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树人:孝与古代教育(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1400000016

第16章 学校教育,教民以孝(2)

外戚在汉代贵族中的地位显赫,他们也重视开展以孝为核心的儒家教育。聘选教授五经的教师,并且以《孝经》为主,兼学《尚书》、《论语》等儒家经典。

地方官学的首创者是蜀郡太守文翁。汉景帝时期,文翁任蜀郡太守,他见蜀地因为远离中央而偏僻落后,有蛮夷之风,为了教化百姓,他在成都创办了“石室”,教授道德和文化知识。元朔五年(前124),汉武帝下诏倡导郡国办学。汉平帝元始三年(3),王莽掌权,改革学校体制,郡国设立学校称为“学”,县设学校称为“校”,乡设立学校称为“庠”,村落里设立学校称为“序”,庠、序都聘请一位教授《孝经》的老师。地方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推行教化,改善民风,因此十分重视对孝的倡导。其中,庠、序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孝经》的宣讲,侧重于家族内部的伦理教育。

汉朝建立以后,对私学采取宽容甚至奖励的政策,私学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汉代的私学教育体系主要分为蒙学阶段,学习《孝经》、《论语》阶段和专习经书三个阶段。蒙学就是启蒙教育,教学内容以识字为主,在识字过程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孝”、“敬”等道德教化是主要内容。识字之后便要开始学习《孝经》和《论语》,为学习专经打下基础,是私学教育的必经阶段。专经的学习与官学一样,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私学里的很多著名老师更是以“孝”著称于世,他们从事私学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如东汉著名私学经师孙期,是一位博学之士,性格十分温厚,虽然家境贫寒,但把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乡形成了好学、仁让、至孝的风气。黄巾起义军经过孙期的家乡,相互约定“不准侵扰孙先生宅舍”,孙期被时人称为“孙孝子”。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孝的范围还被扩大到老师。一旦老师遇难,学生都能挺身而出,竭力营救。如,博士范升因罪入狱,他的弟子杨政袒露上身,抱着范升年仅3岁的儿子拦驾喊冤:“范升三次娶妻,只有这一个孩子,今年才3岁,希望皇上可怜可怜这个孤儿吧!”护卫军怕他惊扰圣驾,举弓放箭威胁他离开,但他毫不畏惧,反而更加靠近,护卫军用戟刺在了他的胸部,杨政负伤流血,却还是不退后,汉光武帝被他的孝行所感动,于是下令释放了范升。

汉代的学校教育十分重视作为儒家经典核心的“孝”的教育,无论是在中央官学、地方官学,还是在蒙学、私学中,孝都贯穿其中。之所以连篇累牍地介绍汉代的学校里的孝教育,是因为汉代的学校制度奠定了之后的2000年里中国学校制度的基础。汉代以后,无论是学校的类型——官学和私学之分,还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孝经》、《论语》、五经和其他儒家经典,都变动不大,其中对孝的重视程度只增不减。

隋唐时期代,建立了科举制度,教育与政治更加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唐代是第一个将道德教育制度化的王朝。在唐代的教育制度中,道德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孝经》和《论语》进入了科举制度,成为入仕为官的敲门砖,士人们更是大为追捧,科举制度只是在学校和社会上更加强化了孝的重要作用。

宋、元、明、清的学校教育虽然都有所变化,但基本沿袭唐代,儒家经典仍然是学校的主要课程,并且将学校教育与入仕为官的科举制度紧密结合,以孝为主要伦理道德的孝教育都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注释

[1]《后汉书·朱浮传》注引《汉官仪》。

三、专记孝道的蒙书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蒙养教材的编写,蒙养教材的内容尤其重视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孝德教育是儿童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几乎所有的蒙养教材中,都有对孝道的宣传,甚至还有专门对儿童进行孝教育的蒙养教材。

(一)《二十四孝图》

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24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代故事集。元代人王克孝绘制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清人陈少梅也曾将《二十四孝》绘制成图。《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故事浅显,语言通俗,成为宣传孝道、教育儿童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了《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古代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材的图案。

24个孝子故事时间跨越了从上古到北宋;人物上至古代帝王下到平民百姓;年龄有老年、中年和少年;性别上既有孝子又有孝女。现摘取几个典型故事以供参考。

“孝感动天”讲的是远古帝王虞舜,虽然遭到父亲、继母和弟弟的多次陷害,仍然不计前嫌,恭敬孝顺,最终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帝尧,并将自己的帝位传给了虞舜。

“戏彩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终生孝敬父母,70岁时还扮作小孩,哄父母开心的故事。

“亲尝汤药”讲的是汉文帝刘恒,为母侍疾3年,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服用的汤药,必先自己尝过之后才奉予母亲。

“怀橘遗亲”讲的是三国时期,6岁的陆绩随父亲拜见袁术时,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走告别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问他,陆绩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吃。

“闻雷泣墓”讲的是魏晋人王裒的母亲活着的时候十分害怕打雷的声音,死后,被葬在了山林里。每当下雨打雷天时,王裒便跑到母亲的坟前,跪拜安慰母亲不要害怕。

“恣蚊饱血”讲的是晋朝人吴猛8岁时家境贫困,买不起蚊帐。每到夏夜,吴猛就赤着身子坐在父亲床边,故意让蚊子叮咬,希望这样蚊子就不会叮咬父亲了。

“涤亲溺器”讲的是北宋诗人黄庭坚,虽然官位很高,身份尊贵,但每天傍晚都亲自给母亲刷洗马桶,以尽做儿子的职责。

今天,对于《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历史分析。对于那些发自真心的敬爱和关心父母的行为,要加以继承和弘扬,而对于那些以孝顺父母为理由而残害子女的行为,都应被视为丧失人性和违法的行为,是社会和人类的良知不能容许的,这种糟粕应该被今天这个文明、法制的社会所摒弃。

(二)王中书的《劝孝歌》

王中书,清朝人,生卒年月不详。他写的《劝孝歌》共640个字,规劝子女孝敬父母。歌的开头就写道:“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接着,生动详尽地描述了父母把子女抚养长大成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牺牲: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出生之后的婴儿时期,母亲竭心尽力的照顾,“乳哺经三年,汗血耗干斛”;等到孩子长到十五六岁时,正值青春叛逆期,让父母操碎了心,“性气渐刚强,行止难拘束”;儿子再长大后,还要为儿子张罗娶妻的事,“儿子欲成婚,专访闺中淑”;但是,有的儿子娶了媳妇忘了父母,“母披旧衫裙,妻着新罗縠”;父母去世后还埋怨父母的家产少,“不思创业艰,惟道遗资薄”,真是“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慈鸟尚反哺,羔羊犹跪足。”

作者劝谏子女多读《孝经》,还举古代孝子的例子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王祥卧寒冰,孟宗哭枯竹。蔡顺拾桑椹,贼为奉母粟。杨香拯父危,虎不敢肆毒。伯俞常泣杖,平仲身自鬻。江革甘行佣,丁兰悲刻木。”随后,作者感慨今人不再像古人一样孝顺了,最后还是规劝“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及早悔前非,莫待天诛戮。万善孝为先,信奉添福禄。”

《劝孝歌》以极大的耐心,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教导做儿女的要孝敬父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读了这首《劝孝歌》,如果还不知父母对自己恩情之重,那真的是禽兽不如了。

(三)《劝报亲恩篇》

《劝报亲恩篇》产生于清朝,作者已经无从考证。它上承《劝孝歌》,也是用白话文的形式宣扬孝道,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很大。与《劝孝歌》不同的是,《劝报亲恩篇》中“孝”的含义更为广泛,不仅仅是指对父母的孝敬和关爱。全文共1358个字,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强调“孝”的重要性,并带有因果报应的功利色彩,“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子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儿照样还。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福禄皆因孝字得,天将孝子另眼观。孝子贫穷终能好,不孝虽富难平安。诸事不顺因不孝,回心复孝天理还”;不管男女,都应尽孝,“孝贵心诚无它妙,孝字不分女共男。男儿尽孝须和悦,妇女尽孝多耐烦。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女得淑名先学孝,三从四德孝为先”;不管贫富,都要行孝,“能孝何在贫和富,量力尽心孝不难。富孝鼎烹能致养,贫孝菽水可承欢”;不仅孝敬父母是孝,和睦兄弟、和睦妯娌、孝敬祖先都是孝的表现,“和睦兄弟就为孝,这孝叫做顺气丸。和睦妯娌就是孝,这孝家中大小欢”,“为人能把祖先孝,这孝能使子孙贤。”

第二部分事无巨细地描述了如何行孝。“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侍候莫厌烦”,“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孝子要有自制力,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还要保重身体,以免父母担心,“宝局钱场我休往,花街柳巷莫游玩。保身惜命防灾病,酒色财气不可贪,为非作歹投阴德,惹骂爹娘心怎安?是耕是读是买卖,安分守己就是贤”;父母的身体一定要多加留心,从饮食上保证父母不受委屈,“老人食物宜软烂,冷硬切莫往上端。富家酒肉常不断,贫家量力进肥甘,但愿自己受委屈,莫教爹娘受艰难”;父母有错时,要婉转地指出,“万一爹娘有了过,恐怕别人笑嗤咱。委曲婉转来相劝,比东说西莫直言”;父母生病时,“煎汤熬药须亲手,不可一日离床前。病重神前去祷告,许愿心诚才灵验”;“试看古来行孝者,荣华富贵福绵绵。你看忤逆不孝顺,送到大堂板子扇”。

第三部分详细描述了父母对子女代恩情,从母亲怀孕、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娶妻生子,父母无不担惊受怕、操心劳力。“从来亲恩报当先,说起亲恩大如天”,“没有爹娘生下你,世上怎有你这身?没有爹娘养你大,怎在世间成个人?”所以,对于父母代养育之恩,子女怎么回报也不及万分之一。而且,自己也会有子女,在自己孝行的感染下,自己的子女将来也会这样回报自己。

第四部分强调兄弟和睦,不分嫡庶。并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了兄弟和睦的例子和兄弟不睦的例子,“牛宏待着他弟好,身居相位好威风。彦霄待着他哥好,父子同榜把官封。”“沈仁沈义兄弟俩,二人俱是翰林公。因为家产犯争执,不念兄弟手足情。”最终,在别人的劝和下,“兄弟二人放悲声”,“兄弟回家成义气,后来俱各把官升。”

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回归主题,劝诫做子女的一定不忘父母恩情,知恩图报,“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四)《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

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道教神名。相传姓张,名亚子,东晋蜀地人,为国抗敌时,战死沙场,后人立庙纪念。相传,文昌帝君曾73次化生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鸷,上格苍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管人间功名、禄位事。

除了忠君救主的功绩外,文昌帝君还是个大孝子。20岁的时候,母亲病重,身上生了疽疮,文昌帝君亲自给母亲吮吸疮毒,并且在夜里的时候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母亲吃,母亲的病就痊愈了。因此在后人眼中,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所以,后人托名文昌帝君写了这篇劝孝文。文章第一句写道:“今日是元旦,为人间第一日,吾当说人间第一事。”因此,这篇劝孝文又称《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

《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以神仙的口吻告诫人间众生“孝者百行之原”,孝“是为人间第一事”,“天地是孝德结成,日月是孝光发亮”。人间行孝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事富贵之父母易,事贫贱之父母难;事康健之父母易,是衰老之父母难;事具庆之父母易,事寡独之父母难”,因此,“为人子者,善体其情,能顷刻离左右也乎?”最后,告诫世人“见我此章而不化为孝子顺媳者,与禽兽何异,人人得而诛之者也!”

除了上述几个有代表性的教材外,还有清康熙年间述古老人的《劝孝歌》、明代袁了凡的《劝孝文》、清代的《重编百孝图说》、《八字觉》、《劝家庭行孝文》等劝孝的图画或文字,都是宣扬孝是一切行为的根本、父母生养子女的不易、子女应如何行孝以及历代典型的孝子故事等内容,语言通俗易懂,平仄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儿童学习和记诵,因此历经数朝数代,一直广受欢迎。即使今天看来,这些蒙书仍然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只要稍加改动,剔除其中的糟粕部分,对于今天儿童的孝教育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