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关注气候
5609600000037

第37章 中国气候区划(14)

冬病夏治得以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冬病多是寒病,而盛夏季节天气最热,人体阳气生发最盛,天热又使皮肤腠理疏松,药物特别易于深入体内发生作用,扶正培本,驱除陈寒,遂事半而功倍,甚至以后不再发病。这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

三、“顺四时而适寒暑”——中医养生总原则

过去,我对久闻大名的中医养生感觉很神秘,总认为一定有很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方法。可是,当看到中医权威著作《黄帝内经》中也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当时竟然觉得很失望。

其实,《内经》中的这两句话,完全说中要害。因为,要养生必须要不生病,因为病对人体总是伤害,而且其中许多病常常不易康复或不易完全康复。那么怎样才能不生病?只有两条,即远离中医说的内外两类致病因素。而对付致病外邪,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对付内伤七情等就是“和喜怒而安居处”。这里只说与气象有关的致病外因。

那么怎么“顺四时而适寒暑”?那就是警惕“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邪为害。《内经·素问》中甚至说,“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也就是说,古人躲避致病外因竟然就像躲避箭矢和流石那样高度警惕!其实,六淫这些致病外邪,恰恰也正是人们正常生存不可或缺的环境气象条件:人怎能生活在大气之外的真空世界里?只是当它们变化过于剧烈,人体不能适应时才导致生病。这也就是《吕氏春秋》中说的“莫不为利,莫不为害”的意思。所以在正常情况下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

那么如何“顺四时而适寒暑”?

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因此“顺四时而适寒暑”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天气寒暖变化。因为《内经》中说,“逆之则灾害生,从(顺)之则苛疾不起”。

例如,春季穿衣要特别注意。因为春季气温升高,人体皮肤由紧密保暖功能转变为散热排汗,汗毛孔松弛扩张。但实际上春季室内温度仍低,室外也经常寒暖更替。因此如果脱衣过早过快,就会受风、受寒而致病。例如药王孙思邈说,“春天不可薄衣,(否则)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元代丘处机则说“不可顿去棉衣”,民间总结称为“春捂”。实际上,“春捂”也正是中医养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最好对付办法。因为按五行学说,“春季多风病”。

夏季中最易忽视的也许是纳凉避热了。因为盛夏酷暑,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而出汗时最易受风着凉。因此夏季中切不可贪凉露宿,睡当风处;不可过用空调,风扇;不可过于冲风冒雨取凉;不可过多冷饮西瓜。因为这些都是阴性寒凉之品,少吃可以消暑,多吃首先就伤肺、脾、胃之阳。而“春夏养阳”是中医养生的又一重要原则。

《摄生消息论》则说,(避暑)“惟宜虚堂净室,水亭,木荫,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增热矣”。因为根据五行学说,暑热属火,心也属火,因此“常如冰雪在心”,把心静下来,自然就“心静自然凉了”。

秋季养生特别和气候有关。秋风秋雨,草枯叶落,花木凋零。老年人(养生主要指老年人)非常容易联系到自己行将“油尽灯灭”,“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就是秋季在五行情态中属“忧”的原因,也是《黄帝内经》中秋天精神调养要“情志安宁”的原因。

另外,秋季在五行归类属金,相应五脏在肺,相应五气为燥。因为秋季北方冷空气南下,空气干燥。空气干燥最易损伤人体津液,最易犯肺,多呼吸系统疾病。因此秋季中食物调养要以养阴生津润肺为主。食物养生也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有,在生活中经常可能会听到“秋冻”的说法。主要意思是秋天天气渐凉,人体应慢加衣服,主动“冻一冻”以增强体质,这对年轻人来就是可以的。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节中再研究。

冬季是全年最寒冷的时期。“顺四时而适寒暑”最重要的事情大概莫过于保暖防寒了。在饮食上要多吃羊肉等性温热的食品。即通过食物去寒补阳使体内阴阳达到平衡,保持身体健康。

冬季生活中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取暖。因为冬季室内温度如果过低,会使体内热量大量散发而损伤阳气。

取暖方法古代用火炉,今日用暖气。但是古人也不主张室内过暖,因为“冬季阳气闭藏于内,若过贪暖(暖气过强),就会内扰阳气迫其外泄(即像在过夏天一样)”;或者积热于内,形成阴虚火旺,这显然又有悖于中医“秋冬养阴”的原则了。

实际上,冬季过用暖气,夏季过用空调冷气,是在人为地“夏行冬令”,“冬行夏令”,正好是和《内经》“顺四时而适寒暑”对着干的,焉能“苛疾不起”?实际上我国古代也早有“空调病”,称为“阴暑”,主要发生在盛夏深宅大院之中。因为春夏之际室外高温,室内因受房屋热惰性,特别是冷凉地面影响温度相对较低,室内外温差很大。人们经常进出宅内外,就会“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可是古人从宅内到宅外,总还有一小段时间逐渐适应,而今人进出房门口便是两重世界、两个季节,时间长了即使是年轻人也难免“阴暑”得病。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名老中医李可(名中医刘力红的老师)2004年在广东省中医院共治病一千多人,竟然“阳虚寒湿证十之八九”,而“火证或热斑点,或阴虚证竟然一个也没有”。按理说,广东是我国气候最热、最长夏无冬的地方,应该“阳常有余”的。李可名医认为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过用空调。他还说,“寒湿是伤人最厉害的外邪,我们人造的这种寒邪比自然界的寒邪还要厉害”!

实际上,过用空调暖气,使室内真正“四季如春”,人暂时倒是舒服了,可是却因此成了真正的“温室里的花朵”!这哪能经受得起自然界的大风大浪,大热大寒!因为人不能永远躲在温室里!

“过用空调暖气,乃吾民族健康之大敌也!”我的这个“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也曾深得一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的赞同。

四、古人养生讲求顺,“春捂秋冻”无此说

现在,我们来说说“春捂秋冻”问题。

从前面我们知道,我国春秋季节中是世界同纬度上气温升降变化最剧烈,因而也是世界同纬度上春秋季最短,春秋季节中人们衣服减增最快的地方。

春秋季节自然界气温的急升急降,会使室内外温差迅速增大(因为房屋有热惰性),产生了国人几乎人人皆知的“春捂秋冻”的说法。

以北京春季5月为例,室外最高气温常常猛升到25℃~30℃以上,而室内往往稳定在20℃左右,室内外温差常常可达5℃~10℃以上。特别是从阳光下热流满身的室外走进没有阳光的室内,如不添衣,老弱病人常常会受寒致病。另外,春季中因为室内气温上升很慢,因此久居室内的老人,也不宜过早脱掉厚衣。“春捂”可以避免受寒致病。

秋季情况相反。自然界气温下降很快,但不宜过早大量迅速加衣,以使身体能得到耐寒锻炼,增强体质。这就是“秋冻”的益处。

可见,“春捂”、“秋冻”正是针对我国这个特殊气候问题的一种处理解决办法。并没有什么不对。

所以,我并不反对单提“春捂”和“秋冻”,相反还十分赞同。但是反对把两者合起来并提。因为“春捂”主要是为老年人养生(年轻人一般不需“春捂”),而“秋冻”则主要是年轻人锻炼,是两类事。混在一起容易误导大众,好像“春捂秋冻”人人皆宜,人人都需要“春捂秋冻”。

因为,问题关键是,老弱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不能冻的。例如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老年科黄柳华主任医师在《中老年保健》2008年9月号上撰文中明确说,“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血液循环减慢,加之体表感觉功能障碍,对寒冷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所以不能像年轻人那样‘春捂秋冻’。因为强冷刺激往往是老年人加重原有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极易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肺部感染等致命事件”。《科技日报》2006年2月20日也有长篇报道,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一死因是老年性肺炎,而肺炎最初大多是受凉引发感冒所致。

在古代,古人称这种受寒致病因子为“寒邪、贼风”。又是“邪”,又是“贼”。躲之都唯恐不及,怎敢去以身试邪?因为《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圣人日避虚邪(包括‘寒邪贼风’)之道,如避矢石然”!

而且,“春捂秋冻”因为不是个严格的科学概念,因此很难具体操作。媒体上刊登的有关“春捂秋冻”的文章中常常不得不加许多限制条件。以“春捂”为例:北京某报《春捂四原则》中,其第1、4原则竟是,“应随时增减衣服”,“捂得过多也不好”等,令人啼笑皆非。因此,社会上对“春捂秋冻”一直颇多争论。例如,许多文章指出:“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应因人制宜”;甚至说“春捂秋冻,没病找病”,等等。

所以,2003年春,北京“非典(肺炎)”期间,媒体公布的预防措施中,不论是政府公告还是高级专家的建议,都不提“春捂秋冻”,而是要“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服”。我的“防‘非’防被‘春捂’误”文(发表在当时《北京晚报》副刊版上),正是从气象学角度评说这个问题。

我于是怀疑“春捂秋冻”的出处。结果发现我国最大的《汉语大辞典》、《辞海》和《辞源》等均未收录这个词条。在国家图书馆藏89本我国各类成语辞典和查阅到的约30本俗语、惯用语、熟语和名言名句等辞典中,只是非主流的4本收录了这个词条。且其所引出处也均非古代医书,乃现代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和李建彤的《刘志丹》中的语言形容用词。此外,从中我还找到一些类似民谚,如“春暖秋冻,到老不生病”、“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帽”(《俗谚大全》,1997)。它们可能是“春捂秋冻”的来源。

我分析,春捂秋冻(以及这些民谚)的最早来源,很可能是近一二百年内从元代养生家丘处机《摄生消息论》中“衣服不可急加急减”引申出来的。因为书中讲道:春天“天气寒暄(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冬季则有“寒极方可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即已”。

实际上,“无寒即已”就是不能冻。这是很明白的。如从“无寒即已”引申出“秋冻”,那是误解。

其实,古医书中早已指明老人、体弱者正确的四季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季)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后来,许多古人还作了精辟的具体化。例如,“衣加损(减),视气候,一日数变”(清曹庭栋);“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晋李之彦);甚至“先寒而衣,先热而解”(晋葛洪)。而且还特别指出,不可以“只是微寒微热而强耐”。

好一个“不可以‘只是微寒微热而强耐’”。可见古人实际上是坚决反对笼统“春捂秋冻”的。所以,我认为,“急脱急着”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的最好的具体办法。这多么易懂易做!其实,真理就应该是最简单的。

还有,“春捂秋冻”只说了春秋两季,而我国四季都会有较强冷暖空气南下北上,那时究竟应该是“捂”是“冻”?即使春秋季中,复杂的冷暖变化中,也决非“春捂秋冻”所能简单应对。因此,确实也只有“急脱急着”才是老人、体弱者养生的万全之策。

五、为什么中医只能诞生在中国

从20世纪90年代始,我在研究了约40年的中国气候之后,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认识到中国气候不仅影响了我国的自然景观、植被、农业和经济建设等物质层面,而且通过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最终影响到了文化,即精神层面。

中医和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既然只诞生在中国,必然是因为和中国的地理气候条件有着密切联系。本节主要从构成中医骨架的阴阳、四时、五行和六气(六淫)等四个最重要方面,从气象学的角度,讨论为什么中医和中医养生文化只能诞生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1.阴阳

阴阳是中医治病的总纲。例如明张介宾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者,惟阴阳而已”;明张景岳说,“命之所系,惟阴与阳。不识阴阳,焉知医理?”所以可以说,没有阴阳,便没有中医。我国之所以能诞生中医,首先也就是因为这里能诞生“阴阳”的概念。

为什么?

古人概念的形成,一般“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来自自然界和生活。

具体说来,我国古代阴阳概念的产生与太阳有关:向阳为阳,背阳为阴。我国黄河中下游位于温带纬度,大体北纬35°~36°。冬至日中午太阳高度也不到30°,在地平线上不高的地方,阳光强度较弱;而夏至日中午太阳高度78°,视太阳就在天顶,阳光十分灿烂强烈。冬夏间光照和热量的强弱对比都很显著。即温带纬度上的冬阴、夏阳对比,是各纬度带中最鲜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