发联想那荷花盛开时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再如避暑山庄的南山积雪亭,乾隆《南山积雪》诗中写道,“此景只宜诗想象,留观直待到深冬”,因为当地只有深冬才有积雪,因此才称为“诗想象”。实际上,好像苏轼把西湖之美比西施一样,想象中的美景甚至可以比实景更美。这就是我国鲜明四季留给我们的另外特殊礼物!
不过,也许有人会说,在热带、亚热带和四季如春的温带地区里,四季常绿,甚至全年鲜花怒放,不美么?
当然。不过,反过来一想,天天看这些,不亦单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