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母的宠爱眷顾下成长起来的康熙,对祖母也是竭尽孝道。他对祖母的关怀体贴,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论政务多忙,每隔几日,康熙必要到孝庄宫中请安,向她汇报朝廷近况,陪老人家说说话。康熙到外地出巡的时候,为了不让祖母担心,每隔几天便派人往宫中送信,向祖母报平安,还命人及时向他奏报祖母的情况。各地的鲜美贡品,他总是第一时间进献给祖母品尝。
孝庄笃信佛教,而五台山是北方最著名的佛教名山,孝庄一直的愿望就是到那里拜佛。康熙为了满足祖母的愿望,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月,他亲自到五台山菩萨顶喇嘛寺拜佛,为祖母出巡探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康熙下令重修了从北京到五台山的道路和桥梁。在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完之后,这一年的九月份,康熙亲自陪同祖母去五台山。到达五台山长城岭后,地势越来越险峻坎坷,坐在车里十分颠簸,康熙请祖母改乘八人暖轿,并亲自指挥轿夫前行。孝庄见轿夫们在山路上抬轿步履艰难,于心不忍,仍旧坚持乘车。康熙再三劝请,祖母不允,康熙只得从命,但他还是瞒着祖母,让轿夫们抬着轿子跟在后面,自己跟在祖母车旁,随时照应。又走了几里路,道路更加崎岖,孝庄在车里颠簸得有些不适。康熙再次劝请祖母改乘暖轿。孝庄有些顾虑地说:“刚才辞退了暖轿,不知现在轿在哪里,怕是不能随叫随到吧?”康熙回答说:“轿子就在车后,请祖母稍候。”不一会儿轿子果然抬到了身前。孝庄非常感动,她拍着孙儿的后背说:“连乘车坐轿这样的小事你都能为我考虑周全,实在是大孝啊!”
康熙二十四年(1685)八月,孝庄突然中风,右侧瘫痪。此时康熙正在塞外出巡,接到祖母重病的消息后,他心急如焚,昼夜兼程赶回宫中,从九月初二到九月十七的16天中,康熙看望祖母多达三十多次。康熙二十六年(1687),孝庄再次病倒,病情更重。康熙日夜守候在祖母病榻旁边,衣不解带。每次祖母吃药前,他都要“亲尝汤药”。一连35个昼夜,康熙的身体日渐消瘦,可是孝庄的病情还不见好。为了祖母能够康复,康熙决定亲自步行到天坛祈祷上天。在天坛,他跪在地上,面对上苍,虔诚地祈求上苍能让祖母康复,并不惜情愿自己减寿来增加祖母的寿命。读完祝文,康熙泪流满面,同时也把在场的臣子们感动得纷纷落泪。
但孝庄的病还是一天比一天加重,康熙为了照顾祖母,暂停御门听政,寸步不离地守在祖母身边。大臣们劝他注意休息,不要过度操劳,而康熙却说:“承蒙祖母的抚养和教诲,我才走到了现在,无限深恩,难以报答。如今见到祖母重病在身,我心急如焚,守在这里,心里才能安定一些。再说,我如果现在不尽心竭力的侍奉祖母,将来即使我想这样做恐怕也没有机会了。”康熙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病逝,享年75岁。康熙悲痛欲绝,几度昏迷,好几天都没吃下饭。此后,每当想起祖母的养育之恩,康熙都悲痛难忍,痛哭流涕。
康熙的孝与其他帝王的孝相比,更多了几分至诚,少了功利的宣教色彩。这与康熙个人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8岁丧父、9岁丧母,从小与祖母相依为命,对他来说,祖母既有养育之恩,更有教育之恩。小时候,祖母的抚育和疼爱让孤弱的康熙感受到温暖,长大后,祖母一次又一次的在自己执政为难之际伸出援手,指点迷津。不管遇到什么艰险困难,他都能不慌不忙、沉着应对,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后永远都有一个强大的依靠,那就是孝庄。从一个懵懂孩童成长为一代明君,是没有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如果没有孝庄,中国历史真的要少一位英明的君主了。康熙也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对孝庄的尊敬和感恩之情完全是发自肺腑的。从来没有标榜过“以孝治天下”,也没有自封过“孝子皇帝”,只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康熙默默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怪不得当时的大臣们说:“我皇上至德纯孝,奉事太皇太后三十余年,极四海九州之养,尽一日三朝之礼,无一时不尽敬,无一事不竭诚。诚自古帝王所未有也。”康熙当真无愧称得上是中国帝王中最孝顺的一位。
十二、方观承千里探亲
方观承,清朝乾隆年间人,字遐谷,号问亭,安徽桐城人。官至直隶总督、太子太保,为清一代名臣,著名的乾隆“五督臣”之一。方观承在任期间,为官清廉,体察民间疾苦,爱民如子。
乾隆三十年的春天,乾隆帝出巡京城近郊。按照规定,皇帝出巡时所经过的道路要实行交通管制,禁止人车通行,否则就叫“犯跸”,是“大不敬”的罪名。碰巧有个农民,手拿兵器走在路上,便被侍卫们捉住了,经过审问,是直隶人。乾隆大怒说:“我每年春秋两次出巡,给近郊百姓添了负担,固然应该对我有埋怨。可是十几年来,我每年两次都给百姓减免钱粮,难道还不足使百姓感激朕吗?这件事背后肯定有人指使。”这时,身为直隶总督的方观承正在远处等待接驾,一听说此事,他飞身上马追赶上来。看到乾隆的皇轿,他不惜干犯龙颜,跪在路旁大声喊道:“臣方观承奏明,此人是保定一个村子里的疯子。”乾隆听到后回头看了看,此时皇轿已经入宫,乾隆立即传军机大臣来问道:“刚才的人,方观承说是疯子,是不是真的?”军机大臣们悄悄碰了一下头,回奏:“方观承久在直隶,应该不会有假。”乾隆也就消了气,说:“既然如此,就作为疯子来处理吧!”于是,方观承一句话,从九死中救下了村民一条命。
方观承不惜触犯天威,也要为一个毫无关系的普通无辜百姓申冤,一般官员是不容易做到的,足见他爱民如子的仁爱本性。除此之外,他还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编撰成《棉花图》,共有图谱16幅,并刻石12块,反映了棉花从播种、收获到纺织、染色成布的一整套生产加工经验,是我国第一部植棉专著,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还致力于水利建设,精心研究海河各大水渠,兴利除弊,勤加治理,在任18年,直隶省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水灾。方观承不仅为官政绩突出,还是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出生于南京的官宦世家,祖父方登峰曾任朝廷工部主事,父亲方式济任内阁中书。没想到祖父的朋友戴名世的一本《南山集》,使方家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祖父、父亲受到株连被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家产被充公没收。一时间,方家门庭冷落,往日的亲友们都对他们避之不及,断绝了来往。年幼的方观承与哥哥无依无靠,只得暂时栖身于寺庙之中,每天靠别人的施舍度日,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但兄弟二人最担心的还是边疆的祖父和父亲的安危。等到年岁稍长后,兄弟二人便鼓足勇气,决心去边疆探望长辈。寺庙的长老得知后,担心二人年幼,尽管有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道:“祖父、父亲远在天涯,对家中亲人必定倍加思念,如果见到我们,两位长辈一定会倍感欣慰的。即使我们受点折磨,遭点苦难,又有什么关系。还请长老体谅,准许我们启程。”方家兄弟的一番肺腑之言,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一些路费,含泪目送他俩踏上探亲路程。
尽管省吃俭用,兄弟俩的路费还是很快用光了,但兄弟俩并未因此胆怯,而是继续北行。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有时候在野外自己挖野菜,有时候沿街乞讨,有时候遇到好心人还会施舍财物。鞋子没了,就光着脚丫,脚上磨出的血泡渐渐地结了痂,成为厚厚的老茧。几个月的跋山涉水后,两人早已衣衫褴褛、脚生老茧,终于来到了北国军营,找到了在这里服役的祖父和父亲。四人相见,抱头痛哭,两位老人万没想到两个孩子还活着,并且徒步千里找到了自己,为自己有这样坚强、孝顺的孩子顿生快慰。方观承和哥哥千里探亲的故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后来,方观承多次往返南北看望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并且在祖父和父亲的勉励下刻苦读书,成为一位饱读诗书、见多识广、人情练达的豪杰之士。这些都是后话了。
从南京到黑龙江,全程两千二百多公里,在道路通畅、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坐飞机需要两个半小时,坐火车需要30个小时。但是在古代,道路远没有今天这样通畅,出了城便是杂草丛生、了无人烟的荒郊野外,更没有今天的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两个小孩子真的能徒步从南京走到黑龙江吗?这个故事是不是后人虚构的呢?不是虚构,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故事,因为有人在途中见到过方观承,并记录了下来。
清代文人陈其元写了本《庸闲斋笔记》,记录了自己的高祖父与方观承的“车笠之交”。陈其元的高祖父旉南公在雍正丁未年(1727)进京赶考时,跟一位叫沈椒园的同租一辆车。每天都见一个少年跟在车后面走,两人感到疑惑,把他叫到面前盘问,少年说他是桐城县方氏的儿子,要到长城外去探望自己的父亲,因为没有路费,所以徒步行路。两人爱怜少年的孝道,于是让他坐车上。可是马车狭窄,容不下三个人,就共同商量每人每天轮替着走30里,这样就可以让少年每天少走60里的路了。到了京城,方氏子相别而去,再也没有联系过。没想到,二十多年后,陈旉南从云南调任到京城做官,沈椒园在山东当官,也入京觐见皇上。途中忽然有直隶总督派官员来迎接,并盛情邀请二人到总督衙署相见。二人甚是疑惑,心想二人在此并无故人,直隶总督为何如此盛情邀见?来到衙署,二人惊喜交加,原来今日的直隶总督就是当年的方氏子。三人相见十分欢喜,饮酒畅谈十余天。晋人有云:“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虽步行卿乘马,后日相逢卿当下。”后人便将这种不因富贵贫贱而改变的友情称为“车笠之交”。二十多年前,陈、沈二人没有因为方观承的贫贱而嫌弃他,反而仰慕他的孝心而帮助他;方观承虽然日后富贵显达,但没有忘记二十多年前对自己伸出援手的朋友,三人的交情真可称得上是“车笠之交”。
仁孝之人更容易让人相信和爱怜。试想,如果只是一个普通赶路的少年跟在陈、沈二人的马车后面,他们二人可能不会让方观承上车,而愿意自己步行了。乾隆帝愿意相信方观承的话,肯定也是基于对方观承人品的敬重和信赖。况且乾隆自己本就是个孝子,怎么会难为另一个天下闻名的孝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