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纲要
5610700000026

第26章 唐(4)

C灭亡——僖宗中和三年,李克用破黄巢,收复长安。四年六月,巢自刎而死,乱始平。(同上)

【注解】

注一三司——户部、转运、盐铁为三司。

注二所由谓督促租税之吏卒。

备考

(1)黄巢入长安,甫数日,大掠,缚箠居人索财,号淘物,富家皆跌而驱贼,酋阅甲第而争取人妻女乱之。又捕得官吏悉斩之,宗室王侯,屠之无数。(《唐书卷二二五·黄巢传》)

(2)巢因民谣有“逢儒则肉,师必覆”之语,遂戒军中,不得害儒者,所俘民称儒者,辄捨之。至福州,杀人如麻,过校书郎董朴家,令曰:“此儒者,乃灭火弗焚。”(《二十二史札记卷二〇·黄巢李自成》)

十二、唐之灭亡

A诸镇之骄恣

a割据——光启元年,僖宗自蜀还京,时李昌符据凤翔,王重荣据蒲陕,诸葛爽据河南洛阳,孟方立据邢洺,李克用据太原上党,朱全忠据汴滑,秦忠权据许,蔡时溥据郓齐曹濮,王敬武据淄青,高骈据淮南八州,秦彦据宣歙,刘汉宏据浙东,皆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而江淮赋不上供,但岁时献奉而已,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侯废置,不自朝廷,王业于是荡然。(《旧唐书卷十九下·僖宗纪》)

b吞并——光启元年,幽州节度李可举,镇州节度使王容,以易定二郡,为朝廷所有,乃同议攻王处存,以分其地,会燕将李全忠有夺帅之志,军情相疑,全忠方围易州,处存出奇骑败之。全忠收合残众攻幽州,李可举自焚而死,全忠自称留后,而沧州军乱逐其帅,杨令孜立衙将卢彦威为留后。(同上)

c酿乱

(1)王重荣——光启元年,僖宗还京,丧乱之后,国藏虚竭,田令孜奏以安邑、解县两池榷课,直属省司,以充赡给,重荣不许,并上书劾令孜,离间方镇,乃遣邠宁朱玫进讨,重荣求援于太原,李克用率军进逼京师,僖宗出幸凤翔。三年,车驾始返京。(《旧唐书卷一八二·王重荣传》)

(2)李茂贞

1.李茂贞既得兴元,愈跋扈不轨,宰相杜让能兴师诛之。茂贞大败王师,数宰相之罪,帝乃赐让能死,进茂贞为秦王。(《唐书卷二〇八·宦者·刘季述传》,《旧唐书卷二〇·昭宗纪》)

2.乾宁二年,李茂贞、王行瑜、韩建各率精甲入觐,京师大恐,而三帅谋废昭宗,立吉王,幸李克用讨之,乃解围。(《旧唐书卷二〇·昭宗纪》)

B朱全忠之代唐

a入援专政

(1)光化三年,刘季述废昭宗,迎皇太子监国,孙德昭以兵攻季述,昭宗反正,宰相崔胤告难于朱全忠,请以兵问罪。时韩全诲及茂贞相善,崔胤与朱全忠相善,四人各为表里。全忠欲迁都洛阳,茂贞欲迎驾凤翔,各有挟天子令诸侯之意。(《旧唐书·昭宗纪》)

(2)全忠引四镇之师七万赴河中,京师闻之大恐,韩全诲奉车驾出幸凤翔。崔胤促全忠以兵迎驾,围凤翔,茂贞惧,杀全诲等,告谕四镇兵士,车驾入京师。(同上)

b篡位称帝

(1)全忠威震天下,胤揣全忠将篡,密募兵以备之。天佑元年,全忠杀胤,胁帝迁洛阳。(《唐书卷二二三·崔胤传》)

(2)自帝迁洛阳,全忠方事四讨,虑起于中,乃弑昭宗,立皇太子柷即位。天佑五年,帝为全忠所害,唐室遂亡。(《旧唐书卷二〇下·哀帝纪》)

第二节唐代之制度

A官制

a中央官

(1)三司

1.太师

2.太傅

3.太保不主事,不置府僚,但与天子坐而论道。

(2)三公

1.太尉

2.司徒

3.司空参议国家大事,置府僚,无其人则阙。

(3)三省

1.尚书

(甲)左司

甲吏部——掌官吏之进退。

乙户部——掌赋税之事。

丙礼部——掌礼仪之事。

(乙)右司

甲兵部——掌兵备之事。

乙刑部——掌刑罚之事。

丙工部——掌土木之事。

2.门下——掌献纳及进御。

3.中书——掌出纳诏命。

(4)一台——掌纠察弹劾之事。

(5)五监

1.少府监——掌尚方服御。

2.国子监——掌教育之事。

3.将作监——掌营造之事。

4.军器监——掌军器之事。

5.都水监——掌河堤水运之事。

(6)九寺

1.太常寺——掌陵庙礼乐之事。

2.光禄寺——掌宫殿门户及膳食之事。

3.卫尉寺——掌军器仪仗帐幕之事。

4.宗正寺——掌皇亲属籍之事。

5.太仆寺——掌乘舆仪卫之事。

6.大理寺——掌讼狱之事。

7.鸿胪寺——掌蕃客朝贡及吉凶吊祭之事。

8.司农寺——掌仓廪储蓄之事。

9.太府寺——掌财物库藏之事。

b地方官

(1)诸使——观风,转运,按察,巡抚,租庸,两税,黜陟,户口度支,营田采访,处置招讨,宣慰,安抚。

(2)都督——并州,益州,荆州,扬州,潞州。

(3)都护——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单于,北庭。

(4)刺史——分上中下三等,天宝元年,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

(5)县令——分上上至下下九等。

B州郡制

a自隋季丧乱,群盗初附,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太宗贞观元年,悉令并省,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注一)(《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

b贞观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至十四年,平高昌,又增二州六县,自北殄突厥颉利,西平高昌,北逾阴山,西抵大漠,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同上)

c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注一)二十八年,户部计账,凡郡府二百二十有八,县千五百七十有三,羁糜州(盖有八百),不在此数。(同上)

C兵制

a常备军

(1)府兵

1.太宗贞观十年,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诸府总曰折冲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而关内二百六十有一,以隶诸卫。(《唐书·兵志》)

2.自高宗武后时,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去。此征调之法先坏。(同上)

3.玄宗开元六年,始诏折冲府兵,每六岁一简。至是教阅之制亦坏。(同上)

(2)骑

1.时当番卫士,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宿卫。玄宗开元十一年,取京兆蒲同岐华府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岁二番。命尚书左丞萧嵩,与州吏共选之。明年,更号曰骑。(《旧唐书卷九七·张说传》、《旧唐书·兵志》)

2.自天宝以后,骑之法,又稍变废,士皆失拊循。八载,折冲诸府至无兵可交。李林甫遂请停上下鱼书。其后徒有兵额,官吏,而戎器驶马锅幕糗粮并废矣!故时府人目番上宿卫者曰“侍官”,言侍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骂辱,必曰侍官,而大军旧卫皆市人,富者贩绘彩,食粱肉,壮者为角觚翘木扛铁。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旧唐书·兵志》)

b禁军

(1)左右羽林军

1.太宗贞观十二年,始置左右屯宫于玄武门,领以诸卫将军,号飞骑。(《旧唐书·兵志》)

2.高宗龙朔二年,始取府兵越骑步射,置左右羽林军,禁军自此盛矣!(同上)

(2)左右龙武军

1.太宗贞观初,取元从军(注二)善射者百人,号曰百骑。(同上)

2.武后改百骑曰千骑。(同上)

3.睿宗又改千骑曰万骑,分左右营。(同上)

4.玄宗以万骑平韦氏,改为左右龙武军。(同上)

(3)左右神武军——肃宗赴灵武,士不满百,及即位,稍复旧,补北军。至德二载,置左右神武军,亦曰神武大骑,制如羽林。(同上)

(4)左右神策军

1.肃宗上元中,以北衙军使卫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镇陕州。中使鱼朝恩,监其军。(同上)

2.广德元年,代宗避吐蕃,幸陕,朝恩举在陕兵与神策军迎扈,悉号神策军。及京师平,朝恩遂以军归禁中,自将之。(同上)

3.永泰元年,吐蕃复入寇,朝恩又以神策军屯苑中,自是浸盛。分为左右厢,势居北军右,遂为天子禁军,非他军比。(同上)

(5)左右神威军——德宗贞元十二年,使内侍张尚进为左右神威军中护军,宪宗元和四年,废左右神威军。(同上)

D刑法制

a五刑——唐之五刑,大致与隋相同,惟流刑自二千里至三千里为异。(《旧唐书卷五〇·刑法制》)

b十恶——十恶之罪,亦沿隋制,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谋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旧唐书·刑法制》)

c八议——又有议请减赎当免之法八: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贤,四曰议能,五曰议功,六曰议贵,七曰议宾,八曰议勋。(同上)

E学制

a学校

(1)中央

1.国子学——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之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动封之子为之。(《唐书卷四四·选举志》)

2.太学——太学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同上)

3.四门学——四门学生千三百生,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对,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同上)

4.律学——律学生五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通其学者为之。(同上)

5.书学——书学生三十人。(资格同上)(同上)

6.算学——算学生三十人。(资格同上)(同上)

7.弘文馆——门下省有弘文馆生三十人,以皇缌麻以上亲,皇太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同上)

8.崇文馆——东宫有崇文馆生二十人。(资格同上)(同上)

(2)地方

1.京都学

2.府学

3.州学

4.县学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上州各六十人,下都府中州各

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下县各州

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同上)

b课程

(1)学经——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穀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皆兼通之。凡治《孝经》、《论语》共限一岁,《尚书》、《公羊传》、《穀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礼记》、《左氏传》各三岁。(同上)

(2)学书——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一束,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二岁。(同上)

(3)学算——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三岁,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岁,《周髀》、《五经算》共一岁,《级术》四岁,《缉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皆兼习之。(同上)

c考试

(1)督课——岁终通一年之业,问大义十条,通八为上,六为中,五为下,与在学九岁,律生六岁,不堪贡者罢归。(同上)

(2)举贡——凡六学生每岁有业成,上于监者,以其业,与司业,祭酒试之。(《唐会要》)

F选举制

a考试

(1)科目

1.文科

(甲)贡举——其科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唐书卷四四·选举志》)

(乙)制举——天子自诏曰制举,其名目随其人主临时所欲,而列为定科者,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率,详明政术,可以理人之类,其名最著。(同上)

2.武科——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者长一丈七尺,经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钜,出处无过一尺。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皆为中第。(《通考·选举考》)

(2)应试人

1.生徒——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唐书卷四四·选举志》)

2.乡贡——始自县考试,定其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州若府总其属之所升,又考之如县,加详察焉,定其可举者,然后贡于天子,而升之有司,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谓之乡贡。(《韩昌黎集卷二〇·送张童子序》)

(3)法制

1.考官——开元廿四年,考功员外郎(户部)李昂为举人诋诃,帝以员外郎望轻,遂移贡举于礼部,以侍郎主之,礼部选士自此始。(《唐书卷四四·选举志》)

2.场规——礼部阅试之日,皆严设兵卫,荐棘围之,搜索衣服,讥诃出入,以防假滥焉。(《通典卷一五·选举典》)

(4)流弊——唐时科举,不问试艺高下,专取知名之士,谓之通榜。其榜帖可托人为之,如郑灏都尉第一榜,托崔雍员外为榜帖。又杜黄门主文第三场,由举子袁枢为榜帖,而百列为状元之类。(王定保《摭言》)

b铨选

(1)主管——凡选有文武选,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铨,尚书侍郎分主之。(《唐书卷四五·选举志》)

(2)手续——每岁五月,颁格于州县,选人应格,则本属或故任所选,列其罢免善恶之状,以十月会于省,过其时者不叙。其以时至者,乃考其功过同流者五,五为联,京官五人保之,一人识之。(同上)

(3)方法——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同上)

(4)出身

1.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通典·选举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