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树人:孝与古代教育(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1400000021

第21章 家庭熏陶,育民以孝(2)

在父母做到威严而有慈爱之后,子女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呢?颜之推认为,子女首先要早晚侍奉,为父母“抑骚痒痛,悬衾箧枕”,也就是要为父母做按摩挠痒,整理床铺等日常事务。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恰恰是考核一个人有无孝心的重要标准。除以上物质生活方面的照料外,颜之推还特别强调子女对父母精神方面的奉养。做子女的要做到言辞恭敬,按照父母的心意办事,和颜悦色地与父母交谈,使父母心情舒畅。由此可见,颜之推讲的孝父母是融合了物质层次与精神层次双向指标的,缺一不可。

颜之推在教育子孙要孝敬父母的同时,还教育子孙孝要有度,尤其是父母死后施孝,要适可而止,不要因为为父母守丧而耽误了前程。他对《礼记》中提出的看见与过世父母相似的容貌,听到与过世父母相同的名字,都会心跳不安的做法,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他说:“自己的叔伯兄弟相貌总有酷似父母的,难道能因此一辈子肝肠寸断,不与他们交往吗?”针对江宁的姚子笃因为母亲是被烧死的,就终身不忍心吃烤肉;豫章因父亲是在醉酒后被杀死,就终身不喝酒的做法,颜之推反驳道:“假如父母是因为吃饭噎死了,那子女难道要绝食吗?”梁元帝时江州刺史臧逢世因公文中出现与父亲名字相同的字样便要先痛哭一场而贻误公事的做法,更是被颜之推骂了个狗血喷头。

在教育子孙要孝敬父母的同时,颜之推还特别看重兄弟间的和睦相处(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悌”)。颜之推指出,兄长首先要有兄长的样子,“兄不友则弟不恭”,即兄长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先友爱弟弟,那么也就不会获得弟弟的尊敬。同时,做弟弟的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兄长。“兄友弟恭”是兄弟间和睦相处的首要基础。其次,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做到像身体与影子,音响与回声一样地相互照顾。《兄弟篇》中记载的江陵王玄绍、王孝英、王子敏三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故事,正是为颜氏子孙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典型。此外,颜之推还告诫子孙们,如果兄弟之间出现了嫌隙,要马上弥补,就像一间屋子有一个洞,有一条缝隙就要马上堵上才不会有倒塌的危险一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兄弟间的情谊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子孙要做到“悌”,颜之推还讲述了兄弟反目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童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兄弟不睦的最终结果就是连路人都会欺负到头上。试想听到颜之推这样一番有理有据的论证,有谁还敢不珍惜兄弟情谊呢?

忠君,对于颜之推来说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主张从一而终,对北齐宦官田鹏鸾、吴郡太守张嵊及萧嗣之妻谢夫人等不屈于敌,杀身成仁的壮举歌颂备至,对齐朝士大夫献媚于鲜卑的做法大加鞭笞。他要求子孙要珍惜生命,不能因为贪图肉欲损伤身体,不能因遭受谗言枉送性命,但他更强调不能毫无原则地吝惜生命,如果是为奉行忠孝,履行仁义,为救家救国,那任何的牺牲都是值得的。但另一方面,他又无法解释自己侍奉四朝新主的行为。也许正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与自己心中坚持的那份节操观念产生了太大的反差,所以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后代的身上,希望他们能做到从一而终。此外,颜之推还特别指出,侍奉国君要各司其职,考虑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职务范围。从事谏诤的人要尽到匡正辅佐国君的责任,不容许苟且偷安,装聋作哑。其实这也表现出身处乱世中的颜之推的无奈,一方面他主张要直言不讳,匡正国君的过失,同时自身的经历又使得他不得不谨慎小心,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越权。

除以上几点之外,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早教篇》中还提到,对孩子的孝教育要及早进行,“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仪,导习矣。”“孩提”一般指2~3岁的儿童,可见,颜之推对子孙的孝德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在早教中就重视孩子的孝德方面的教育,颜之推还是目前有据可考的第一人。

颜之推当时写《颜氏家训》的主要目的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简而言之就是治家、教子。但没想到的是《颜氏家训》成书之后,却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被尊奉为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典范,广为流传,成为我国家训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颜之推本人也因《颜氏家训》而一举成名,成为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奠基者。

四、李晟教女孝公婆

婆媳关系的处理是让许多家庭伤脑筋的事情,婆媳矛盾的解决是古今中外一个永恒的难题。日本著名律师丹山雅说:“如果谁能想出一个绝妙的解决婆媳关系的办法,应该授予他诺贝尔奖金。”实际上在讲究宗法和伦理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婆媳关系并不像今天这样突出。所谓的婆媳矛盾,更多的是单方面的婆婆欺负媳妇,而媳妇只能是敢怒不敢言,默默忍受。无论你是贫寒农户的乡下丫头,还是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一旦嫁作人妇,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孝敬公婆,唯公婆之命是从。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就是,做媳妇的不管你是官二代、富二代还是学二代,只有讨得公婆的欢心那才是真本事。由于公婆的至尊地位神圣不可动摇,所以在古代中国只要是有女儿的家庭都会把教育女儿如何孝敬公婆、处理婆家各种关系作为主要的家教内容。尤其是所谓的大户人家,对女子在这方面的教育更是严苛。唐代的李晟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李晟,陇右临洮(今甘肃临洮县)人,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18岁时参军,因善于骑射,又有勇有谋,履历战功,深得皇帝喜爱。一路扶摇直上,官至太尉、中书令,还被受封为西平王。虽然自己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但他却丝毫不敢放松对女儿侍奉公婆方面的教育。

李晟的女儿嫁给了当时的礼部尚书崔枢为妻。每次女儿回娘家,想多住些日子时,都会受到李晟的坚决反对。理由就是,公公婆婆都健在,做媳妇的理应在家孝敬公婆,不能在娘家久住。虽然女儿心里很是委屈,但也不敢违拗父亲的意思,只得乖乖回婆家。每次上车之前,李晟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让女儿好好尽到孝敬公婆的责任。一次,李晟过生日,门生故吏、亲朋好友都齐聚一堂来给李晟祝寿。女儿也一大清早就从婆家赶了过来,并且还精心准备了礼物。人逢喜事精神爽,年过半百的李晟看到这么多人来给自己祝寿,自然是喜不自禁。正当宴会上觥筹交错,大家喝得正起劲儿时,崔家的一个婢女悄悄走到李晟女儿的身边,说了些什么。李晟女儿听完后,眉头微皱,寻思了一会儿,便把婢女打发走了。可时间不长,婢女又回来了,一副慌张的样子,但没说几句话,就又被打发走了。细心的李晟观察到了女儿这边的动静,看到婢女两次前来,他猜想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他将女儿叫到一个僻静的地方,询问出什么事了。女儿起先为了不让父亲扫兴,不肯说。无奈,在父亲的再三逼问下,她才说道:“我的婆婆昨天夜里犯了病,今天有些不舒服。但没有大碍,我已经打发下边的人去服侍了。”女儿说得风轻云淡,这下可是把李晟气得不轻,他厉声呵斥道:“你作为人家的儿媳妇,婆婆闹病,你怎么能不在身边服侍照料,却跑来为我过生日呢?”女儿满腹委屈地辩解道:“父亲过生日,女儿中途离席,岂不是被满朝文武笑话我不懂规矩!”李晟怒吼道:“过生日跟伺候病人孰轻孰重?你因婆母生病不能来给我过生日,别人不但不会笑话,还会夸我李家的女儿有教养呢。”说完,便不由分说地派车把女儿送回了崔家。

送走女儿后,李晟还是深感不安,他认为虽然平时对女儿这方面的管教已经很严格,但出现这样的状况,归根结底还是做父亲的失职,没有将女儿教育好。酒宴刚刚散去,李晟便带着夫人急急忙忙地赶到崔家,一是探望亲家母的病情,更重要的是向亲家请罪,为女儿今天的失礼道歉。李晟的一番诚意,打动了亲家,先前还为此事心存怨气的婆婆,此时早已怒气全消。从此以后,不仅女儿对公婆愈加孝顺,家庭越来越和睦,李晟也因此而受到满朝文武的称赞,成为教女的典范。

相似的情况,在重自由、轻礼法的现代社会,恐怕大多数的家长会采取与李晟截然相反的做法,而李晟女儿的做法也会被视为合情合理的事情。但在礼法至大的封建社会中,这不仅是不合情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法的。

首先,《礼记·内则》中明确规定了媳妇应该为公婆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齐,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哕、噫、喷、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洟。寒不敢袭,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亵衣衾不见里。”在公婆面前,心有愁事也不敢皱眉,有痰不能吐,要咳嗽也得憋着,总要竖直站立,伸伸腰、斜倚一下都不行,甚至身上有痛痒也不能搔。公婆对媳妇享有绝对的权利,不管公婆的做法对错,都不能违抗,即使是“父母不悦而挞之流血”,也要做到“不敢疾怨,起敬起孝”。如果媳妇对公婆有任何不孝不敬的行为,就极有可能被丈夫以不孝的名义休掉。而一旦被夫家休掉,那就不仅是一个人的名誉问题了,更会让娘家人丧尽脸面。更重要的是,《唐律》中明确规定了对于不孝敬公婆的各种行为的罪行等级。这更让许多人望而生畏,不敢以身试法。

李晟赶女儿回家,向亲家请罪,也许更多的是碍于情面、碍于礼法。但对女儿进行孝养公婆的教育,让女儿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无论是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还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都是值得倡导的。

五、岳飞母教子忠国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匹夫”应当是包括了男女老幼在内的所有人。但在古代的父权社会中,治国平天下只是男子的专利。女子不能参军、参政,甚至不能谈论任何政事。虽然有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但前提也是她假扮成了男儿身。但这并不意味着,女子不会在治国平天下中发挥作用,因为她们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母亲。而母亲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相夫教子。古时很多赫赫有名的忠臣名将,就是在母亲的正确教导下,才得以成才的。宋代的岳飞就是其中之一。

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只大鸟在他家的房顶上不停地鸣叫,岳飞父亲认为这是祥瑞之兆,认定此子必成大器,所以为其取名飞。可惜的是,父亲没有等到儿子功成名就之时,就因一场洪水丧失了性命。而伴随祥瑞出生的岳飞,却因与母亲姚氏躲在一口水缸里而逃过一劫。从此,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虽然他们的生活极度贫困,但姚氏却十分重视岳飞的教育问题。读不起私塾,姚氏就自己教岳飞认字;买不起纸笔,岳飞就用树枝在沙子上练字;晚上没有蜡烛,姚氏就把柴火点燃,让岳飞借着火光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岳飞不仅熟读了《左氏春秋》,而且对《孙子兵法》等书也是了如指掌。后来,姚氏又在父亲的帮助下,让岳飞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使岳飞得以文武兼修,这也为岳飞以后征战沙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此时的北宋正值多事之秋,外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内有南方的农民起义。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百姓的流离失所,姚氏虽是一介女流之辈,但也非常忧心。1126年,发生了有名的“靖康之难”。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宫嫔妃、朝中大臣等近3000人被金掳走,北宋真正走到了亡国的境地。而此时的岳飞已经23岁,无论是才学还是武功都是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的,又有着从军作战的经验。姚氏认为,儿子真正为国效力的时刻到了。

一天,姚氏把儿子叫到跟前,问道:“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岳飞深知母亲的心意,他坚定地说道:“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氏听到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这正是这么多年来她对儿子的期望。她告诉儿子让他马上去投军。但此时的岳飞,却有点犹豫了,他担心自己参军了,母亲无人照顾。姚氏在了解到岳飞的担忧后,立即正色道:“娘知道你是个孝子,你是担心你走后无人照顾我,但孝与忠是分不开的。如果人人只知道孝父母,而不知道忠心报国,国亡了哪儿还有家,哪儿还有父母呢?”岳飞听完母亲的教诲,深深体会到了母亲的一番苦心,决心立即投军报国。

为了让儿子牢记自己的教诲,岳母决定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刻在儿子的身上,以便时时鞭策儿子。在岳飞临行的前一天,岳母带岳飞拜祭过祖宗牌位后,取出绣花针,让岳飞背对着自己,用绣花针在岳飞的背上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又在上面涂上墨蜡。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子连心,针针刺在儿身,痛在娘心。作为母亲,她及其珍爱这个儿子,每一针扎下去,她的心都抽搐一次。但她更明白,没有国就没有家。她不得不忍受一个母亲的小痛,将自己的小爱升华为一种大爱。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亲手将自己的儿子送上让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战场,为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