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裴矩写《西域图记》,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国。又别造地图,穷其要害,由富商大贾,周游经涉,故诸国之事,罔不遍知。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而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也。以突厥、吐谷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拥遏,故朝贡不通。(《隋书卷六七·裴矩传》)
(2)大业五年,炀帝巡河右,诸胡佩金玉,被锦剡,焚香迎候道左。帝乃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州县督课以夸示之。(《隋书卷八三·西域传》)
(3)其年破吐谷浑,进至燕支山,高昌、伊吾及西域二十七国请降,遂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郡。六年诸蕃来朝。(《隋书卷八三·西域传》)
b突厥
(1)高祖受禅,待之甚薄,北夷大怒,自是乃屡入寇,然均为所败。(《隋书卷八四·突厥传》)
(2)后其国内有乱,炀帝用裴矩之计,分裂其国。矩更遣向氏使诣处罗所,论朝廷弘义,丁宁晓谕之,遂入朝。(同上)
c吐谷浑
(1)高祖时奉表称藩,并献方物,请以女备后庭。帝以光代公主妻伏,自是朝贡岁至,而常访国家消息,上甚恶之。(《隋书卷八三·吐谷浑传》)
(2)炀帝即位,铁勒犯塞,帝遣冯孝慈出敦煌以御之,铁勒遣使谢罪请降。帝遣裴矩慰抚之,讽令击吐谷浑以自效。铁勒许诺,乃大破吐谷浑,其王伏允遁逃。自是西平、临羌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同上)
d高丽
(1)高祖受禅,其主汤遣使诣阙,进授大将军,改封高丽王,岁遣使朝贡不绝。汤卒,子元嗣立,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营州,韦冲击走之。高祖闻而大怒,命将讨之,元亦惶惧,遣使谢罪。上于是罢兵,待之如初,元亦岁遣朝贡。(《隋书卷八一·高丽传》)
(2)炀帝嗣位,天下全盛。于是征元入朝,元惧,藩礼颇阙。大业七年,下诏讨之,八年率兵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分道伐之,不利,将帅奔亡,还者二千余人,乃班师。(《隋书卷八一·高丽传》、《隋书卷四·炀帝纪》)
(3)大业九年,帝复亲征之,乃敕诸军以便宜从事,诸将分道攻城,贼势日蹙。会杨玄感作乱,反书至,帝大惧,即日六军并还。(《隋书卷八一·高丽传》)
(4)大业十年,又发天下兵,会盗贼蜂起,人多流亡,所在阻绝,军多失期,至辽水。高丽亦困弊,遣使乞降,许之。帝归至京师,仍征元入朝,元竟不至。帝敕诸军严装,更图后举,会天下大乱,遂不克复行。(同上)
五、杨玄感之乱
A原因
a玄感父素,恃功骄倨,朝宴之际,或失臣礼。帝心衔而不言,素亦觉之。及素薨,帝谓近臣曰:使素不死,终当夷族。玄感颇知之。(《资治通鉴卷一八二·隋纪·炀帝中》)
b玄感爱重文学,四海知名之士,多趋其门。自以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将吏。复见朝纲渐紊,帝又猜忌日甚,内不自安,遂与诸弟潜谋作乱。(《隋书卷七十·杨玄感传》)
B经过
a起兵——大业九年,帝征辽东,命玄感于黎阳督运,于时百姓苦役,天下思乱。欲令帝所军众饥馁,每为逗留,不时进发。玄感无以动众,乃遣家奴伪为使者,从东方来,谬称将军来护儿失军而反。玄感遂入黎阳,闭城大索男夫,众至十余万,以讨来护儿为名,发兵。(《隋书卷七〇·杨玄感传》)
b战况
(1)玄感将谋举兵,迎李密以为谋主。密划三策,用其下策(注一),攻取东都,久不能克,已而援军大集,乃引兵西奔。(《隋书卷七〇·杨玄感传》、《资治通鉴卷一八二·隋纪·炀帝中》)
(2)玄感释洛阳,西图关中。宇文述等诸军蹑之,至弘农宫,攻之三日,城不下,追兵遂至。玄感且战且行,复阵于董杜原,诸军击之,玄感大败,独与十余骑窜林木间,将奔上洛(陕西商县),追骑至,玄感叱之,皆惧而反走。至葭芦戍,玄感窘迫,自知不免,令其弟积善抽刀斫杀之。(同上)
C影响——玄感之反也,帝谓苏威曰:此小儿聪明,得不为患乎?威曰:夫识是非,审成败者,乃所谓聪明。玄感粗疏,非聪明者,必无所虑,但恐浸成乱阶耳!自后群雄四起,势不可遏,隋因之而亡。(《隋书卷四一·苏威传》)
【注解】
注一玄感举兵,潜遣人入关,迎李密。密至谓玄感曰:今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地去幽州,悬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间一道,理极艰危。今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朔,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擒,此计之上也。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昇,不足为意。若经城勿攻,西入长安,掩其无备,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固当必克,万全之势,此计之中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顿坚城之下,胜负殊未可知,此计之下也。玄感曰:公之下计,乃上策也。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何以动众。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密计遂不行。(《旧唐书卷五三·李密传》)
备考
玄感与樊子盖书云:今上纂承宝历,宜固洪基,乃自绝于天,殄民败德,频年肆眚,盗贼于是滋多。所在修治,民力为之凋尽。荒淫酒色,子女必被其侵。耽玩鹰犬,禽兽皆离其毒。朋党相扇,货贿公行,纳邪佞之言,杜正直之口,加以转输不息,徭役无期,士卒填沟壑,骸骨蔽原野。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玄感世荷国恩,位居上将。先公奉遗诏曰:好子孙为我辅弼之,恶子孙为我屏黠之。所以上禀先旨,下顺民心,废此淫荒,更立明哲。(《隋书卷七〇·杨玄感传》)
六、隋之灭亡
A群雄蜂起
a窦建德——大业七年起兵,初据高鸡泊,后有河北、山东诸地,称夏王。(注一)
b杜伏威——大业九年起历阳(安徽和县),在江苏中部之地,称吴王。
c辅公祐——大业九年起兵,有江苏中部之地,称宋帝。
d李子通——大业十一年,起长白山,南入江都,为杜伏威所败,转袭沈法兴复与之对抗。渡淮号楚王,入江,即帝位,国号曰吴。
e朱粲——大业十一年起兵,掠荆沔及山南各郡县,据湖北中部,初称迦楼罗王,旋称楚帝。
f林士弘——大业十二年,据九江、临川、南康、宜春等郡,有江西、广东之地,国号楚。
g高开道——大业十三年,据北平、渔阳,有河北东部之地,称燕王。
h徐圆郎——大业十三年,据琅邪以西北至东平,有山东中东二部之地,称鲁王。
i梁师都——大业十三年,据延安等郡,有绥远及甘肃东北部之地,称梁帝。
j刘武周——大业十三年,据马邑,掠汾阳、并州等处,有山西北部之地,称定阳天子。
k李密——大业十三年,据黎阳,有河南之地,称魏公。
l郭子和——大业十三年,起兵榆林,有陕西北部之地,称永乐王。
m薛举——大业十三年,据陇西,有甘肃中部之地,自称西泰霸王,建元泰兴。
n李渊——大业十三年,举兵晋阳,至长安,有陕西大部之地,称唐帝。
o李轨——大业十三年,取河西诸郡,有甘肃西北部之地,称河西大凉王,寻称天子。
p萧铣——大业十三年举兵,有两湖、两广之地,称梁王。
q王世充——大业十三年举兵,有河南西部之地,称郑王,后称帝。
r沈法兴——大业十三年起兵,有江浙间之地,称梁王。
B炀帝被弑
a大业十二年,炀帝至江都,荒淫益甚,见中原已乱,无心北归,欲都丹阳,保据江东。而从驾骁果,多关中人,久客思乡里,见帝无西归意,多谋叛乱。(《资治通鉴卷一八五·唐纪·高祖上之上》)
b虎贲郎将司马德戡率兵自玄武门入,欲弑帝。帝曰: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使令狐行达顿帝令坐。帝自解谏巾授行达,缢杀之。时恭帝义宁二年(西历六一八年)三月事也。(同上)
【注解】
注一按是时群雄并起,凡一百三十余人之多,令所录者,皆其要也。可参见《隋书·炀帝纪》及各列传,《资治通鉴纪元编》诸书。
第二节隋代之文化
A学术思想
a学儒
(1)《易》——梁陈郑玄、王弼二注,列于国学,齐代唯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浸微,今殆绝矣。(《隋书·经籍志》)
(2)《书》——梁陈所讲,有孔(孔安国《尚书》为王肃所伪造)郑二家,齐代唯传郑义,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同上)
(3)《诗》——郑玄作《毛诗笺》,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而无传之者。唯毛《诗》郑笺,至今独立。(所谓今者指唐初而言,后仿此。)(同上)
(4)《礼》——《周官六篇》,《古经十七篇》,《小戴记四十九篇》:凡三种。唯郑注立于国学,其余并多散亡,又无师说。(同上)
(5)《春秋左氏》——晋时杜预又为《经传集解》,《穀梁》范宁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预注,俱立国学。然《公羊》、《穀梁》但试读文,不能通其义。后学三传通讲,而《左氏》唯传服义,至隋杜氏盛行,服义及《公羊》、《穀梁》浸微,今殆无师说。(同上)
(6)《孝经》——梁代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而安国之本,亡于梁乱。陈及周齐,唯传郑氏。至隋秘书监王邵,于京师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炫。炫因序其得丧,述其议疏,讲于人间,渐闻朝廷,遂著令,与郑氏并行。(同上)
(7)《论语》——古《论》先无师说,梁陈之时,唯郑玄、何宴立于国学,而郑氏甚微。周齐郑学独立,至隋何郑并行。(同上)
b佛学——后周禁佛,骤见衰歇。至隋文帝信之,其教复兴。开皇元年,普诏天下,任听出家营造经像,写经收藏。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同上)
c老学——高祖雅言佛法,于道士蔑如也。(同上)
B文学
a文章——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上表华丽,付有司理罪。由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素,弃绝华绮,以矫齐梁之弊。(《隋书卷六六·李谔传》)
b诗赋
(1)新声之盛——炀帝不解音律,大制艳篇,辞极绮,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创《万岁乐》、《七夕相逢乐》及《十二时》等曲,掩抑摧藏,哀音断绝,帝悦之无已。
(2)律体进步——律体始于沈约声病之论,而成于陈隋之间。
C交通
a开河渠
(1)广通渠——开皇四年,命宇文恺率水工凿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转运便利,关内赖之。(《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2)通济渠——即北运河。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淮北诸郡民百余万,开广济渠。自西苑引穀洛水达于河,自板渚(河南汜水县东北)引河通于淮。又发淮南民十万余,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隋书·炀帝纪》、《资治通鉴卷一八〇·隋纪·炀帝上之上》)
(3)永济渠——即卫河。大业四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
(4)江南河——即南运河。大业六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浙江杭县),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资治通鉴卷一八一·隋纪》)
b凿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