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励人(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0800000006

第6章 悠悠千年话旌表(4)

又有一次,郑濂因罪被逮捕。郑濂的从弟郑洧说:“我家号称义门,古代有哥哥代替弟弟去死的,我怎么能不代替哥哥去死呢?”然后去告诉官吏愿意服罪,于是被问斩于街市。郑洧曾跟随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学习,学问和品行皆佳。郑洧死了,乡邻们很哀伤,私自给他取了个谥号“贞义处士”。“处士”指的是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郑濂去世后,弟弟郑渶继承了他的位置,主持家族事务。当时东宫缺少官员,太祖令朝臣推举孝顺敦厚之人,众臣都推举郑家。郑家中得到官职的有好几个人,郑家越来越显赫了。建文帝旌表郑家,郑渶入朝拜谢,建文帝亲自写了“孝义家”三个大字赏赐给郑家。燕王朱棣起兵后,有人告发建文帝藏匿在郑家,朱棣派人前去搜查郑家。郑渶在家中大厅做了准备,摆放了十个大柜子,五个装经史之类的书籍,五个装了兵器以防万一。朱棣的使臣来了,所打开的柜子都是书籍,另一半的柜子就没有打开,于是郑家免除了祸患。人们都认为是郑家平素的孝义感动了上天。明宪宗的时候,朝廷有官员上奏,说郑家世代敦厚仁义,郑家又被旌表为“孝义之门”。

(四)节妇

“节”指贞节,这是中国传统道德中针对妇女的一项基本道德规范。一个女子若想成为节妇,就必须从一而终,不能改嫁。贞节的妇女也分为很多种,有的是丈夫死后守节不再嫁人,有的是丈夫死后也随之自杀殉葬,有的因为拒绝被奸污而被杀害或羞愤自尽,还有的听说未婚夫亡故而自尽或仍到未婚夫家守节。

女子的“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在先秦时期的古籍里就有表述。东汉班昭曾作《女诫》七篇,比较详细地进行了解释。《女诫》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性做人道理的,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讲的是妇女柔顺之道。由于班昭行止庄正,文采飞扬。此文后来被争相传抄而风行于世。其中《专心》篇就强调,夫可以再娶,妇不可再嫁。丈夫是天,天是不可逃离的,所以不能违背丈夫。

自汉朝始,开始注重运用法律来奖励贞节。神爵四年(前58),西汉宣帝下诏赏赐颍川郡的贞妇顺女布帛,这是我国传统社会正式在法律制度上褒奖贞节的开端。元初六年(119),东汉安帝下诏书“赐贞妇有节义十斛,甄表门闾,旌显厥行”,即赐给贞妇谷物,旌表她们的门闾,显扬她们的美好品行。这可以看作后世贞节牌坊的雏形。这种“甄表门闾”的旌表方式,此后历代盛行不辍。尤其到了明清时代,旌表贞节的制度逐渐完备并受到重视,对乡里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乡里流传的贞节故事、遍布的贞节牌坊,对女性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压力之下,许多女性埋葬了数十年的青春甚至生命。以下是几个女性守节受到旌表的实例。

1.桓氏割耳明誓

东汉时期,沛国人刘长卿在儿子5岁时就去世了。刘长卿的妻子桓氏怕娘家人逼自己改嫁,不肯回娘家看望父母以避嫌疑。桓氏一个人艰难地抚养儿子,没想到儿子15岁时夭折了。桓氏悲痛之余考虑到难以逃过被改嫁的命运,于是割掉了自己的耳朵,以明自己守节之志。同宗族的妇女都很同情她,纷纷出来劝慰她,认为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忠诚,为何要如此看轻自己的身体,用这种自毁身体的极端方式。刘长卿的妻子回答说:“男以忠孝显,女以贞顺称。”沛国相王吉上书陈述了她的高尚行为,以“显其门闾”的方式予以旌表,号曰:“行义桓嫠。”“嫠”指的是寡妇。

2.程玦投水为夫守贞

一位叫程玦的女子,19岁时嫁给张惟为妻,不到一年张惟就不幸去世了。程玦无子,抚养了兄长的孩子。程玦平日里供养公公婆婆,日夜都不懈怠。有个叫王冲的人在太守手下做官,他听说了程玦的美好德行,想娶程玦为妻。王冲找到了程玦的叔父程肱那里,希望程肱能代为周旋,让自己娶得程玦。没想到程肱的回答是:“程玦为夫守节的志向非常坚定,我无法使之屈服。”王冲仍然不死心,他找人带了礼物,说是奉太守之命聘程玦为妻。程玦看推托不掉,找机会自己投了水,想以死明守节之志。多亏有人救起,这才幸得不死。后来被官府旌表,还被称为“贞玦”。

3.卫敬瑜妻“不忍复双飞”

南朝梁时,卫敬瑜的妻子王氏刚嫁给卫敬瑜没多长时间,卫敬瑜就去世了,王氏那时才16岁就守了寡。父母和公婆都怜惜王氏年轻,劝说要她另嫁他人,王氏发誓不再嫁人,但家中老人们还是规劝。王氏割掉自己的耳朵置于盘中呈给家中长辈,誓不改嫁,请长辈们体谅她为夫守节的愿望。王氏为故去的丈夫亲自栽种了数百株绿树,丈夫墓前的两株柏树枝干连生在一起,一年之后又逐渐地分散。王氏想,这不是寓意着她和丈夫结为连理没多久就不幸分离吗?感叹之余作诗一首:“墓前一株柏,根连复并枝。妾心能感木,颓城何足奇。”王氏所住屋子的房檐下,有一个燕子的巢,里面住着两只燕子,每天双宿双飞。后来一只燕子死了,另一只燕子孤独地在巢里啼叫哀鸣。王氏看到燕子单独居住在巢里,就用绳子把燕子的脚系上,留作记号。第二年春天,燕子又飞回来了,正是脚上系着绳子的那只,依旧孤独地守候着巢窝。王氏看到这个情景,想到自己和丈夫,感慨万千。作诗一首表明自己守着故去的丈夫不再嫁的决心:“昔年无偶去,今年又独归。故人恩义重,不忍复双飞。”地方官员听说了王氏之事,为表彰她的美德节操,在王氏门前建了一座楼,还挂上了“贞义卫妇之闾”的匾额。

4.窦家二女宁死保节操

唐朝奉天县的窦家有二女伯娘、仲娘,虽然从小长于村野之中,但很有志操。伯娘19岁、仲娘16岁的时候,正遇上数千贼寇去她们村落抢夺财物。这些贼寇听说二女有姿色,就想将二女掠走。伯娘和仲娘藏在了山洞里,贼寇找到了她们,先后把伯娘、仲娘拽了出来。行到了深谷,伯娘说:“我怎能受你们这等贼寇的侮辱!”于是跳下了山谷。贼寇正在惊骇之中,仲娘也随之跳下。伯娘跳下去之后就死了,仲娘也满身血污,好一会儿才醒过来。当地官员感叹二女的贞烈,上奏二女的事迹,二女被旌表。

明朝时,才真正将贞节旌表予以制度化。明开国之初,规定了民间寡妇若30岁以前丈夫去世,该寡妇一直谨守贞节到50岁以上,会受到旌表,而且免除本家的差役。有官吏每年上奏皇帝,为那些事迹突出的节妇立祠祭祀,普通的会树立牌坊等,整个乡里都会感到荣耀。寡妇守贞,不仅能荣耀家族,还能借此免除差役,这对妇女们来说,是比较有诱惑力的。清人修《明史》时,发现节烈方面的传记有万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