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昆仑出版社,2013年。
2.罗义俊:《孝与中国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3.宁业高、宁业泉、宁业龙:《中国孝文化漫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4.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5.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
6.张云风:《漫说中国孝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
7.肖波编著:《中国孝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12年。
8.肖群忠:《论“百善孝为先”——孝在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与诸德之关系》,《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9.陈乔见:《论孝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兼谈儒家孝道与公私生活》,《孔子研究》,2011年第4期。
10.康怀远:《孝道说略——兼论先秦儒家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1.李凤岐、王嵩:《浅谈先秦的选官制度》,《行政论坛》,1997年第5期。
12.王波:《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因素》,《黑河学刊》,2011年第9期。
13.黄修明:《中国古代“孝治天下”的历史反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4期。
14.黄修明:《中国古代以“孝”选官考论》,《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6期。
15.肖群忠:《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6.安作璋:《说“孝”》,《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7.罗国杰:《“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3期。
18.黄修明:《论中国古代“孝治”施政的法律实践及其影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9.巴丽云:《传统“孝”的伦理与现代社会》,《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0.李少玉:《传统法律里的“孝”文化述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1.秦海滢:《传统孝文化的传播与外延——以明代山东为研究对象》,《济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2.马国华:《从“哀毁”到“匿丧”——论古代官员对丁忧态度的变化》,《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3.郑晨寅、汤云珠:《黄道周与孝经的历史遇合》,《孝感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24.赵克生:《老吾之老:明代官吏养亲问题探论》,《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
25.焦为民:《历代选官制度的启示》,《开封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26.侯润珍:《略论中国古代的孝治》,《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3期。
27.李天姿:《论“孝”的社会内涵和时代价值》,《焦作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8.杨振华:《论宋朝孝文化发展的特征》,《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9.曹方林:《论孝的起源及其发展》,《成都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30.黄修明:《论中国古代儒家孝道政治观念中的“人臣之孝”》,《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3期。
31.赵克生:《明代文官匿丧与诈丧现象探析》,《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32.余新忠:《明清时期孝行的文本解读——以江南方志记载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年第7卷。
33.王璋、高成新:《明太祖孝治政策初探》,《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34.黄修明:《儒家孝道的等级分层及其施政影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5.黄修明、陈勇:《儒家忠孝伦理在古代官场政治实践中的矛盾与冲突》,《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36.魏开方:《试论中国传统选官制度的基本特征》,《长白学刊》,2002年第5期。
37.陈筱芳:《孝德的起源及其与宗法政治的关系》,《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38.周桂钿:《孝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39.张丽红:《孝意识产生的根源及其现代价值》,《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40.计志宏:《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社会功能》,《前沿》,2010年第10期。
41.李锦全:《中国古代“孝”文化的两重性》,《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
42.齐惠:《中国古代官员致仕制度的法学分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43.黄修明:《中国古代仕宦官员“丁忧”制度考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