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宗教
a佛教
(1)佛教自明中世以后大衰,至清其势益衰,高宗之世,竟禁建立新寺院,民间独子及男子年十六以下,女子年十四以下者出家。而僧徒亦缺乏学力与规律,故宗风亦次第颓坏。(李继煌译《中国文化史》第九章《清代之文化》)
(2)有清一代,以经学家而兼研究佛典者,则颇不少,若王夫之,彭绍升,戴震,魏源,杨文会,谭嗣同,章炳麟等,至晚清,尤极众多。(同上)
b喇嘛教
(1)清廷尊崇
1.原因——喇嘛教流布于西藏,青海,内外蒙古及满洲一带,清廷为怀柔藩部计,乃大加尊崇。(同上)
2.方术
(甲)加封号——清世祖时,达赖朝京师,清廷宾之于太和殿,建西黄寺居之,及行,饯之于南苑德寿寺,授金册印,封西天大善自佛,领天下释教普通鄂济达赖喇嘛。(李泰棻《中国史纲要·清代之文明》)
(乙)建寺院——又于北京建雍和宫,为中国第一之喇嘛庙。此外若奉天及蒙古寺院,皆清廷敕建,故其壮大美丽,非蒙藏僻地所可同日而语也。(同上)
(丙)创掣签法——乾隆时,因其继立纷争,特创掣签法,颁金奔巴瓶二,一贮西藏大昭寺,一贮京师雍和宫,凡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及内外蒙古等地大呼图克图,转生时,遇有纷争,则书名于签,纳诸金奔巴而掣之,以定其真伪,此则因迷信,而庽限制驾驭之术也。(同上)
(2)喇嘛支派
1.第一支——第一支布达拉即拉萨,为达赖喇嘛本系。(《中国文化史·清代之文明》)
2.第二支——第二支札什布伦,为班禅喇嘛一系。(同上)
3.第三支——第三支库伦,为哲卜尊丹巴胡土克图一系。(同上)
4.第四支——第四支多伦泊,为章嘉胡土克图一系。(同上)
c道教
(1)清于道教,亦不甚崇信,龙虎山张真人循旧敕封而已。京师有白云观,藏道书三千卷,是其最著者也。(李泰棻《中国史纲要·清代之文明》)
(2)设道录司居京师,为管理道士之总机关,此外府有道纪司,州有道正司,县有道会司,皆所以统督道士者也。(同上)
d回教
(1)派别
1.黑山派——其教派有黑山回,即黑山派。(《中国文化史·清代之文化》)
2.白山派——其教派有白帽回,即白山派。(同上)
(2)区域——自唐以来,其教久传于西北各地,其后渐蔓延于内地诸省,惟西藏、蒙古因盛行喇嘛教之故,未受其浸染。(同上)
e基督教
(1)派别
1.天主教——在中国旧教曰天主教,传旧教者曰神父,多法兰西、意大利二国人。其教设小像,而教师有代民赦罪之权。(《中国史纲要·清代之文明》)
2.耶稣教——新教曰耶稣教,传教者曰牧师,多英、美二国人。其教不设小像,而无代人民赦罪之权。(同上)
(2)发展情况
1.清初之崇信——世祖时,命汤若望掌管钦天监印信使司历法,后又加太常寺少卿,累进通议大夫,光禄大夫,故传教之事业甚盛。(陈垣《中国宗教史》)
2.清廷之禁止——世祖死,杨光先排斥西教,谓各省教士和汤若望图谋不轨,乃俱被幽,其教遂被严禁,世宗时,又因与宫人谋不轨,禁留居澳门以外之地,并严禁人民信教,其势不振。(同上)
3.传教之宏布——英法联军役后,清廷始撤禁令而约当保护教徒,来者益众,分传教有五。
G美术
a书画
(1)书
1.帖学派——许乃普,祁隽藻,陈学恩,赵光,皆以书法著名,称为四大书家。(李泰棻《中国史纲要·清代之文明》)
2.碑学派——道光以后,碑学中兴,张祖翼,汪洵,吴昌硕,高邕,皆善书法,号四大家。(同上)
(2)画
1.浙派——亦称武林派,虽于明代极盛,然因董其昌等有“尚南贬北”之论,致坠声价。终以蓝瑛为后劲,至其三子深,涛,孟,及门人鸿胪寺序班禹之鼎等殆绝矣,蓝瑛不逊于浙派祖之戴进,笔力雄奇老苍,极尽画家之能事。(陈彬龢译《中国美术史》第十七章《清》)
2.袁派——此派特长楼阁之画,树石布置亦巧妙,最著者为袁江,袁耀,袁雪,三家之后绝无能继其后者。(同上)
3.常州派——恽南田见石谷之山水,服其才,自耻为天下第二手,专画花卉,写花不用钩勒,创一种之新没骨体,为常州派之祖。(同上)
4.娄东派——沈德潜之《归愚文钞》,列举当代以画名者五人,曰恽寿平,吴历,王原祁,王翚,黄鼎。烟客,廉州,麓台之徒,称娄东派。(同上)
5.虞山派——石谷之末流,称虞山派。(同上)
6.海派——八大山人(朱耷),善山水花鸟,其落派为“笑之”,“哭之”二字,盖示其哀宗室绝祀之情也。清末人喜其画,为今海派之本。(同上)
7.翟派——翟大坤以画传于其子继昌及门人等,时称为翟派。(同上)
8.云间派——陆之画,挑笔密点,浓淡布置,别具一帜,时称云间派。(同上)
9.金陵派——上官周之《晚笑堂画传》,为清朝人物图本之杰作,金古良之《无双谱》,今尚行世,时称二人为金陵派。(同上)
b雕刻
(1)雕木——雕木多用黄杨,紫檀,而席玩,如意,砚屏,笔筒,砚匣,扇坠,杖头,拂柄等,多有镌刻动植物之种种形象。(陈彬龢译《中国美术史》第十七章《清》)
(2)竹刻——嘉定之竹刻,尤为特色,封锡禄,锡璋,特长于竹根人物,如佛像,梵僧,采药仙翁,散花仙女等,极其奇峭清新。(同上)
(3)象牙——此则装嵌于小屏,小障,龛厨,小匣等之木器上,又有刻作楼阁动植等之小玩具上,绣户闭门,漏空巧密,是雕技之最细巧者也。(同上)
(4)石刻——石之雕刻,大者如宫殿陵墓之华表,石兽,碑头,石楹,其最易见者,如殿前之石狮子,亦随琢工之技艺与想像,而成各种不同之形态。(同上)
【注解】
注一其著名于当时者,如《旧五代史》,《读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岭外代答》,《诸蕃志》,《宋朝事实》等。(《清朝全史》)
注二知名于清初者,如浙江宁波范氏之天一阁,慈裕郑氏之二老阁,杭州赵氏之小山堂,嘉兴项氏之天籁阁,朱氏之曝书亭,江苏常熟钱氏之述古楼,昆山徐氏之传是楼等。四库馆令此等藏书家之子孙进献,约以进献之书誊写后,即付还,因之进献颇多,一人送到五百种以上者,赏《图书集成》一部。(同上)
备考
按桐城派虽占文坛要地,然自方苞以后每况愈下,嗣无人,直至曾国藩出,其学乃大炽昌,国藩虽宗依方姚,而雅气充沛,实出其上,故宗师者,又谓之为湖湘派。
第四节清代之民生状况
A赋税
a赋
(1)田赋——因夏麦秋粮之法纳税,分前后两期。其月限各省不同。又税率亦因各省地之肥瘠远近不同而定。(《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六二·户部田赋》)
(2)丁赋——丁分成丁,未成丁及贫户富户而课之。雍正以后,将丁税摊入田赋之中,于是丁口日增。(《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五七·户部户口》)
(3)杂赋
1.芦课——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各省沿海,沿湖,沿河之地,其岸多为芦苇丛生之田地,荒芜既久,人民渐占领而开垦之田地,官因查勘其地,课之以税,课之芦课,芦州虽年年生缺,然亦定亩分类,每亩之税,亦各不同。(《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四二·户部杂赋》)
2.茶课——茶以百斤为引而课之。凡引各省有无多寡不等(直隶、奉天、山东、山西、河南、福建、两广无茶引余或多或少),纳课轻重不一。(同上)
3.盐课——行盐有引票,其运销之量,皆有定数,以引为单位,每引斤数各处不同,亦时有增加,要皆视其出产之多寡与运之远近以配引而行于各地,以灶课引课杂,课税,课包,课分榷之。(《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户部盐法》)
4.渔课——江海河泊产鱼之地,征收鱼课,各地多寡不同,而鱼网亦征税银,惟蒙古鱼网,及拉萨地方鱼网不收税银。(《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四五·户部杂赋》)
b税
(1)关税
1.内地关税——就经过内地诸关之物品课之。(《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户部关税》)
2.海关税——课外国贸易之物品,然其权操于各国,无自由增加之权,殊可耻也。(同上)
(2)杂税
1.契税——凡民间田地,互买互卖,必须随时报税,立契,有红契,白契之别,迄今仍沿用之。(《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四五·户部杂赋》)
2.牙税——凡城厢衢市山场集镇舟车所辏,货财所聚,择民之良者授之帖,以为牙侩,使辨物平价,以通贸易,而税以帖,曰牙税。而牙税之类,以河南为最多,约七万六千九百九十二张,以云南为最少,仅九十二张,合京城各省奉天计之约十七万八千八百余张。(同上)
3.当铺税——当税由当帖而生,顺治九年,规定直省各当铺,年纳税银五两。康熙三年,令京城各当铺,纳税如外省例,嗣后又定按其等级,每年纳税银五两、四两、三两、二两、五钱不等。(同上)
4.落地税——清初沿明末之陋习,各市集乡镇,皆有落地税,且无专法,流弊甚多。雍正时,规定在府城州县内者照例征收。其在乡镇村落者,全行禁革。(同上)
5.牛马猪羊税——此等税银,各地不同,而征收之数目,亦多寡不同。(同上)
B钱币
a钱
(1)制钱
1.天命通宝钱——天命元年铸天命通宝钱,依古九府圆制铸钱二品,输郭外周作字,阳起,一为国书,一汉字,其满文一品钱质较大。(《皇朝通考·钱币考》)
2.天聪通宝钱——天聪元年亦铸钱二品,一为满文,一汉字,曰天聪通宝,大小各如旧制。(同上)
3.顺治通宝钱——顺治元年,置户部泉局,工部宝源局,铸顺治通宝钱,一面铸宝泉二字用满文,一面铸年号用汉文,每文重一钱。(同上)
4.康熙通宝钱——康熙元年,将宝泉,宝源二局钱改铸康熙通宝,轻重如旧制,发各省局依式铸造,与顺治通宝钱相兼行。(同上)
5.雍正通宝钱——雍正元年,将宝泉、宝源二局钱改铸雍正通宝钱。(同上)
6.乾隆通宝钱——乾隆元年,令宝泉,宝源二局改铸乾隆通宝钱。(同上)
7.嘉庆通宝钱——自嘉庆元年为始,乾隆、嘉庆年号钱文,各半分钱。(《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一四·户部钱法》)
8.道光通宝钱——嘉庆二十五年,题准铸道光通宝制钱,颁行天下。(同上)
9.咸丰通宝钱——道光三十年,题准铸咸丰通宝制钱,颁行天下。(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