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律人(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1000000031

第31章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4.(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5.(唐)长孙无忌等编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

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7.(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8.(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

9.(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10.(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

11.(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2.(宋)窦仪著,薛梅卿点校:《宋刑统》,法律出版社,1999年。

13.(宋)桂万荣著,陈顺烈校注:《棠阴比事》,群众出版社,1980年。

14.(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15.(明)申时行:《大明会典》,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

16.(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17.(清)怀效锋点校:《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9年。

18.(清)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19.张荣铮等点校:《大清律例》道光六年本,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

20.(清)沈之奇著,怀效锋、李俊点校:《大清律辑注》,法律出版社,2000年。

21.(清)祝庆棋:《刑案汇览三编》,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

2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

23.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天津出版社,1992年。

24.李楯:《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25.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8年。

26.钱理群:《父父子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

28.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9.东方桥:《孝经现代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30.陈正宏:《漫话二十四孝》,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

31.宫晓卫:《孝经“人伦的至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2.骆承烈:《中国古代孝道资料选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33.万本根:《中国孝道文化》,巴蜀书社,2001年。

34.谢宝耿:《中国孝道精华》,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35.龙大轩:《道与中国法律传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36.陈爱平:《孝说》,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37.曾代伟:《中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1年。

38.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39.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40.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编:《儒学与法律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

41.宁业高:《中国孝文化漫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42.倪正茂:《法史思辨》,法律出版社,2002年。

43.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44.张耕:《试论中国法的起源及其特点》,《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45.查昌国:《西周“孝”义初探》,《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

46.侯欣一:《孝与汉代法制》,《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47.李文玲:《汉代孝伦理的法律化》,《江淮论坛》,2003年第6期。

48.马新:《论孝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异化》,《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

49.郑家栋:《“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再议》,《哲学动态》,2004年第2期。

50.刘宇平:《论中国古代的“亲属相隐”制度》,《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51.肖群忠:《孝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西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

52.郑晓江:《孝的伦理内蕴及现代归位》,《南昌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53.何磊:《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54.肖群忠:《孝与友爱:中西亲子关系之差异》,《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1期。

55.肖平:《关于孝德的思考》,《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1期。

56.夏湘远:《论孝的政治伦理意蕴》,《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57.孙秀伟:《中国传统社会中孝的政治性及其表现》,《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58.张锡勤:《论宋元明清时代的愚忠、愚孝、愚贞、愚节》,《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2期。

59.史少博:《孝经伦理道德蕴含的现代阐释》,《学术交流》,2008年第9期。

60.王苏:《孝的伦理审视》,《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61.余玉花:《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3期。

62.黄修明:《论古代“孝治”施政的法律实践及其影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63.黄修明:《从〈唐律疏议〉看儒家“孝治”施政的司法实践及其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64.孙家红、龚汝富:《略论唐律中的“不孝”罪》,《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冬之卷。

65.商爱玲:《〈唐律〉中的孝治思想》,《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66.贾旗:《论唐律对孝德培养的法律化》,《中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67.黄修明:《宋代孝文化述论》,《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68.李锦全:《中国古代孝文化的两重性》,《孔子研究》,2004第4期。

69.罗国杰:《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3期。

70.罗山:《宋代孝德教化研究》,硕士毕业论文,湖南大学,2010年。

71.刘丹:《明代孝义文化——以〈明史·孝义传〉为中心》,硕士毕业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72.谢全发:《留养承祀制度初探》,《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73.李艳君:《论清代的存留养亲制度》,《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74.刘宇:《论清代孝义文化的发展》,硕士毕业论文,苏州大学,2009年。

75.王小丹:《浅析子孙违犯教令罪——以〈刑案汇览〉为中心》,《经济与法》,2011年第4期。

76.曾庆敏:《以法律视角探析“孝道”》,《法学杂志》,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