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管官(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1300000002

第2章 前言

丁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职官管理制度,官员居丧的专用名词,即官员遭父母或其他尊长之丧,必须暂离公职,回籍守丧三年,期间停止升转,停给俸禄,然仍准算历俸,待守制期满,重新出来任职。丁忧其间在饮食、服饰、起居及婚嫁、赴考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然而,当个人私情与朝廷需要发生矛盾的时候,是尽忠还是守孝?由此,一种与丁忧制度相辅相成的官场人事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我们常在文学作品或人物传记中看到的一个词——夺情起复,指朝廷由于公务需要,对于那些遭受父母之丧需要辞官离职的官员,不许解官,命其继续留职;或者官员丧期未满,朝廷特许终止其服丧守制,在“丁忧”期内起复任职,即“夺情起复”。

丁忧制度在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迁,完成了由习俗到礼教,由礼教到道德规范,由道德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的历史过程。

丁忧,源自儒家“三年丧”的礼教文化。《礼记》有言:“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年丧更多地表现为儒家宣扬的一个口号,并没有形成习俗,更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相反,儒家三年重丧还遭到了墨家等学派的坚决反对。秦王朝二世而亡,虽然秦始皇号令天下臣民一律戴重孝为天子守丧三年,但丁忧之制尚未真正付诸实践。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治国,通过伦理教化构建全新的社会秩序,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作为强制性规范的居丧制度才真正付诸实践。在汉代,丁忧最初是从上层社会开始,主要针对的是王室诸侯和高级官吏,并不具有普遍性。后来,由于统治者不遗余力的倡导和大力褒奖,到东汉时,社会隆礼之势日盛,居丧守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可。这一时期,居丧违制受罚和夺情起复亦多有出现。

晋代以来,丁忧开始对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员有了普遍约束力。晋武帝带头推行三年丧制,两晋名士阮籍一家、陈寿等居丧违制遭“清议”,伴随着降品、罚俸、免官、终身废除等一系列针对官员违制的行政处罚的广泛实施,丁忧由原来可以选择的自觉自律变成了强制性行政规范。在魏孝文帝率先垂范下,官员丁忧终于实现了由礼入律的历史性跨越,由原来的道德性规范上升为法律性规范,对官员居丧违制的惩罚由相对较轻的行政制裁变成了刑事制裁。南朝统治者兴儒重礼,在梁武帝的影响带动下,梁朝的王公大臣、皇室后裔个个崇文尚礼,饱读诗书,以居丧三年为代表的名教礼法在朝野内外得到普遍遵守,丁忧违制的清议处罚相对而言更加规范,也更为严格。

隋朝命短,法制尚未健全,对居丧期间的行为规定也不全面,但是,在丁忧法制化方面却向前迈进了一步。唐朝统治者主张礼法并用。唐太宗缘情制礼,《开元礼》的编纂完成,形成了对官员丁忧行为的礼制和法制层面的双重约束。唐代对官员的夺情起复虽然没有丁忧制度规定的那么详细,但也是有章可循的。夺情起复的对象、程序、官员起复后的工作、生活禁忌皆有详细规定。唐王朝统治期间,丁忧起复不仅成为臣子忠孝的体现,更成为权位争夺的良机。王叔文丁忧遭排挤、著名诗人白居易丁忧落话柄皆与此有关。

宋朝的丁忧制度经历了一个范围逐渐扩大,程序日渐完善的过程。大宋律法不仅对文武官员分别作出不同的丁忧规定,而且,针对地区间的差异,武官的居丧标准也有不同,体现了丁忧制度在实际执行中机动灵活的特点。在具体政策上,宋朝不仅加强了对居丧过程的监管,还在经济和政治等诸多方面为官员丁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这一时期,夺情起复更为频繁。高宗三下诏书,岳飞含泪起复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然而丁忧制度依然是官场权力倾轧、党派斗争的武器,像与王安石变法息息相关的李定丁忧,史嵩之丁忧等。

元代,受蒙汉二元政治体制的影响,丁忧制度也被打上二元政治烙印。丁忧作为封建社会最大礼制——丧葬的重要内容,在决策层面曾几度反复。最初丁忧的对象仅限汉人,此后蒙古人和色目人也加入其中。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对蒙古人和色目人并不做强行要求,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自愿原则。此外,元律本身对丁忧违制的惩罚力度不大。因此在整个元朝,丁忧制度的执行度并不高,除了有相当一部分蒙古和色目官员不愿丁忧外,汉族官员丁忧违制的也不在少数。

明朝丁忧之制一如其高效的行政效率。首先,丁忧范围缩小,规定今后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年丧不得奔赴,只能派人代为祭拜。其次,明朝对丁忧的报丧程序做了严格限制,并且经历了一个由严到宽,又从宽到严,逐步完善的演变过程。再次,丁忧的禁止行为和处罚力度更加合乎人情。最后,明代的夺情起复制度更为完善。

丁忧制度在大清王朝建立后命运几经转折。陈启泰上书催生旗官丁忧,虽然满汉规定有异,但毕竟打开了旗人丁忧的先河。康熙年间,武官丁忧被批准,可谓居丧制度之一大变革。丁忧期间官员的待遇,丁忧违制的处罚、奔丧起复的期限都写进了《大清律例》,可见,清代的丁忧之制同样有章可循。总体来看,清代丁忧之制最大的特点即满汉官员的差异,虽然清政府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旗人官员的丁忧政策作出调整,但是,在官员丁忧方面的满汉畛域现象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的清末宣统年间。随着大清帝国的没落,封建社会的结束,丁忧制度也终结了其历史。

丁忧制度是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相伴相生的一种封建职官管理制度,从诞生之初,就是为君主皇权服务的。因此,在解读亲情,忠孝等传统道德观念时,我们只有拂去盖在上面的这层面纱,方能体悟“忠”与“孝”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