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关注气候
5609600000032

第32章 中国气候区划(9)

三、扬州“四季假山”——中国唯一用假山反映鲜明四季变化的园林中国园林中的主景是山水、建筑和花木。由于江南园林面积一般较小,因而“山”大都是由石堆砌而成的假山。这也是中国造园的独特传统。但扬州的个园(清代两淮盐总黄至筠的私宅)中用四季假山来反映我国鲜明四季,这种创意确实十分独特,是个孤例,受到广大园林艺术家的称赞,几乎每一本园林艺术专著里都会提到它。本文特单列介绍,成为一节。

1.春山:雨后春笋

春山设在园门入口内外两侧,表示“一年之计在于春”。园门外是主景区,门外道路两侧各是一个近方形大花坛。花坛内数十竿修竹凌云直上,竹丛中植若干峰笋石,高低参差,似新笋先后破土。即,春山乃取“雨后春笋”之意。

当然,春山区面积不大,游人最多只要十几步,“春天”就过去了。但这恰恰正是暗示“美好春光,稍纵即逝”,即含“惜春”之意。

园门墙后是“十二生肖闹春图”,进一步渲染春的气息。其生肖兽石个个惟妙惟肖。

2.夏山:夏云多奇峰

走过“百兽闹春图”,迎面而来的就是个园中的中心建筑宜雨轩。宜雨轩的西侧便是夏山区,夏山乃由太湖石堆成的许多塔形直立山峰组成。峰的顶部凸圆,状如夏季天上的浓积云。即取其意为“夏云多奇峰”(陶渊明《四时》)。

夏山之前有一个深池,池西岸有一象形蛙石,取“黄梅季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之意(据记载,扬州徐园听鹂馆“青草池塘吟榭”景点的蛙声过去还曾像“千军呐喊”)。池塘前有几株巨大的广玉兰,是全园最高的树木。树下浓荫匝地,让人顿生“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快意。个园夏山中还有一个清凉去处,是山中的洞穴,其中可坐可卧,“夏日入内,暑汗尽消”。

3.秋山:黄石丹枫,明净如妆

秋山在夏山之东,由有棱有角的黄石堆成。每当夕阳西下,映照得黄石山体上下一片橙黄,呈现金秋绚丽色彩,取“秋山明净而如妆”(宋郭熙《林泉高致》)之意。

秋山主峰高9米,气势磅礴,是全园制高点。主峰上置拂云亭,取“高可拂云”,“秋日登高”之意。秋山植物以枫为最多,黄石丹枫倍增秋意。站在拂云亭上看夏山,座座山峰浑圆顶部组成了好像由一朵朵浓积云组成的一片“云海”。因此,据记载,夏山还有个奇怪名称,叫“秋云”。

秋山南峰上有个“住秋阁”,阁前有一株终年皆红的枫树,暗示秋天常驻之意。这与一般人“春常驻”的愿望不同。原来是,园主人青年坎坷,中年事业才获成功,他希望事业常驻于丰收秋季。

4.冬山:“群狮舞雪图”

冬山在秋山之南,全以白色宣石堆成。宣石主要成分是石英,阳光下似雪,熠熠发光;背光下皑皑露白,好似积雪未消。宣石石块多浑圆,因此冬山设计得远远望去犹如许多雪狮子若蹲若伏,若立若舞,因此冬山也被称作“群狮舞雪图”。山前地面全用白帆石按冰裂纹状铺成,更增寒冬景象。冬山中配植天竺、蜡梅,使冬季中常有暗香浮动。

冬山背后(南侧)是一座高墙。有趣的是,墙上有四排共24个直径为1尺、均匀分布的圆洞,人称风音洞(照片)。每有稍大北风,因通过风音洞时的狭管效应风速增大就会发出“寒风”呼啸的声音。真是别具匠心。

5.四季假山的奇妙时空变化感觉

实际上,四季假山的欣赏价值,并不止于四季假山本身。

第一,在四季之末冬山区的西墙上,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通过漏窗,又可以看见墙东“雨后春笋”的春景。这很易使人感到冬尽春来,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游园一周,如历一年。所以才有人说:园中方半日,山中已一“年”。原来,春夏秋冬四山,基本上是按顺时针排列、围绕宜雨轩呈圆形分布的。更有趣的是,设计者还特意在冬山漏窗前,放置了一个蹲踞状石狮,探头眺望隔墙的春景。因此此景也被称作“石狮探春”。

第二,在夏山和秋山之间,用一幢楼相连接。该楼如同把两山抱在怀里,因而称为“抱山楼”。该楼是全园体量最大的建筑,从楼上或楼下的走廊中都可从夏山走到秋山。因此,这条走廊虽然只有40.8米长,但却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廊,因为要从“夏”走到“秋”。但也有人把这条可以从夏天走到秋天的廊称为“时空隧道”。

第三,宜雨轩是个园的中心建筑,其四周都是玻璃窗。春山、夏山、秋山和冬山大体环绕轩的四周,所以说“人在厅中坐,景从四边来”。“春、夏、秋、冬”竟一起隔窗涌到眼前,好似“四季”不再更迭,时间停止脚步。如果在轩周环廊中散步,又好像不断穿越季节时空,有一种神奇有趣的感觉。

正由于四季假山的立意如此奇妙,因此,代表中国在美国建立的国家级园林项目“中国园”(位于占地5公顷的华盛顿美国国家树木园)中就有个园的四季假山。

四、光、影、声、香——天气风雨本身亦美景

气象条件对园林景观的影响,除了前述气候的地理分布影响,季节的时间变化影响以外,还有昼夜的变化影响和随机出现的各种天气的影响。后两者实际上也可看作时间尺度极短的时间变化影响。因此,本文把两者放在一起,统称“天气风雨景”,具体分为光影景,声香景,和阴雨、雾、雪天气景三方面。

光、影景

先说日光景。白居易曾说,“日光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记”。日光景中最美的,一般认为是晨旭与夕照。例如杭州西湖的“葛岭朝墩”是钱塘十景之一,葛岭最高峰“初阳台”就是著名赏日出的地方。此外还有圆明园的“含晖楼”,琼华岛的迎旭亭等。在美学家眼里,落日似乎更具诗情画意,圆明园和颐和园分别有“夕佳书屋”和“夕佳楼”;关中八景中的“骊山夕照”,杭州西湖的“雷峰夕照”,承德避暑山庄的“锤峰落照”等则都是欣赏落日的著名景点。

清丽的月光可能是古代文人追求闲适宁静境界的最佳气象条件。苏州网师园景点“月到风来亭”名称取自宋邵雍“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轩名取自苏轼“与谁同坐?清风明月和我”之意。此外,关于赏月的著名景点还有杭州西湖“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避暑山庄的“月色江声”,和中南海的“待月轩”等。

其实,“光”是景,“影”也是景。古典园林中,梅旁的疏影,石边的怪影,花下的碎影,水中的倒影,等等都可以成为可赏之景。君不闻,“月移花影上阑干”,“云破月来花弄影”,“疏影横斜水清浅”等著名诗句?镇江还专门有座影园,就以欣赏园中的山影水影和柳影而得名。

声、香景

其实,人的视觉固然可以赏景,但人的听觉和嗅觉同样可以感觉和享受到园林美景。其中“声景”主要有风声和雨声两类。

由于树形和叶片的形状、质地等的不同,当气流和树木、叶片发生撞击、摩擦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萧瑟优美,有的汹涌澎湃,乐感非常强。这是纯自然的声音,善欣赏者谓之“天籁”。例如,“风入寒松声自古”,听松风一直是古代文人雅士的风雅之举。南朝陶弘景就特爱听松:“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必欣然为乐”。我曾在山西五台山菩萨顶景点上听到松风,一片美妙的波涛之声。松涛声有时可以很大,所以苏州网师园万卷堂有副对联说,“紫髯夜湿千山雨,铁甲生春万壑雷”。紫髯喻的是松针,铁甲指的是松树皮上的鳞。“万壑雷”说的就是松涛声强如雷。

苏州拙政园的“听松风处”,怡园的“松籁阁”,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等都是专为听松风而设的景点。

风吹竹林也能发出天籁清音。明代周叙曾描绘“有竹数百竿,微风度之,铿然有声,如击金石”(《游崇阳记》)。苏州怡园的“玉延亭”和“四时潇洒亭”亭名都与竹有关。玉延亭的亭名来自《亭跋》:“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所谓戛玉,竹也;“洒然清风”系以植竹借来风声,达到“清风时一过,交戛响鸣玉”的音乐效果。苏州沧浪亭“翠玲珑馆”有首联曰“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据记载“风篁类长笛”就是风吹竹子的声音如同长笛般动听。

古代许多文人认为雨声更具诗意。其中文人最爱听的可能要数芭蕉叶和荷叶上的雨声了。宋代杨万里有《芭蕉雨》诗:“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细声巧学蝇作纸,大声铿如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苏州拙政园有两处听雨景点。“留听轩”主要是听芭蕉的,但旁也有荷池:每当秋雨天,“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留听阁”则是听荷雨声的,阁名源自唐代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有人称这种枯荷雨声为“残缺美”。我则认为,李商隐乃是正好在深秋到这里来借宿,可能他并非专爱听枯荷雨声。当然,由于枯荷质脆,因此雨滴发出声音声调较高,别样清脆悦耳。但和“残缺美”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本人是苏州地区人,也爱听雨声。但1959年南京大学毕业来北京工作后,因北京雨水很少,因此不管什么雨声都爱听。

有趣的是,有些园林著作中,把嗅觉闻到的鲜花芳香也列入园景之一。例如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主要是欣赏荷香。本来么,人们感受园林之美就是多方面的。视觉、听觉和嗅觉都可以使人得到欣赏和满足,胡不可称景?

阴雨雾雪天气景

其实,日、月普照固然有晴朗之美,但阴雨时也有另外的空蒙之美。最精彩的例子当是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晴日之美称为“浓妆”,而把阴雨时缥缈隐约、素雅朦胧之美称为“淡妆”。

有趣的是,游园人多数称阴天下雨为“天公不作美”。实际上,君不闻明人韩纯玉在《菩萨蛮·西湖雨泛》中说,“日日是晴风,西湖景易穷”,“人皆游所见,我独观其变”。这是因为,正是因为天有各种风云,才能使园林景观日日生新,变化无穷,显出丰富之美。从这点说,“天公不作美”还恰恰是“天公作美”、“天公生美”!

雾和阴雨天气一样,也是朦胧美,而且雾景更是“朦胧到了极致”。有一本园林学专著,封面就用雾中园林景色,确实很美。

积雪,又是一种美的自然景观。我国园林中有许多欣赏积雪的景点,例如燕京八景之一的香山静宜园的“西山晴雪”,承德避暑山庄的“南山积雪”等。尤其是皇家宫苑中的金碧辉煌的色彩,再覆盖上一层洁白的积雪,真所谓“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了。颐和园中的“须弥灵境”就是这样的一个景点。

总之,从以上叙述可以知道,建筑、山水和花木等,可以说是构成园林艺术美的空间元素,而季节变化,昼夜交替,和不时出现的阴晴雨雪雾天气则可以认为是构成园林艺术美的时间元素。因为“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此,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郭熙《林泉高致》)。

五、中国园林正在走向世界

应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宅院式园林,是现代人最理想的人居。因为回归自然是人类的本性。所以17世纪末经马可波罗等西方人士传播,欧洲在18世纪掀起了中国园林热,纷纷仿效建造中国式园林。不过后来却渐渐冷落下来。有的园林专家认为,原因之一是中国造园艺术极其难以掌握,因为不掌握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很难造出真正的中国园林的。中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毕竟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西方的中国园林热重又兴起。但这次不再是由西方人自己建造,而是由中国艺术家设计制造,连建筑材料也由中国运去,真正作为文化产品出口。1982年3月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正式建成,它是以苏州网师园中的殿春簃为蓝本的明式古典庭园。这是中国园林的第一次出口。此后中国园林陆续走进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和马耳他等世界各国。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和退思园等9个园林亦已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必须指出,苏州园林移去国外,移去的主要是建筑,是外形。因为气候不同,画境和意境,特别是意境是最难移去的,例如意境一般是在特定的生境、画境、特定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条件下才具有的。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中国园林中的园名、景点名、亭台楼阁名、建筑物的题额、楹联和题诗等都精心推设,韵味无穷,对赏境者进入画境和意境可以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可是一旦译成外语,常常变成白开水一杯,甚至不知所云。

但是,中国园林的造园精神和原则,例如“人与自然和谐”,“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等是可以移去的。而且,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