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纲要
5610700000008

第8章 春秋战国(2)

(5)定兵制——行全国皆兵之制,分军为三,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老弱为一军,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此制固为周以来之征兵制,亦与欧美今日军国民之义相似。(以上参考《史记·商君传》)

c结果——“行之十年,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国以富强。”(同上)

C边地之开拓

a云南之开辟——楚威王遣庄略取巴蜀以西,至于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及肥饶平地三千里。此为云南归入中国版图之始。(《史记·西南夷列传》)

b甘肃之兼并——秦惠王尝伐义渠,拔三十五城,拓地至今甘肃之地。(《汉书·匈奴传》)

c绥远之内属——赵武灵王以屡被胡害,乃教民胡服骑射,北伐胡虏,略地自代、云中以至九原,包有今绥远之地。(同上)

d满洲西南之开拓——燕将秦开尝袭东胡,东胡却地千里,燕拓地至今满洲之西南。(同上)

附:按开辟土地,于汉族文化之传播,经济之发展,大有关系。

D贵民主义——君王连年战争,草菅人命,使父兄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孟子乃本“民为邦本”之义,提倡“贵民主义”,尝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此与今日民有,民治,民享之义,实相吻合。(《孟子·尽心下》)

E秦之统一

a原因

(1)秦国方面

1.地势险固——秦据崤函之险,拥雍州之固,四塞之国,地势险固,进足以攻,退足以守。(《战国策·秦策》)

2.利用客卿——孝公用卫人公孙鞅变法强秦,惠王用魏人张仪定连衡策,使六国事秦,昭王用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李斯《谏逐客书》)

3.吏治修明——“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荀子·强国篇》)

(2)六国方面

1.地不如秦之大。

2.民不如秦之众。

3.金钱粟不如秦之富。

4.国不如秦之治。

5.相不如秦之贤。

6.将不如秦之武。

7.律令不如秦之明(司空马与赵王之问答)。(参考《战国策·秦策》)

附:张仪见楚王亦说:“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可知赵王所言,自是实情。(同上)

b经过

(1)灭东西周——昭王五十一年,赧王献邑于秦。越五年,复灭东周,迁惠公于阳人,周室遂不祀。

(2)灭韩赵——秦王政十七年,内史胜灭韩,虏其王安。十九年王剪伐赵,灭之,虏其王迁。

(3)灭燕——二十一年,燕太子丹怨秦王政,使荆轲刺之不中,政乃令王剪攻燕,围蓟拔之,燕王喜出奔辽东,斩太子丹以献于秦,二十五年,王贲再伐燕,虏其喜燕。

(4)灭楚——二十四年,遣王剪以兵六十万伐楚,大破楚军,杀其将项燕,虏其王负刍,楚亡。

(5)灭魏——二十二年,王剪之子贲率师伐魏,引河沟以灌其城,魏王降,杀之,魏亡。

(6)灭齐——秦王政二十六年,王贲袭齐,突入临淄,齐王建出降,秦徙之于共(河南道辉),处之松柏之间,后饿死。(以上参考《史记·始皇本纪》)

附:秦未灭之国二,卫至二世始灭之,以其小而不遽加以诛夷也。越始终存在,至汉武帝始灭,则以其远而不欲灭之也。(顾亭林《日知录》)

c影响——按秦并吞六国后,废封建为郡县,实行中央集权,为中国政治组织,开一新纪元,传至今日,中央集权制,尤为国人一致拥护,可见秦之统一,于历史上之价值,实极重大。

【注解】

注一田氏树恩惠,以结齐民,上之请爵禄行诸大臣,下之私大斗斛区釜以出货,小斗斛区釜以收之,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晏子对齐景公语见《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注二春秋战国兼并表

备考

(1)春秋与战国差异之点:(一)春秋时犹重礼信,战国则绝不言礼信。(二)春秋时犹宗周,战国则不言王。(三)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战国则无其事。(四)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战国则无一言及之。(五)春秋时赴告策书,战国则无其事。(六)春秋时宴会赋诗,战国则不然。(顾亭林《日知录》)

(2)战国时周朝尚有六王为:威王烈—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赧王。

第二节春秋战国制度之改变

A原因

a周室衰微——周之制度,过于严密,在西周之盛,尚不易实行,及东周之末,王室衰微,一切旧制,自难维持,故有鲁侯之请郊礼,晋文之请隧。

b诸侯怨恶——周代制度,极为整齐划一,且名分太严,(注一)及诸侯势大,恶其异己,咸去其籍。

c民智日开——周代制度,对于平民,多不平等,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及天子失官,学在人民,民智日开,自然发生打倒旧有制度之呼声。

d人口增加——依马尔萨斯人口增加之定例,则周代至春秋数百年间,人口必定增多,生存竞争,渐超剧烈,旧时制度,自不合时代要求而被废弃。(以上参考顾敦福《中国文化史》第四章)

B事实

a官制之改变——春秋诸侯,增设官职甚多,名称亦随地而异,如宋有太宰,秦有庶长,楚有令尹,及至战国,官职愈多,中央有相国将军之官,地方有县尹,县公,县令之名,此皆为周官所无。(夏曾佑《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四章二四节)

b兵制之改变

(1)军额——周代王有六军,大国三军,至春秋,此制已破。如晋文御狄,则作五军,成公赏功,则作六军。(《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战国,则燕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赵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韩带甲数十万,魏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齐带甲数十万,楚带甲百万,又十倍于春秋矣。(《史记·苏秦列传》)

(2)战术——三代至春秋,皆用车战,每车一人主御,一人主射,一人持矛。至于攻城,则有临车冲车。春秋时,战车队为主力军(注二)(多为贵族家士),徒步兵补助之(多为农夫)。至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骑兵成立,战车之用渐衰,此为古今战术之大转变。至于吴楚战争,用舟师,魏之武卒,衣三属(上身一,髀裈一,缴一)之甲,操十二石之弩亦古所未有也。(松井之《中国上古车战》,《东洋学报》第二卷一号)

c田制之改变——周之彻法,至春秋时已废,当时鲁行“初税亩”。(注三)至战国,魏李悝尽地利(注四),秦商鞅开阡陌,(注五)田制全与古异,打破公有制度而为私有制度,社会民生,遂起莫大变化。(夏曾佑《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四章二四节)

d刑法之改变——战国时,贵族阶级打破,议亲议贵之刑取消,刑法乃为国民一律遵守,然其残酷,则比前更甚。秦刑有诛三族,七族,十族,车裂,腰斩,抽胁,鬼薪。齐刑有烹,楚刑有冥室,椟棺(活葬之法)。赵刑有夷,至于魏,则有《法经》,处罚特详。(同上)

e贵族阶级之崩溃——周代诸侯,皆是宗族懿戚,同姓称为伯父叔父,异姓称为伯舅叔舅。至于士大夫,亦是世官。春秋时,诸侯卿大夫,渐行僭窃,贵族阶级,已受破坏。自齐用寗戚,楚用孙叔敖,秦用百里奚,皆为下层阶级者。诗所谓“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大东篇》),尤为寒士出身之证。降及战国,需材孔亟,鸡鸣狗盗之徒,尚被罗用。(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篇一章)

【注解】

注一周代名分极严,名分之下,有一定制度。例如天子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且天子每日四饭,诸侯三饭,卿大夫二饭。(服部宇之吉《经传上中国古代风习之一斑》,《东洋学报》第七卷一号)

注二例如齐侵晋,即用战车队为主力军,分为先驱,申驱,启,襄,大殿五队,先驱为前卫,申驱为中间部队,启为左卫,襄为右卫,大殿为后卫。布置极其整严。(《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注三孔子对鲁哀公曰:“盍彻乎,公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论语》)可证当时彻法已废。初税亩,杜预注:公取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收其一,故谓二,吾犹不足,后以为常,所以曰初。

注四李悝尽地利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畮,治田勤谨,则畮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汉书·食货志》)

注五“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史记·商君列传》)又“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通典》)

第三节春秋战国之文化

A学极之发达

a原因

(1)言论之自由——周代“执左道以乱政,杀,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礼记·王制》)言论极受束缚。及周道不纲,“人奋其私智,家尚其私学者,蜂起于中国”。(曾巩《新序目录序》)于是学术大盛。

(2)交通之频繁——按兼并盛行,国越少则交通越便,同时交换智识之机会亦越多。例如老子游秦,孔子观周,颜回游宋,墨翟南游于楚卫,陈良北学于中国。其他韩宣子聘鲁,见《易象》《春秋》,吴季札聘上国,知十五国风。此皆有功于学术之发达。

(3)书籍之众多——古代得书极难,至春秋战国,传抄之本日多。例如晏子藏书于楹,孔子得百二十国宝书,苏秦发书,陈箧数十,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书籍既多,学术之传播,自然容易。

(4)人才之见重——当时以战争剧烈,人主务在强兵并敌,故争求贤以自辅,贤者声价十倍,有“生王之头,不及死士之垄,照乘之珠,不敌千城之将”(《战国策》)之称。士之欲取重时者,莫不精研学问,因而学术思想,呈蓬勃之观。

(5)讲学之风盛——当时学校虽废,但私家讲学颇众,孔子设教于洙泗,弟子三千人,墨子之钜子,偏于宋郑齐之间,孟子之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许行之徒数十人。讲学如此其盛,学术自然发达。(以上参考陆懋德《周秦哲学史》)

b派别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景子、世子、芋子、公孙尼子等。其学说提倡“孝”、“悌”、“忠”、“信”、“仁”、“义”。而孔子编六经(注一),尤为历代儒者之圣典。

(2)道家——老子、庄子、文子、蜎子、列子、老莱子等,其学说鼓吹“自然”、“虚无”。

(3)法家——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其学说“崇法术”、“尚刑名”。

(4)兵家——孙武、吴起、穰苴、尉僚子等,其学说专“谈兵”。

(5)墨家——墨子、田俅子、隋巢子等,其学说主“非攻”、“兼爱”、“利他”。

(6)名家——惠子、尹文子、公孙龙等,主张“综覈名实”。

(7)杂家——吕不韦,其言论儒而杂道墨。

(8)纵横家——苏秦、张仪、苏代等,专以“权术”为言论。

(9)阴阳家——邹子专论“怪迂之变”。

(10)小说家——燕丹子、宋子言多怪诞。(以上参考太史谈《六家要旨》及《汉书·艺文志》)

B音乐之精妙——师旷、师襄、师挚等,皆精于音乐。传说师旷弹琴,能使白云起,风雨至,而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美妙之处,可不言而喻矣。(《东洋历史集成》卷上第四一章二二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