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纲要
5610700000056

第56章 清(5)

B回乱

a陕甘回乱

(1)回乱之起源——先是咸丰末年,河南巡抚严树林,招陕西回民六百人,编为义勇军,使守河南。其后严转任湖北,遂解散回兵,使归乡里,及太平党陈得才迫西安,陕西团练大臣张芾复招之,率回勇四百与战,大败,回兵亦遁,所经之处,皆斩伐民间林木,回汉之间,遂起猜疑,时回教徒有任五者,本当咸丰五六年之顷,举兵于云南,事败,潜匿于渭南,至是见有机可乘,乃于同治元年四月举兵,占领渭南一带之地。(《东华续录·同治朝》)

(2)回乱之剿灭

1.张芾之惨死——同治元年四月,芾亲赴渭南仓头镇晓谕回匪,责以大义,众颇有感悟者,逆首任老五谓不戕芾,无以坚众心,嗾令其党拥出,芾坐地大骂,目眦皆裂,遂被害。(《清史列传卷四九·张芾传》)

2.多隆阿之剿回——先是清廷命胜保入陕剿回,无功赐尽,以多隆阿代之。同治元年,多隆阿督师入陕,将同州一带回巢,悉数削平,先后克复城寨数十处,并分兵解凤翔之围,陕省回匪,一律肃清。(《清史列传卷五〇·多隆阿传》)

3.甘肃回乱之猖獗——多隆阿在陕击破回匪,余匪入甘肃,回匪陷宁夏,迎其教主马化泷为首,于是各地以次变乱,甘肃遂无完土矣。(《东华录·同治朝》)

4.左宗棠之剿回——同治七年,朝廷见回匪日炽,乃命左宗棠入陕甘剿匪。宗棠立“三路平定”(注二)之策。九年十一月,克金积堡,马化泷伏诛,宁灵肃清。十一年甘南肃清,十二年关内肃清,陕甘回乱乃平。(《清史列传卷五·左宗棠传》)

b云南回乱

(1)云南回乱之起源——先是咸丰五年,临安回与汉民私斗,各召其党为助,远近悍回,闻风响应,云南回有杜文秀者,本居永昌,后纠合蒙化之国埂回酋起兵,众万余,自下关袭大理府城,于是大理以东各回民,相率戕官以应之,全省大震。(《东华录·咸丰朝》)

(2)云南回乱之剿灭

1.马如龙之投诚——同治元年正月,回酋马如龙自陈迫于仇杀实无反意,愿率众就抚,岑毓英奉檄往谕之,畅陈顺逆,马如龙俯首听命,献所踞新兴等八城。(《清史列传卷五九·岑毓英传》)

2.岑毓英之剿回

(甲)二年正月,回弁马荣叛,戕署总督潘铎及府县各官,毓英抵死力战,密驰书责马如龙以大义,趣赴援,于是内外夹击,歼贼罄尽,诛逆酋李俊。马荣仅以身免,走南宁,合马联升踞曲靖。(同上)

(乙)同治三年,二月,马联升犯马龙州,八月复马龙,进围寻甸,九月克之,擒斩逆回马荣、马兴才。十月曲靖回目马文升等降,擒马联升,尽法诛之,迤东肃清。(同上)

(丙)同治五年正月,以马如龙专办西路,杜文秀屡失利,六年杜文秀倾剿下窜,众数十万,连陷二十余城,进袭省城,毓英不能救。十一年,东南两地悉平。西路各军亦先后攻克永昌、邓州等城及上下两关,惟大理未下。十一月攻大理,克之,杜文秀服毒自尽,大理肃清。

(丁)十二年,二月,督军克顺宁及云州腾越,全省肃清。(同上)

【注解】

注一鸿章以捻骑久成流寇,非就地圈围,终不足制贼之命,而直隶地平旷,无可圈围,欲就东海南河形势,必须先扼西北运河,尤以东北至津沽,西南至东昌张秋为锁钥,乃饬援津之郭松林、潘鼎新两军,掘开沧州迤南堤地坝,泄运水入减河,于河东筑长墙,断贼窜津之路,东昌运防,则淮军自城南守至张秋,东皖诸军,自城北守至临清,并集民团协守。(《清史列传·李鸿章传》)

注二八年,左宗棠进驻泾州,分四路出师。北路以提督刘松山出定边花马池,截宁灵。中路一以道员魏光焘等出宁州,趋环庆;一以提督雷正绾等出华亭,规平凉。南路以中书吴士迈等出宝鸡道秦州,而檄提督马德顺等,驻灵台,策应南北两路。(《清史列传·左宗棠传》)

备考

曾国藩剿捻匪所设之四大重镇,以藩鼎新驻徐州(《清史列传卷五五·藩鼎新传》),以张树声驻徐州(《清史列传卷五四·张树声传》),以刘松山驻临淮(《清史列传卷五一·刘松山传》),以刘铭传驻周家口。(《清史列传卷五九·刘铭传传》)

c新疆回乱

(1)新疆回乱之猖獗——初,陕西回教徒之阿浑中有妥明者,潜至乌鲁木齐,主于参将索焕章之家,焕章素蓄异志,同治三年六月,遂举兵叛,四年,妥明称清真王,而南路回首帕夏亦反,白彦虎亦逃入新疆,于是回乱益炽。(《东华录》)

(2)回乱之剿灭

1.北路肃清——光绪二年,左宗棠三月进驻肃州,刘锦棠率所部分道出塞,九月克玛纳斯南城,北路肃清。(《清史列传·左宗棠传》)

2.南路肃清——三年三月,刘锦棠复达坂、托克逊两城,四月逆酋帕夏、阿古柏仰药自毙,子海古拉,负尸西窜,为其兄伯克胡里所杀,南路肃清。(同上)

3.收复南路东四城——三年七月,刘锦棠自托克逊进兵,九月入喀喇沙尔城,破库车,十月复阿克苏,进驻乌什城。是役也,一月中驰三千余里,收复南疆东四城。(《清史列传卷五九·刘锦棠传》)

4.收复南路西四城——三年十一月,锦棠抵叶尔羌,破英吉沙尔,和阗,进抵喀什葛尔,白彦虎窜俄罗斯境,擒贼目马元、白彦龙,以下悉歼焉。(同上)

备考

新疆回乱平后,宗棠陈新疆开设行省事,上从之,于是新疆改为行省。(《左宗棠传》)

十一、咸同时代之改革

A建总理衙门——咸丰十年,冬十月建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时各国交涉纷烦,军机处难以兼理,因议建总理衙,奉上谕,即照原议办理,京师设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著即派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管理。(王之春《国朝柔远记》卷十五)

B选募洋将——同治元年,粤贼逼苏松,太道吴煦及前苏松粮道杨坊,初雇印度人充伍,又欲增募吕宋人为兵,苏州人王韬献策曰:招募洋兵,人少饷费,不如募壮勇而雇洋人领队,平日以洋法教演,火器务令精练,当可收效,从之。煦初雇美国人华尔令管带印度兵,后令带管常胜军,协守松江。又英水师提督,法水师提督卜罗德,均帮同剿贼,蒙朝廷嘉奖,于是洋弁咸愿为中国效用矣。(《国朝柔远记》卷十六)

C采办机器——同治三年,遣人出洋采办机器,西洋诸国,制造船炮,皆以机器为之,用力少而成功多,曾国藩因廷臣有采买外洋船炮之议,谓上海已设制造局,不如购其机器,自行制造,经费较省,新旧悬殊,于是遣粤人运同衔、容闳出洋采办各机器。十二月容闳采办机器百数十种,至上海,交制造局,是为铁厂。(同上)

D设同文馆——同治六年春,三月,设同文馆于京师。初京师有洋馆,并招集士子学习推算及泰西文字语言,而雇西人教习,廷臣谏疏,皆留中。(同上)

E设立船厂——同治五年,五月,奏请设立船厂,试造轮船,从之。(《清史列传卷五一·左宗棠传》)

F派人出洋学艺——同治十年秋,七月,募子弟出洋学艺,西洋工艺专精,船炮坚利,中国筹办海防,常雇洋匠教习,至是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习技艺。(《国朝柔远记》卷十七)

备考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亲郡王贝勒大臣,大臣上行走,掌各国盟约,昭布朝廷德信,凡水陆出入之赋,舟车互市之制,书币聘餐之宜,中外疆域之限,文译传达之事,民教交涉之端,王大臣率属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每日集公廨以治庶务,奏事日,则直朝房以待召见。(《清会典》)

(2)同文馆管理大臣,掌通五大洲之学,以佐朝廷一声教,考选八旗子弟,与民籍之俊秀者,记名入册,以次传馆。设四国语言文字之馆(天文,化学,算学,格致,医学共八馆),曰英文前馆,曰法文前馆,曰俄文前馆,曰德文前馆,曰英文后馆,曰法文后馆,曰俄文后馆,曰德文后馆。(《清会典》)

十二、中日战争

A原因

a远因

(1)日韩江华条约——同治初年,朝鲜国王李熙即位,时年十二,其父李昰应当国,号大院君,谨守“闭关政策”,排斥外人。光绪元年,日本军舰“云扬号”,将沿西海往牛庄,抵永宗城,朝鲜守兵认以外国兵舰来袭,发炮击之,日遣使诘责。光绪二年,结《江华条约》以和,中有朝鲜国为自主之邦,而中国不知也。(太白狂奴《韩国痛史》)

(2)中日天津条约——光绪十一年,中日议定《天津条约》:(一)两国撤退朝鲜驻兵,(二)中日均不派员,在朝鲜教练,(三)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派兵,应先互相行文知照(王希隐《清季外交史料卷五六·全权大臣李鸿章奏与日使商议朝鲜拥兵画押互换折》),遂启日本干豫朝鲜之基。

b近因

(1)黄豆赔偿事件——光绪十五年,咸丰道观察赵秉式因岁饥发防穀令,禁米穀运卖输出,日商即于令前定约买者,并被阻止,而黄豆之方欲输出者,亦皆积置,以致腐朽,而日人交涉赔偿损害,朝鲜拒之,经袁世凯调停,始赔金十一万圆。(《韩国痛史》)而日人甚为愤怒。

(2)金玉均之被刺——先是亲日派金玉均、朴泳孝亡命日本,后弃日至中国上海,为韩洪钟宇所刺杀,日人欲以其遗骸舵回日本,而中国送之归韩,韩廷戮其尸,日人闻之恨甚,欲以武力泄之。(《韩国痛史》并参见《清季外交史料》卷八九)时光绪二十年也。

B战争之发端——光绪二十年,朝鲜有东学党之乱,不能讨,求援于中国,清廷出师并照会日本,日本亦出师。乱平,日本不撤兵,屡经交涉无效,六月,我国兵船行至牙山口,日船先开炮击我兵船广乙,操江被毁,于是战端遂开。(《清季外交史料》卷九三)

C战争情况

a牙山之战——光绪二十年,六月,叶志超在牙山者,共有三千余人,二十三日与日开仗,日兵三千,死一千余,我军伤亡百余,日兵北退。(《清季外交史料》卷九三)

b成欢之战——六月二十七日夜,日兵冒充韩民入卡,劫营,牙山各营溃退。成欢之役,日兵死亡有七百余人,我军仅丧亡三百余人,叶志超、聂士成退守平壤。(《清季外交史料》卷九四)

c大东沟之战——八月十七日,丁汝昌率舰与日船战于大东沟,我舰伤毁船四只,击沉日三船,丁提督受伤。(《清季外交史料》卷九五)

d平壤之战——叶志超退守平壤,竭力设防,八月十四日,日兵围平壤,四面攻击,苦战数昼夜,卒因弹尽粮绝,退守义州。(《清季外交史料》卷九六)

e辽南相继失陷——自贼据平壤,兵败将亡,至九月二十七八等日,贼兵分四大股前进,各军屡战皆北,以致东边之安东、凤凰城、宽甸、孤山、长甸、东坝、花园口及省南之大连湾、金州等处,半月之内,相继失陷。(《清季外交史料卷一〇〇·陵寝总管联瑞等奏辽南要区相继失陷请筹补救电》)

f旅顺失守——十月二十四日,日兵猛攻旅顺,鏖战终日,日兵由后路进兵,旅顺遂失。(同上)

g丁汝昌殉难——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威海卫失守,日兵进兵刘公岛,丁汝昌、刘步蟾、张文宣皆殉难。(《清季外交史料》卷一〇六)

D和议之成立

a水陆之军,既皆败北,乃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往日本议和。(《清史列传卷五七·李鸿章传》)

b光绪二十一年,李鸿章与日全权大臣伊腾博文,在马关签订和约,其要点如下:

(1)中国确认朝鲜为完全独立自主国,所有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王钟麒《中日战争》)

(2)中国将左开地域及在该地域之城垒兵器工厂及一切官有物永远让与日本。(同上)

1.奉天省南部,即自鸭绿江口溯江至安平河口,从该河口折线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止,所有折线以南地方及辽东湾东岸、黄海北岸,属于奉天省诸岛屿概在所让界内。(同上)

2.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同上)

3.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同上)

右割让地方之中国人民,愿迁居界外者,准于二年内任便变卖产业,实行迁徙,但二年期满后尚未迁徙者即认为日本臣民。(同上)

4.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同上)

5.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自宜昌至重庆,自上海入吴淞江,入运河至苏州、杭州间之航路,准日本汽船自由通航。(同上)

E战争余波

a台民之抗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民闻之大哗,乃决自主,誓不从日,推唐景崧为总统,改元永清,电告自主,有“遥奉正朔,永作屏藩”语,时日舰大集,进攻台湾,卒以兵力不足,为日所破,而台湾遂完全为日所占有。(《中日战争》)

b俄法德之干日——中日和局之成,美英均袒日之所致,而俄法德三国滋不平,乃迫日还辽东于中国,日本不得已,从之,而中日订互换辽约于京师,其要点如下:(同上)

(1)日本愿将《马关条约》第二款,中国让与日本奉天南边地方及所属岛屿,均永远交还中国。(同上)

(2)中国为酬报交还奉天省南边地方事,允给洋三千万两,迨光绪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交于日本。(同上)

(3)自订立本约之日起,三个月内,日本军队一律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