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北伐中原
a败两大营兵
(1)江南大营——先是太平军弃武昌,清提督向荣蹑之而东,迨抵金陵,陷已旬日,乃绕道至孝陵卫军焉,是为江南大营。但屡溃败无功。(《清史列传卷四四·向荣传》,《太平天国野史·天王本纪》)
(2)江北大营——是时清都统琦善,亦以钦差大臣,率直隶、陕西、黑龙江马步诸军,由河南进至扬州,军于城外,号江北大营,亦屡为太平军所败。(《太平天国野史卷一·天王本纪》,《清史列传卷四〇·琦善传》)
b北伐之失败
(1)咸丰二年四月,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各率所部北上破扬州,经皖北,入河南,陷归德,围开封,渡黄河,攻怀庆不克,乃趋入山西。(《太平天国野史卷十五·林凤祥李开芳传》)
(2)三年由晋入直隶,陷深州,清将僧格林沁败之,乃北走天津,分为清兵所败。(同上)
(3)五年凤祥、开芳均被擒,槛送京师杀之,黄河以北,太平军绝迹。(同上)
F太平天国之衰亡
a太平天国内讧
(1)内讧之由来——天王日居深宫,军事皆决于杨秀清,文报先白东王府,刑赏黜陟由之出,诸王如韦昌辉、石达开虽同起草泽,比于偏裨,常令远攻江西、湖北,韦昌辉嫉之。而秀清阴欲自立,天王乃召昌辉图之。(《本纪一》)
(2)内讧之经过——咸丰六年,昌辉杀秀清,石达开闻乱自湖北归回。昌辉欲图之,达开缒城遁,秀全又杀昌辉,于是诸王略尽,政事决于群小,遂伏失败之基。(同上)
b太平天国之灭亡
(1)曾国藩统辖东南——咸丰十一年十月,穆宗毅皇帝御极,令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清史列传卷四五·曾国藩传》)自是军事统一,而战事日有起色矣。
(2)李鸿章平苏松
1.咸丰十年,太平军李秀成取有苏松。同治二年李鸿章分三路进攻,大败之。恢复苏州。(《清史列传卷五七·李鸿章传》)
2.三年,戈登以常胜军克宜兴,进陷嘉兴,常州诸城,于是苏松底定。(同上)
(3)左宗棠平浙江——同治三年二月,左宗棠克杭州,三月复武康,德清,石门,六月复孝丰,七月克湖州,八月全浙肃清。(《清史列传卷五一·左宗棠传》)
(4)曾国荃破金陵——同治二年,国荃破雨花台,围金陵。三年六月,破金陵。天王自杀,秀成被擒而死。(《清史列传卷五九·曾国荃》,《太平天国野史·天王本纪》)而太平天国告终。
G太平天国乱之影响
(1)伏后日革命之机——天京既陷,杨辅清易装出国,入美洲旧金山,出所藏珠宝鬻之,得资十余万,乃创三合会,三合会者,其暗号曰三水共合。其始祖曰洪福天,隐指洪福齐天,恢复太平意。(《太平天国野史卷十四·杨辅清传》)而与后日革命颇有关系。
(2)使外人在上海扩张权利
1.确定租界中立之原则。
2.上海租界行政权,渐归外人。
3.上海设会审公堂,为会审制度之起源。
4.关税权操之外人。
【注解】
注一天条十款如下:
第一条崇拜上帝,第二条不好拜邪神,第三条不好妄题皇上帝之名,第四条七日礼拜颂赞皇上帝恩德,第五条孝顺父母,第六条不好杀人害人,第七条不好奸邪淫乱,第八条不好偷窃劫抢,第九条不好讲谎话,第十条不好起贪心。(《太平天国野史卷四·宗教》)
注二凡刑人必讲道理,募兵必讲道理,仓卒行军,临时授令,必讲道理,驱使群卒为苦役,必讲道理,将欲搜掳,必讲道理,劝人贡献,必讲道理,总之所谓讲道理者,乃劝谕兵众,特借宗教以行之者也。(同上)
备考
(1)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洪秀全倡乱,窜湖南、湖北,连陷沿江郡县,江南大震,时国藩回籍,上特命国藩会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本省团练,于是湘军之名遂起。(《清史列传·曾国藩传》)
(2)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咸丰二年,发逆窜陷楚省,江皖震动。三年命随侍郎吕贤基回籍练勇,于是有淮军之名。(《清史列传·李鸿章传》)
九、英法联军之役
A原因
a粤人民排外之热烈
(1)道光二十五年,英人欲遵《南京条约》入居广州城,粤民谓洋人向不准入城为朝二百年来例禁,况五口通商,粤东但有澳门,不闻广州也,合词愬于耆英,请申禁,不省,乃大集南海番禺绅耆,传递义民,旬日间,城乡镇市,镫旗相望,众议汹汹,英商璞鼎查之返粤,粤民禁其入城,耆英遣知府刘浔赴英舟,谓将晓谕军民,订期相见,粤民大哗,乃焚烧广州府署,又议劫十三洋行,英商遂逸去,自是广州人民遇英人登岸,辄多方窘辱之,英人不堪,反以为大吏指使也。(王之春《通商始末记》卷十二)
(2)道光二十九年,英人文翰申二年入城之约(注一),总督徐广缙不答,与巡抚叶名琛画战守策,时南海番禺各乡团练之师先后并集,越日英舟闯入省河,广缙往谕以众怒不可犯,文翰谋质广缙舟中以要请,俄而省河两岸义勇呼声震天,文翰大惧,乃请罢兵修好,不复言入城事。广缙又与文翰重定粤东华洋通商之约,约中首严洋商入城之禁,粤民又要出示晓谕洋商恪导新约,文翰见众怒汹汹,皆许之,自是英人在粤稍敛戢矣。(同上)
b亚罗事件之交涉——英夷称兵犯粤,其衅起于来粤之划艇。咸丰六年,九月,有自外洋来粤之亚罗船,长英旗帜,泊于粤河,粤之水师,见舟所载,皆华民,将治以通番之罪,遂执舟子十二人,械系入省(注二),船主以愬领事巴夏礼。巴夏礼照会粤督,说明舟子无罪,请释之,时叶名琛任两广总督,不许,于是战端遂开始矣。(江上蹇叟《中西事务纪要卷十二·四国合从》)
B战况
a第一次
(1)英兵犯广州——咸丰六年,九月,英人巴夏礼致书名琛,请循江宁旧约,以通中外之好,不省,于是英人兴师攻粤城,粤人率团练义勇入保,英人遂不克。(《通商始末记》卷十三)十月英水师攻虎门、横当各炮台,时沿河炮台,皆有官兵义勇协防,相持无虚日,十七日有美国船自澳门入,兵勇误击之,美领事致书粤督,不省,因与美人有隙。(同上)
(2)粤民之暴动——是时粤民因英人猖獗,咸思泄愤,于是积薪灌油,毁英人洋行六,又有英火轮船尾系划艇载烬余珍,自省河至虎门,夜半突有华艇蚁集,开炮击之,遂弃划艇而遁。(同上)
(3)英法联军之成立——先是英人攻广州不克,驰告其国,英相巴马斯顿主称兵,乃遣顿尔金来粤,约美俄法共入广州,时法帝拿破仑第三方务远略,适是年二月,广西杀法教士,未得赔偿,乃藉此与英联合,进攻广州。(同上)
(4)广州之陷落——咸丰七年十二月,英人要求无厌,名琛未应,又未设备,英法合兵陷广州,执名琛以去,九年,英人归其尸,据云在五印度城不食死。(《清史列传卷四〇·叶名琛传》)
(5)联军之北上——先是大学士裕诚覆英法美俄四国书,令其分别在广州及黑龙江,候查办,时四国人已至上海,而英法阻之,遂由海道径窥天津,咸丰八年四月,进陷大沽。(同上)
(6)天津条约之缔结——大沽既陷,清廷大惧。急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至天津与英法会商,缔结条约,要点如下:
1.英法与中国互派大使。
2.准英法教士自由传教,英法人民携带护照,得自由旅行。
3.续开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镇江,九江,汉口,江宁为通商口岸。
4.予英法以领事裁判权。
5.偿英费四百万两,法二百万两。
6.再行协定税率。
b第二次
(1)僧格林沁击英舰——咸丰九年,各国来津换约,五月,英船闯入天津大沽口,毁我防具,直隶总督恒福派员理谕,不听,并先行轰击炮台,继以步兵登岸,僧格林沁督军力战,胜之,并轰毁英船入内河者十三只。(《清史列传卷四·五僧格林沁传》)
(2)大沽口之陷落——九年六月,英法以兵轮再泊天津海口,猝于北塘登岸,直捣大沽之背,僧拒之,不利,七月退守张家湾,大沽遂陷。(同上)
(3)北京之陷落——英法既下天津,因和议不协,于七月进逼京师,张家湾、八里桥两战,清军大败。英法联军遂进攻北京,咸丰帝出走热河,九月,联军侵入圆明园,园内珍宝,抢掠一空,并以火焚之。(汪穰卿《笔记》)北京遂陷。
(4)北京条约之缔结——北京既陷,英法致书恭亲王(奕),限九月初十日成和议,否则火皇宫,和议遂成,其要点如下:
1.《天津条约》有效。
2.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为英国领地。
4.增赔款英法各八百万两。
【注解】
注一先是耆英奉召将去粤,英人以其管辖五口,又原议抚事大臣,坚执江宁前约,请定期入城之议,耆英以粤民为词,请徐图之,期以二年后当践约,改道光二十九年,英人申践前约入城。(《通商始末记》卷十二)
注二中西前约载,凡有不法华民逃至香港,或在英船潜匿者,英官查交华官,若华官探闻在先,亦准照会英官移取,其英人犯法逃华者亦如之。
备考
查道光二五年,官员议许进城,尚无定期,即有焚烧广州府衙之事。二十六年二月,有英人四名,溷入靖海门,即被驱殴,瓦石交下,将其逐出。六月又有英人数名,溷入太平门,被状元坊通街铺民,将其赶回。八月复有黑台英人两名,溷入太平门壕畔街,被民人数百逐至高第街,痛加捶楚,身受重伤,逃至广州协署前,殴者愈众,虽经署内之兵齐出劝阻,两黑人乘间而逸,旋即因伤身死,英人亦哑忍讳言,自经此惩创之后,始不敢溷行入城。(《清史列传卷四八·徐广缙传》)
十、捻乱与回乱
A捻乱
a捻匪之来源——捻之患,不知其所自始,或曰,乡民行傩逐疫,裹纸然膏为龙戏,谓之捻。其后报雠嚇财,掠人勒赎,浸淫为寇盗。或数十人为一捻,或数十百人为一捻,白昼行劫,名曰定钉,山东之兑沂曹,河南之南汝光归,江苏之徐淮,直隶之大名,安徽之庐凤颍寿,承平时在在有之。(王定安《湘军记》)
b捻匪之猖獗——咸丰三年,洪秀全陷安庆,踞金陵,遣党徇临淮凤阳,出归德府以扰河朔,于是皖豫捻患益炽。(王定安《湘军记》)咸丰五年,亳匪张落刑(即张乐行)与河南巨匪苏添幅,蒙城巨匪龚得等聚众万余,蒙城等处,数百里均遭焚掠。又有匪首李兆受在英山一带肆扰。地方动摇。(《东华录·咸丰朝》)而捻匪之首为张落刑、李兆受二人。
c捻匪之剿灭
(1)袁甲三之剿捻——咸丰三年,蒙亳匪众合五十八捻为一,有四大天王诸名目。朝廷旨袁甲三剿办捻匪,屡破捻匪。五年,和春、福济劾甲三,株守临淮,粉饰军情,擅截饷银,冒销肥己等款。甲三被革职,而捻匪复炽。(《清史列传卷五〇·袁甲三传》)
(2)僧格林沁之剿捻
1.咸丰八年,招降捻首李兆受、苗沛霖。十年,捻匪入山东、济宁、兖州、泗水被围,谕僧格林沁前往山东,节节剿办。(《清史列传卷四五·僧格林沁传》)
2.同治元年,命统辖山东、河南,全省军务,并调度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各省督抚提镇以下,各官等均归节制。进剿捻匪,亳州以北,一律肃清。(同上)
3.同治二年,僧格林沁督兵,进克安徽颍州属之河雉集、尹家沟贼巢阵擒捻首韩四万等。捻首李勤邦等诱擒巨捻张落刑并其子张以献,余匪悉平。(同上)
4.同治二年,十月,捻首苗沛霖纠众数万,扰及安徽蒙城,僧格林沁大破贼营,苗逆计穷,昏夜出窜,为总兵王万清斩首以献,匪势稍衰。(同上)
5.同治四年,四月,发捻入山东,僧格林沁督师猛进,再战再胜,追至曹州府,官军饥饿,与贼鏖战竟日,力不能支,遂溃,僧格林沁为贼所害。(同上)
(3)曾国藩之剿捻
1.同治四年,四月,僧格林沁追剿捻匪,战殁于山东曹州,贼势日炽。命国藩赴山东一带,督兵剿办捻匪,山东、河南、直隶三省旗绿各营,及地方文武员弁,均归节制调遣。(《清史列传卷四五·曾国藩传》)
2.国藩以捻匪已成流寇,飘忽靡常,乃以安徽之临淮为老营,及以江苏之徐州、山东之济宁、河南之周家口,四路各驻大兵为重镇,一省有急,三省往援,以收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贼之效。(同上)
3.时逆酋张总愚、任柱、牛洛红及发逆赖汶洸拥众数十万,倏分倏合。国藩创防河守运之策,大破捻匪,捻势乃衰。(同上)
(4)李鸿章之剿捻
1.同治五年十月,曾国藩因病乞假,鸿章署钦差大臣,节制各军,专办剿匪事。捻匪时分股为二,张总愚窜陕西为西捻,任柱、赖汶洸窜山东为东捻,鸿章甫视事,东捻即南趋金乡、鱼台、丰沛等县,谋犯清淮,既挫于官军,反走山东,越河南窜湖北。(《清史列传卷五七·李鸿章传》)
2.同治六年二月,贼由湖北窜扰河南直趋山东,窜登莱,鸿章以贼踪飘忽,当逼入海隅,以图聚歼,乃创胶莱河防之策,时任、赖诸贼,麕集莱阳、即墨间,反扑堤墙,乃令刘铭传、郭松林、杨鼎勋三军往来蹑击,十月枪毙任柱于赣榆,十二月擒赖汶洸于扬州,余匪悉降,东捻平。(同上)
3.同治七年正月,西捻张总愚由山西窜入直隶,进逼天津,鸿章以捻骑久成流寇,非就地圈围,终不足制贼之死命,于是防运,引运入减河,于河东筑长墙,断贼窜津之路,围贼徒骇黄运之内,贼皆见杀,总愚投水死,西捻平。(同上)(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