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蒙书中的孝道
在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上,蒙养教育一直受到很大的重视,历朝历代都编著了一些蒙养教材。迄今可见最早的蒙养教材是《史籀篇》,据说是周代史官教学童的用书。历代具有代表性的蒙书为:西汉的《急救篇》,梁代的《千字文》,宋代的《百家姓》、《三字经》,清代的《弟子规》,等等。这些蒙书,大都出自大学问家之手,它们集中了历代蒙馆教师的智慧,包含天文、地理、历史、伦理、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既是文化识字课本,更是道德教育课本,旧中国大多数普通百姓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就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这些蒙书。
汉代以后,《孝经》和四书五经一直作为少儿和青年学习的主要教材,向他们灌输儒家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所谓蒙养教材也只是相对于四书五经而言,那些语言浅显、内容简单的书,统称为蒙书。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几乎所有蒙书中,都有对孝道的教育,下面就一些有代表性的蒙书作些简介。
(一)《三字经》教孝
在中国古代蒙书教材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书是俗称“三百千”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三字经》后来居上,是因为它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的双重功能。《三字经》一般认为是由南宋末年著名学者王应麟所撰,也有人认为它出自宋代文人区适子之手,还有人认为它是明朝人黎贞所作。《三字经》文笔流畅,句句成韵,读易上口,诵便入心,语言朴实无华,却又深入浅出,情真意切。历代畅行不衰。其中,有大量关于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论述和事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二)《弟子规》教孝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来源于《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经义。后来,经过清朝儒士贾存仁的修订改编,改名为《弟子规》。此书一经问世,即大受欢迎,流行于乡闾学馆,有些地方官府还将其定为乡学、村学的必用教材。《弟子规》三字为一句,两句为一韵,全文分5个部分,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事情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其中极为重视对孝道的教育。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勿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贵低,低不闻,却非宜。
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三)《幼学琼林》教孝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一般认为,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也有人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在清朝的嘉庆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后来,民国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
《幼学琼林》用骈体文写成,全书使用对偶句,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书的内容博采自然、政治、社会、家庭、立身、处世、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典故,且又对仗工整,十分可观,所以成为最有阅读市场的普及读物之一。摘其有关教孝的内容于下:
何谓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
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
……
父母俱存,谓之椿萱并茂;
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
乔木高而仰,似父之道;
梓木低而俯,如子之卑。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得亲顺亲,方可为人为子。
……
菽水承欢,贫士养亲之乐;
义方是训,父亲教子之严。
……
弑父自立,隋杨广之天性何存;
杀子媚君,齐易牙之人心奚在?
……
和丸教子,仲郢母之贤;
戏彩娱亲,老莱子之孝。
毛义捧檄,为亲之存;
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慈母望子,倚门倚闾;
游子思亲,陟岵陟屺。
……
焚裘伏剑,罗母与陵母俱贤;
跃鲤杀鸡,姜生与茅生并孝。
……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须贻同气之光,毋伤后足之雅。
东征破斧,周公大义灭亲;
遇贼争死,赵孝以身代弟。
……
杀妻求将,吴起何其忍心!
蒸梨出妻,曾子善全孝道。
……
缇萦上书而救父,卢氏冒刃而卫姑,此女之孝者。
(四)《增广贤文》教孝
《增广贤文》简称《增广》,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和民间谚语集。大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后经明末和清朝民间一些学者的不断修订、增补而流行于近现代社会各阶层。该书以儒家道德观念为主,兼有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汇集了为人处世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关于教孝部分有:
孝悌为先务,本立而道生。
孝当竭力,非徒养身。
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
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
爱日以承欢,莫待丁兰刻木祀;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
兄弟相害,不如友生;外御其侮,莫如弟兄。
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当马牛。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五)《老学究语》教孝
《老学究语》的作者是清代重庆人李西沤。体例如同《小儿语》,分为四言、六言、杂言三种,各自为段。内容也类似于上书,虽然语言带有老学究的语气,但不失为善言良语。
家长严正,卑幼恭顺,善气凝薰,元吉大庆。
有儿不教,不如无儿;教不以正,何以教为?
善爱儿者,不偏于爱;偏于爱者,儿受其害。
横天塞地,一个孝字,震古烁今,一件难事。
友以成孝,孝以兼友;薄兄弟者,薄其父母。
孝养父母,有儿教儿;眼前生计,勿荒于嬉。
人生百年,始于龆龀,不培其根,必染邪症。
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世俗不孝者五,先要儿曹知道。
一体分为五指,指头或短或长;长短无非手足,弟兄切莫参商。
寸金寸阴,寸草寸心;世少百年之人,家有白头之亲。
(六)《幼学诗》教孝
《幼学诗》是太平天国颁布的蒙学教材之一。太平天国二年(1852)正式印行,作者不详。《幼学诗》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等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每条四句,全是五言韵语,排列整齐,易于记诵。由于太平天国存续的时间有限,《幼学诗》也传世不广,时间不长。
家道
家庭亲骨肉,欢乐且融融,
和气成一团,祯祥降九重。
父道
栋正下无歪,端严道自裁,
子心休使怨,满室遍和谐。
母道
为母莫心偏,慈和教子贤,
母仪堪媳学,福气达高天。
子道
子道刑于妻,顺亲分本宜,
妇言终莫听,骨肉自无离。
媳道
嫁出为人媳,和柔道自图,
莫同妯娌辈,嘈闹激翁姑。
兄道
为兄教导弟,念切是同胞,
弟有些须错,含容量且饶。
弟道
长幼天排定,从兄道在恭,
弟明天显则,福禄自来崇。
姊道
姊当教弟妹,炼好转天堂,
有故归宁日,团圆嘱短长。
妹道
细妹遵兄姊,和情莫逞高,
小心勤炼正,遵守十天条。
除了上述几本蒙书谈及孝道外,《小学》、《呻吟语》、《四言杂字》、《六字杂言》、《教儿经》、《好人歌》等蒙书也都有教孝的内容。
五、《女孝经》与女子孝教育
孝为百善先,孝不仅是男子首要的伦理义务,也是女子的首要伦理义务。女性一生中,以其人生阶段的不同,分别扮演了女儿、妻子、母亲三种角色,古代女子在未嫁时,在家孝顺父母,既嫁后,孝顺公婆并侍奉丈夫,还要生儿育女、承续香火,教育子女、为人母仪。女性的作用在家庭乃至整个家族中都是举足轻重的,对女性进行教育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性别角色、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和地位的不同,女子的孝教育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中国古代女学教材的内容全部集中于妇德、妇职和闺门礼仪方面,宣扬“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古人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在女学教材中很少出现天文、地理、文化、数算等内容,更多的是女子的品德和孝道的教授。为了对女子教孝,甚至出现了模仿《孝经》的《女孝经》。
(一)《女孝经》教孝
《女孝经》的作者是唐朝散郎侯莫陈邈的妻子郑氏。“侯莫陈”是三字复姓,现在已很少见,此人的名字并未出现于新、旧唐书中。据说,他的侄女嫁给了唐玄宗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妃,作《女孝经》的目的是为了告诫侄女永王妃“为妇之道”。全篇论述女子应遵守的礼教,题材也模仿《孝经》,并以孝为纲要和最高道德准则。虽然说明是为了教导侄女而作,却又将其献于君王,这些应该都是在迎合唐玄宗大力提倡孝道并且亲自注释《孝经》的举措。《女孝经》的内容也模仿《孝经》,分为十八章,现将《女孝经》与《孝经》的各章标题列于下表,其中相同章名用粗体字标出,以便对比。
《女孝经》与《孝经》的各章标题对比表
《女孝经》各章均采用班昭与诸女问答的形式,以孝为纲,阐释妇道。《后妃章》、《夫人章》、《邦君章》、《庶人章》分别讲述自后妃至庶人各种身份的女子之孝。后妃应该关心的是如何为君王进贤言,使君王不贪恋美色而专心朝政;诸侯夫人要正直公正,仪表不失,使家族和睦,永保其宗庙社稷;公侯之妻要遵守礼教,言行要严格遵照规范;庶人之妻在家庭里要先人后己,勤劳节俭,孝敬公婆。
《事舅姑章》讲述女子对公婆应尽的义务。首先要向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敬重和关心。鸡叫第一遍,媳妇就要起床洗漱,穿戴整齐后拜见公婆;冬天要保证公婆屋子温暖,夏天要使公婆居处清凉;晚上要服侍公婆就寝后自己才能歇息,早晨则要前往省视问安。对公婆要绝对顺从。
《三才章》讲述女子如何侍奉丈夫。女子要把自己的丈夫视为天,以仁爱、恭顺之心敬奉丈夫,是天地间历久不变的道理,也是女子必须做到的。女子要给丈夫更多的关爱,女子要率先做到对丈夫尊敬和谦让,女子还要时时劝谏丈夫,避恶从善。
《孝治章》、《贤明章》等其他各章,也都是宣扬女子要品德端正、敬奉公婆、侍奉丈夫、不忌妒、善教子女等女子应有的行为规范,内容多有重复。
女子虽然要顺从丈夫,但并不是一切都听从丈夫的。《谏诤章》里,作者举例子说明女子对丈夫不当行为,应该加以智慧地劝谏。周宣王早上起得很晚,经常错过上早朝,姜后就摘掉首饰,穿上素色衣服,向宣王请罪,宣王从此每天都早起上朝。汉成帝喜欢班婕妤,命班婕妤与自己同乘一辇,班婕妤辞谢说:“我听说三代的贤明君主都让贤臣伴随在身边,但没听说他们和宠爱的姬妾同乘一辇的。”成帝为之动容。楚庄王沉迷于游猎,樊姬苦劝不听,于是,她不再吃野味,楚庄王很是感动,便不再打猎了。作者由此说明,天子有诤臣,即使昏庸无道,也不会失掉天下;诸侯有诤臣,即使昏庸无道,也不至于失掉自己的封地;大夫有诤臣,即使昏庸无道,也不会失去自己的采地食邑;士人有诤友,就不会名声败坏;父亲有诤子,便不会作出不义之事;丈夫有诤妻,就不会走上不合礼法的歧途。所以,如果丈夫所做之事不合道义,就要直言规劝,一味地听从丈夫的命令,怎么能算是贤惠呢?
《女孝经》与《孝经》一样表现出封建礼教的思想,带有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自然要拒绝这些糟粕思想。但体会其写作本意及有关女子美德的提倡,对于今天加强人们道德修养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