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管官(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1300000037

第37章 忠孝两难话丁忧(2)

正德十三年(1518),杨廷和服阙起复,继续出任内阁首辅。面对依旧混乱的朝政和顽性不改的皇上,经过三年的反省与沉淀,重出江湖的杨廷和下决心韬光养晦,等待时机。这次,老天爷没让杨廷和等太久,一辈子痴迷玩乐的明武宗玩火自焚,终于把自己的命玩完了。在一次外出巡游途中,泛舟钓鱼,结果玩得忘乎所以,船翻落水,明武宗虽然没被水淹死,却从此一病不起。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31岁的明武宗结束了自己荒唐的一生。

明武宗荒淫无度,死后却没留下一男半女,大明的江山由谁来接掌成了摆在文武百官面前的一道难题。皇帝宝座虚位以待,一旁的宦官跃跃欲试,想趁机篡权。在这关键时刻,杨廷和挺身而出,手举《皇明祖训》,要求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拥立孝宗的侄子,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为帝,得到太后和众大臣的支持。杨廷和亲手拟定遗诏,迎候朱厚熜自驻守地安陆(今湖北应山县)回京继位,这就是后来的嘉靖帝。

从北京派出使臣前往兴献王封地湖广安陆传旨,再由安陆护送朱厚熜前往北京,这一来一回颇费时日。这一段时间,老皇帝已死,新皇帝还未登基,成了没有皇帝的权力真空期。正是这一真空期,给了杨廷和大展身手的机会,没有了皇帝的掣肘,这么多年来隐忍不发的杨廷和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了。

面对明武宗留下的烂摊子,杨廷和临危不乱,调度指挥,在新老皇帝交替的过渡时期,拨乱反正,针对武宗失德造成的一系列弊政,展开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虽然杨廷和总揽朝政,实施改革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还是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朝野上下一片赞誉,政府财政状况大有好转,阶级矛盾也相对缓和,为世宗嘉靖皇帝开了一个好局。

世宗继位后,杨廷和原本对他寄予厚望,力图辅佐新主重振大明王朝。无奈,围绕追封兴献王展开的一场毫无意义的大礼仪之争,导致君臣失和,杨廷和的仕途生涯戛然而止,所有的宏图伟业瞬间化为泡影。嘉靖三年(1524)三月,杨廷和被迫告老还乡,无限凄凉的结束了自己的宦海生涯。嘉靖七年(1528),已经隐居田园的杨廷和再次受到大礼仪之争的波及,被嘉靖帝一纸诏书削职为民,一年后,郁郁寡欢的杨廷和在孤寂中溘然长逝。

纵观杨廷和的一生,他绝对算得上是封建官僚士大夫的杰出代表。为国尽忠,尽管皇帝昏庸失道,他依旧直言劝谏,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为家尽孝,他牢记父亲嘱托,奋发有为,光耀门楣。父亲去世后,他不顾皇上的挽留和威胁,抗旨不遵,拒绝夺情,坚持守孝三年,成为士人大夫的孝道模范。

(二)一代名臣曾国藩,夺情起复写传奇

身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大清江山岌岌可危的时候,舍孝尽忠,先后两次丁忧夺情,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保大厦不倾。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湘军的创始人。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从曾祖父那一代就开始节衣缩食攒钱买地,到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这一辈,曾家虽算不上是当地的豪门大户,但家里已经开始雇佣帮工了,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地主之家。虽然坐拥田产,衣食无忧,但曾麟书并不甘心做一辈子土财主。毕竟在古时,人们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考入仕才是光宗耀祖的上上选择。和很多读书人一样,曾麟书醉心功名,一心求仕。无奈,勤奋有余,运气不足,连续参加了17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直到43岁那年,才终于考了个秀才。

曾麟书自知才短,无望跻身仕途,便把光耀门楣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孩子们身上。曾麟书共有九个孩子,五儿四女,曾国藩作为家中长子,从五岁开始,就在父亲执教的私塾里读书。在父亲的严厉督导下,曾国藩刻苦读书,打下了扎实的家学功底。道光十二年(1832),曾国藩考中秀才,两年后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27岁的曾国藩在殿试中脱颖而出,考中同进士,后来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供职京师。进身翰林后,曾国藩正式将自己的名字由原来的曾子城改为曾国藩,意思是要成为国家藩篱,保家卫国。从此,年轻的曾国藩怀着一腔报国之心,开始了他如影视剧般充满传奇色彩的官宦生涯。

饱读诗书、笃信理学的曾国藩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忠谋政,在官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京为官的十几年间,曾国藩从翰林院庶吉士开始,历任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右侍郎兼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创造了九年七迁,连跳十级的仕途升迁史。从一名籍籍无名,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普通公务员开始,短短的12年间,迅速成长为手握五部大权的堂堂二品大员。42岁的曾国藩谱写了一段仕途升迁的佳话,成为古代官场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的官场楷模。

咸丰二年(1852)六月,曾国藩被任命为江西乡试的主考官,并获准考试结束后可以回乡探亲。这对于长期在外奔波的曾国藩来说,是莫大的赏赐。离京之时,他心中暗喜,终于可以回家见见爹娘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七月二十五日,当曾国藩等人行至安徽太和县小池驿时,却意外接到了母亲江氏已于一个多月前去世的消息。曾国藩看完书信,如五雷轰顶,立刻差人将母亲去世之事上报朝廷。朝廷同意曾国藩回籍丁忧,并重新派了主考官来接替他。在得到上面的批准后,曾国藩迫不及待地换上孝服,回乡奔丧。沿途为了躲避太平军的截杀,曾国藩一路辗转,历尽艰辛,终于在八月二十三日回到了湘乡老家。在家里人的簇拥下,曾国藩一步一叩头,跪倒在母亲的棺木前。一番撕心裂肺的痛哭之后,孝顺的曾国藩不顾众人劝阻,亲自为母亲净面洗脚。众人看着这位名声在外的礼部侍郎小心翼翼地为母亲整理衣冠,无不感动落泪。

当时太平军四处作乱,湖南岌岌可危。考虑到形势严峻,曾国藩回家后,迅速为母亲选好墓地,九月十三日,曾国藩及全家人简单而不失隆重地安葬了曾母。

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后,曾国藩开始了闲居乡间的丁忧生活。只不过,乱世之秋,上至九五至尊的当朝天子,下至籍籍无名的布衣百姓,似乎没有人能守着一方净土,清静悠闲地过日子。有的时候,人的命运由老天掌控,并不是自己能主动选择的。不惑之年的曾国藩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马上就要迎来一个大转折。当然这一转折,离不开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聚众在广西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按理说,对于清兵入关时叱咤风云的八旗将士来说,对付小小的农民起义应该不在话下。可惜,入关之后,承平已久,安逸的生活使得作为政府王牌军的八旗将士早已腐化堕落,没了当年开国之勇。早在康熙平定三藩的时候,八旗已颓势渐显,难堪重任了。伴随着八旗的衰退,原本不受重视的绿营兵作用日益显现,逐渐取代八旗,成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主要支柱和武装力量。在平定三藩及以后的大小战役中,绿营兵冲锋陷阵,力保大清江山稳固。但是,随着战事减少,绿营兵最终也倒在了吃喝玩乐的温床上,内部也日渐腐化,纪律松弛,战斗力大不如前。在太平军的猛烈攻击下,昔日傲视天下的王牌之师早已锐气全无,不堪一击,节节败退。

为了保住祖宗的百年基业,咸丰皇帝万般无奈,被迫实行团练制度。所谓团练,又称乡兵、民壮、练勇等,是地方官员自行组建的保卫家园的临时性武装组织,作为正规武装的一种补充,负责保卫家乡,清剿匪徒,维护当地治安。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下,统治者最忌讳地方势力坐大,一旦地方手握重兵,势必会威胁到皇帝的宝座,唐朝的藩镇割据就是典型的历史教材。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手握重兵的武将严防死守,更不允许地方官员掌控军队,这是让统治者最忌讳的事情了。现在咸丰皇帝居然亲自下旨,督促有能力的地方官员发展团练,看得出来,咸丰皇帝真是被太平军逼急了,在八旗和绿营都靠不住的情况下,只能孤注一掷,走这招险棋了。正是咸丰皇帝的这一无奈之举,成就了曾国藩从一介书生到湘军统帅的华丽转身。

咸丰二年十二月十一日(1852年1月19日)清晨,正值隆冬时节,万木萧条,天寒地冻。曾国藩吃过早饭,照例回到书房看书。在他回家丁忧的这几个月里,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太平军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清军或望风而逃或一触即溃,朝野上下一片惊慌。曾国藩虽然没有在朝堂上和大臣们商讨对策,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关心时局。连日来,他一直埋身书房,潜心研究洪秀全所著的《原道救世歌》和《原道醒世训》,他想弄明白洪秀全究竟有什么本事,让老百姓对他一呼百应,俯首帖耳。

正当曾国藩看得入神之际,听见院子里有人边跑边喊“大少爷接旨,八百里快骑!”曾国藩慌忙把书藏起来,整理好衣冠大步流星走出书房。曾国藩见到使者,立即面朝北方跪倒在地,曾麟书也赶紧率领家人跪在曾国藩后面。使者大声宣读了八百里快骑从京师传来的圣旨,内容很简单,令在籍丁忧的曾国藩立刻起复,作为团练大臣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组建湖南团练,抵御太平军的进攻。圣旨下达后,曾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除了曾国藩本人外无不喜上眉梢,能被皇上夺情,这是何等的荣耀呀。可是,这种荣耀对于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曾国藩而言,并不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读书人重名节,把孔孟之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丁忧守制是儒家伦理孝道的基本要求,向来被士人大夫看做是神圣的卫道行为。

咸丰元年(1851),曾国藩的好朋友江忠源的母亲去世,江忠源回籍丁忧。后来洪秀全起事,江忠源被朝廷起复,领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知道后,几次写信劝阻。就在两个月前,丁忧在家的曾国藩还为此事写信责备江忠源,批评他“墨绖从戎,大节已亏”。没想到,现在马上轮到自己了。曾国藩自然不肯,如果奉诏起复,天下读书人会怎么看自己?同门师友会怎么看自己?文武百官会怎么看自己?明朝张居正夺情引起轩然大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别的暂且不说,日后将如何面对老友江忠源呢?思前想后,曾国藩最终决定拒绝皇上的起复,坚持在家守制。

就在曾国藩决意在家丁忧之际,坏消息接踵而至,汉口、武昌等地接连失守,大清朝似乎真的走到了穷途末路。为官十几年,深受清廷宠爱的曾国藩此时进退两难,尽忠还是守孝?曾国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抉择。夺情起复,不仅会背负不孝的骂名,而且前途未卜,身为一介文臣,从来没有领兵打仗的经历,装备精良的政府正规军尚且不堪一击,何况是仓促应战、赤手空拳的民兵?况且组织团练,资金没保障,全靠个人募捐,政府不会出半毛钱,眼下天下大乱,人心惶惶,如何筹募资金?起复之路充满险阻,稍有不慎,必将晚节不保,毁了半世英名。可是,儒家伦理在铸就曾国藩孝道思想的同时,也给他灌输了忠君爱国、男子汉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思想。匡时济世、建功立业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就在曾国藩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之际,曾国藩的另外一位好朋友郭嵩焘受湖南巡抚张亮基委托,前来劝说曾国藩出山,经过一席彻夜长谈,再加上父亲曾麟书一旁的循循善诱,曾国藩终于放下心中的包袱,决定舍孝尽忠,勇敢地承担起一名知识分子匡时救国、捍卫中华之根本的神圣使命。从此,一介书生曾国藩怀着一颗不计成败得失、不顾安危祸福的必死之心,开始了自己后半生跌宕起伏的戎马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