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类学校通用教材——《孝经》
《孝经》在古代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是古代中国儿童发蒙识字的课本,全文不过一千八百多字,却在塑造国民精神方面居功甚伟。作为儿童识字课本,《孝经》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优秀教材。它既有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作用,又有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孝经》里内容大部分是孔子的语录,因此,孔子可以算是这部书的述作者,也是教授这部书的第一位授课教师。孔子的学生曾子,在老师授课内容的基础上,把《孝经》这本书整理出来,《孝经》这才以文本的形式流传于世,因此,曾子是这部书的整理者,也是第一位受教育的学生和继任授课传教的教师。《孝经》创始于儒家,用于私学教育,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大概只在孔子及其弟子开办的私学中流传,在社会上也有小范围传播。
秦朝时期,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诸子百家的典籍遭到了灭顶之灾。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也未能幸免。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复兴。可是,经过秦朝的浩劫后,儒家经典著作尽毁,儒家学者更是凤毛麟角,恢复儒术谈何容易。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景帝的第三个儿子,他喜好儒学,衣着服饰和言行举止都依照儒生的做法来。为了恢复儒术,他便踏遍鲁国、燕国、赵国、魏国,寻寻觅觅为国求书。由于刘德贤名远扬,众多民间学者和百姓,都带着先祖留下来的旧书,不远千里的前来奉献给刘德。有一天,来了一个叫颜贞的人,是河间人(今河北献县)。颜贞拿出了一本《孝经》,共18章,是他的父亲颜芝在焚书的时候,偷偷地藏起来的,现在国家提倡儒学,他才敢拿出来的。至此,匿世已久的《孝经》得以重新面世。它一旦重现,即被献上朝廷,受到历代皇帝的重视,历代帝王为了孝治天下,教化民众,对《孝经》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官方倡导,现将历代帝王倡导《孝经》的情况列表如下:
历代帝王倡导《孝经》情况一览表[1]
在皇帝的大力倡导下,《孝经》自然而然成为皇家教材、国学教材而被引向内宫,进入太学,随后又广为官府、家族、家庭所重视,成为官学、私学、家学和自学教材,2000年来从未断绝。
《孝经》本就原创于孔子创办的私学,兴起于民间,因此,在私学和家学中被广泛用作教材使用。鲁迅说:“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孝经》在六朝的私学中受到很大的重视,并得到广泛的传播,六朝许多文人士大夫很小就熟习《孝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三国时期,魏国的钟会从小就受到母亲的教诲,4岁的时候就学习了《孝经》;[2]
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6位的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是南朝齐人,从小就机敏过人,能给别人解释《孝经》和《论语》的含义;[3]
南朝梁人王恢,小的时候很聪明,7岁的时候学习了《孝经》和《论语》;[4]
南朝梁著名的诗人王僧孺,5岁的时候,老师就教他读《孝经》,他问老师这本书是写什么内容,老师说,是论述“忠”和“孝”的书,王僧孺很高兴地说:“如果真是这样,我愿意经常读这本书。”;[5]
南朝诗人何逊,8岁的时候就能赋诗,还能给《孝经》和《论语》作注;[6]
过目不忘的神童陈谢贞,7岁时,母亲王氏就教授他《孝经》和《论语》,他读过之后就能出口成诵;[7]
北齐名医徐之才,出身世医家庭,从小聪慧可人,5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孝经》;[8]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是私学的启蒙教材,其他朝代也是如此:
隋代大将韦师,很有孝行。他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就先学习《孝经》。读完之后,他把《孝经》放在一边感叹地说:“儒家的纲常伦理,全在这里了!”;[9]
宋朝大将军袁逢吉,4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孝经》和《尔雅》,7岁的时候精通了《论语》和《尚书》,后周太祖得闻袁逢吉小小年纪就精通儒家经典,于是亲自召见他,并当场测试,袁逢吉对答如流,周太祖赏赐了他5匹帛,奖励他的聪慧;[10]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路振,也是个早慧儿童,5岁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了;[11]
元代史学家欧阳玄,他的母亲李氏亲自教授他学习《孝经》、《论语》、《小学》等书,他8岁的时候就能把这些背诵下来了;[12]
直到晚清近代,虽然新式学堂兴起,但是乡村私塾、家塾里,仍然把《孝经》当作必修教材,晚清著名女诗人、学者恽珠说,“我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觉得应该读书明白道理伦理,于是让我和两个哥哥一起在家塾里学习。在那里,我学习了四书、《孝经》、《毛诗》、《尔雅》等书”;[13]
魏源、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学习《孝经》开始的。
作为私学、家学,《孝经》是必修的教材,在自学的时候,《孝经》也是必学的教材。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弟子王艮,就是自学成才的典型代表。王艮出生于卑贱的盐贩家庭,家境贫困,11岁时就辍学劳动。但他不甘心贫困和卑贱,从19岁开始,自学《大学》、《论语》和《孝经》。后来,求知若渴的王艮,冲破家庭的重重阻力,不远千里,拜王阳明为师。他以惊人的毅力,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享誉全国的哲学家、泰州学派的创始人。
《孝经》用作官学教材,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书·艺文志》指出:“孝道,是天之经,地之义,万民的行为准则。正因为孝是天下的大经大法,所以叫《孝经》。”《孝经》和《论语》一样被视为研习五经的前提。汉平帝时期设立地方官学,将《孝经》作为基层必须进行的民间教学内容。从此,《孝经》走进了官学,成为郡县学校和乡聚庠序的通用教材。尔后,历代如此,相袭而下。
普通人在私学、家学和官学里学习时,使用《孝经》为教材,皇亲国戚们在皇室宫学里学习时,《孝经》也是教材之一。东汉明帝时期,专门为贵族子弟开设了宫邸学,又称“四姓小侯学”,“四姓”是指皇家的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这四大家族。“小侯”是指这四氏都不是真正的列侯。“四姓小侯学”的设立是专门针对贵族外戚子弟,教师都是享誉全国的大儒,设备在全国的学校里是最为完善的,带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学校设立的目的是以防外戚们荒淫无道、犯上作乱,因此,学习的内容以《孝经》为主,兼及《尚书》等教授忠君孝亲和礼仪制度的内容。
除了贵族外戚,皇室子孙更要熟读《孝经》,在汉昭帝时期,就将《孝经》引入皇宫作为教材,来教授年幼的皇帝及太子王孙、皇后嫔妃们。自此之后,历代皆然。而且对于皇太子(即未来的皇位继承人)的要求比一般的皇子更高,不仅要能够一字不落地背诵《孝经》,还要能够明白其义,以此来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以便将来能够用孝道来治理国家。
总之,自从《孝经》重现之后,很快成为官学、私学、家学和自学的重要教材之一,不仅平民百姓从小诵读,贵族外戚和皇室王孙也都要熟读背诵,《孝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各类学校的通用教材之一。
注释
[1]骆承烈编:《中国古代孝道资料选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9—61页。
[2]《三国志·魏·钟会传》。
[3]《南齐书·文学传》。
[4]《梁书·鄱阳忠烈王恢传》。
[5]《梁书·王僧孺传》。
[6]《梁书·文学传》。
[7]《陈书·孝行传》。
[8]《北齐书·徐之才传》。
[9]《隋书·韦师传》。
[10]《宋史·袁逢吉传》。
[11]《宋史·文苑传》。
[12]《元史·欧阳玄传》。
[13]《闺秀正始集》。
二、学校中的孝教育
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大约开始于奴隶社会时期。夏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学校,西周时,学校制度已比较完备。此时的学校分为两类,一类是天子或诸侯王建立的国学,国学建在王城,规模较大,分布在5个方位,故有“五学”之称。其中,辟雍居中,东序居东,成均居南,瞽宗居西,上庠居北。诸侯所设的学校规模较小,又称“泮宫”。另一类是乡学,就是按地方行政区划分的地方学校,根据区划的大小,乡学有不同的名称,如闾孰、党庠、州序、乡校等。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都是由官府所建立的,所以统称为“学在官府”。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教育的核心。根据《周礼·地官·师氏》记载,国学的教育内容中有“三德”教育: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孝德教育居“三德”之一。乡学教育中也有“七教”教育: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六行”教育:孝、友、睦、姻、任、恤教育。由此可见,孝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原先掌握在贵族手中的“官学”随着奴隶主贵族地位的没落,逐步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大量的文化典籍从贵族流向民间,一批贵族下降为士,形成了以儒为主要成分的知识分子,他们分散到各国去做官吏或教师,因为是私人创办的学校,与官府办学相对,称之为“私学”。
生活在春秋后期的孔子,祖先是宋国贵族,曾祖父迁到鲁国时,已经失去了贵族的地位。他在30岁的时候,创设了儒家私学。曲阜的杏坛,相传是他讲学的地方。孔子一生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有成就的72人。孔子开设私学的口号是“有教无类”,不论地位高低身份贵贱都可以拜师学习。孔子的教学内容以道德教育为主,“仁”是他的最高道德理想,而孔子又说“孝悌仁之本”,孝是“仁”的根本,是一切道德的本源,整个儒家思想体系就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上的仁爱之学。除了孔子的私学,各学派都有创设私学,如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但孔子的私学无遗是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
此后几千年,中国的“官学”和“私学”便同时发展,并行不悖,越来越完善,不管怎样发展,孝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刘邦建立汉朝,实行“以孝治天下”,汉代的学校教育中更是少不了孝的教育。汉代的学校同样分为官学和私学,官学又分为中央政府办的中央官学和地方政府办的地方官学。中央官学又分为太学、鸿都门学和宫邸学;地方官学分为郡国办的“学”、县办的“校”、乡办的“庠”和村里办的“序”。如图所示:
汉代学校体系示意图
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与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是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汉武帝下令创办太学,目的是为了崇尚教化。太学的学习科目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些儒家经典都包含有丰富的孝教育内容。《孝经》虽然没有列入五经,但却是研习五经的前提,《孝经》的兼经地位一直到北宋才被四书取代。
太学的老师——博士的选拔也十分严格,不仅要学识渊博,还要有孝行。史书中记载有当时博士的举荐书——举状,内容如下:
生事爱敬,丧没如礼。通《易》、《尚书》、《孝经》、《论语》。兼综载籍,穷微阐奥。[1]
第一句是讲父母在世时对父母敬爱有加,父母去世后能够葬之以礼,说明此人是儒家典型的孝子形象。第二、三句才讲此人的学术水平如何。可见,孝是选拔博士的必备条件。汉灵帝时期的博士赵咨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赵咨的父亲是赵畅,曾做过博士,赵咨少年时期父亲就过世了,他对母亲十分孝顺,因为孝行,他还被推举为孝廉。几次被举荐做高官,他都称病不就,并在家里亲自率领子孙种田养家糊口,日子过得很是清贫。有一天夜里,一伙盗贼乘着夜色到赵家抢劫,赵咨听见动静后,害怕惊动了母亲,赶紧来到门口迎接盗贼,表示马上为他们准备饭菜,并道歉说:“老母亲已经年逾八十,身体不好需要休养。家中实在是太贫困了,连隔夜的粮食都没有剩下,请求你们给我母亲稍微留下点粮食和衣服。”妻子儿女和家里其他物品他都没有提出什么要求。强盗听后惭愧地跪下说:“我们太无礼了,请贤人原谅。”说完就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门想要送他们粮食,但没有赶得上。从此赵咨的孝名更大了。
不仅老师的选拔需要有孝行,学生的选拔也是有要求的。太学生有两条招选途径:一是由朝廷派人选拔18岁以上,仪表行为端正的人;二是地方长官推荐有求学意向且尊敬长辈,没有忤逆行为的人。
鸿都门学是汉灵帝设置的专门教授书法、绘画、辞赋的专门艺术类学校,虽然它的教学内容不是五经,但其画孔子及72弟子像,充分说明它仍旧是尊儒的,那么儒家的核心“孝”自然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宫邸学是专门的宫廷教育机构,一直都有着重孝的传统。其中,太子作为国家的储君,对他们的教育可谓是重中之重。太子要先学习《论语》和《孝经》,然后再学习五经。汉代的皇帝多数也是精通儒家经典,如汉昭帝自己说过:“我知晓古代帝王的事情,学习过《孝经》、《论语》、《尚书》。”汉宣帝也是受过《诗》、《论语》、《孝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