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子问孝——孔子的孝教育思想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产生。《孟子·告子》中曾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到了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尽管这时的“孝”字主要与祭祀有关,还不是指现代意义上“孝道”,但已包含尊祖敬宗之意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孝”字逐渐与表示养老的“畜”、“养”二字结合起来,开始向“善事父母”转变,初步具有了今天“孝道”的含义。在这一转变中,孔子无疑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属山东曲阜市)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自有一份特别的感触,对孝的理解也更加真实与深刻。
孔子一生最为重要的事业是办私学,因此他对孝的理解生动反映在与学生的互动问答中。据《论语》记载,孔子曾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四位弟子所问“何谓孝”有过不同的回答,这就是著名的“四子问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
面对“何谓孝”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在回答孟懿子时,强调孝是“无违”,即在孝养父母时不能违反了礼制;回答孟武伯时则强调,儿子如果能体谅父母所担心的事,也就是尽了孝心的;给子游的解释是,孝并不是简单地给父母以食物,要待之以诚敬之心;回答子夏的“色难”,是要求和颜悦色、诚实地侍奉父母,仅仅给父母亲酒食是不够的。对四位弟子的不同回答,不仅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体现了他丰富的孝教育思想。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可看作孔子教学的实录集。据统计,“孝”字在《论语》中用了19次,论孝的篇幅有16章,远远多于其他内容的论述。从这些论述中,可以大略看出孔子的孝教育思想。
首先,孔子认为孝教育是一切教化的起点和基础。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青年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谨慎诚实,对大众要有仁爱之心,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的知识。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美德之后,才可以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可见孔子要求弟子孝顺父母远远严格于其他的学习内容。
其次,孝是由血缘而来,因此孝教育就要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老母啮指儿心痛,母子血肉相连情相通,这确实是血缘亲情之孝的最直接表现。既然孝的产生是人的自然情感的流露,那么孝的现实运作也就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孔子把它归结为“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禽兽尚有对父母的感恩恭敬之举,人若只把供给父母衣食作为孝,这与犬马的“养父母”就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了。只有在赡养父母的时候,对父母流露出恭敬、爱戴之情,这才是人间的孝道。
第三,孝教育的具体内容。对于什么是孝,孔子表述得并不十分有条理,但通过他的片言只语,仍能大略看出其孝道思想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孝养。即从物质层面上赡养父母、照料双亲,这是孔子孝教育的最低层次要求。父母抚养子女长大,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待父母年迈,失去经济来源,不能照顾自己时,子女应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孝养父母的责任,给父母提供衣食住行。当然,并不是只有富人才有资格孝养父母,贫苦和艰辛并不妨碍孝道的实行。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对孔子说:“我太伤心了!因为我家里贫穷,父母活着的时候,我没有钱好好地供养他们,父母死后我也没钱厚葬他们。”孔子听到后说:“就算每天粗茶淡饭,你只要尽你所能的让父母开心了,这就做到孝了。”
②孝敬。孝不仅表现为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在子游问孝中,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人的孝,只是能养父母。但人们也养犬马,如果对父母只养而不敬,则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不同呢?单纯地物质供养父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诚心实意的爱父母,尊敬父母。而子夏问孝时,孔子的回答是“色难”,指的是孝养父母最难做到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对父母的尊敬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诚意,这是子女的义务,但又不仅仅是一种义务。因为为尽义务而去尽义务,必然不是出自真心的自然之情。
③孝谏。世人总有犯错的时候,父母也不例外。那么,当父母做错事情的时候,子女该怎么办呢?孔子这样解释:“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是说:子女侍奉父母,父母如果有什么做错的地方,除了不能采取默许的态度外,还要婉约和气地劝告。如不听从,也不要触犯他们,可以为他们忧虑,但不能怨恨他们。
④孝丧、孝祭。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要孝敬父母。父母去世后,子女也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弟子宰我曾问孔子:“三年之丧,似乎期限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将从此而坏。三年不弹奏音乐,乐将从此而失。而且旧谷吃尽,新谷已收,钻燧接火之木也都改了。似乎一年之期也就够了。”孔子说:“你服丧一年后就吃稻米,穿锦衣,安不安心呢?”宰我说:“安心呀!”孔子生气地说:“你既然觉得心安,那就这样做吧!君子服丧期间,就算吃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蜡,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觉得快乐,在日常宫室中起居,总觉得不安心,所以才不这样做的。你既然可以安心,那你就这样做吧!”等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真是不孝啊!”孔子认为,父母辛辛苦苦养育子女长大,父母死后,子女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食无味,寝不安,是人之常情,并没有什么困难的。
⑤孝悌、孝忠。这是孔子孝思想在家庭、社会层面的延伸,反映的是推己及人的等差之爱。悌,指敬爱、顺从兄长。如果说孝讲的是亲子之爱,反映纵的血缘之爱,那么悌讲的是兄弟之爱,反映横的血缘之爱。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们:“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就是说,在家就要孝顺父母长辈,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言行要谨慎,要讲信用,广泛地友爱众人。将反映血缘之爱的孝推到社会、国家,就变成了忠,它讲求的是臣子对君主的爱,反映的是宗法之爱。《论语·八佾》中有孔子与鲁定公的一段对话,鲁定公问:“国君使唤臣子,臣子侍奉国君,应该怎样做呢?”孔子答道:“国君应该依照周礼的准则来使唤臣子,臣子应该尽心竭忠地侍奉国君。”这样,孝就摆脱了单纯家庭层面,有了国家层面的政治伦理意义了。
第四,孝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仁”。“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仁”就是“仁者爱人”,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即对上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对下要求平民百姓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符合“礼”的要求。孔子竭其一生地办学、教人,为的就是能够培养具有“仁”的品格的贤士。显然,其孝教育也离不开这一目标。《论语》中并没有孔子直接论述孝与仁关系的言论,但通过其弟子的言语,仍能感受到孔子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论语·学而》中记载,有子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一句道破了孝、仁之间的本质联系,即孝悌是仁爱之本。既然这样,人只有首先进行孝的教育,才可能为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做好铺垫。自然,孝教育的最高指归就是“仁”了。
孔子孝教育思想虽然比较简略、零散,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但它在教育实践上还是硕果颇丰的。他不仅为中国传统孝观念奠定了基本框架,还培养了不少以孝闻名的学生。闵子骞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主要以孝闻名,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并以“芦衣顺母”的孝故事为后人称道。孔子的另外一个弟子曾参不仅以孝闻名,还继承了孔子的孝思想,主持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孝经》,将孔子的孝思想系统化、完善化。另外,十分孝顺的子路也为后人留下了“为亲负米”的美好故事。
注释
[1]《论语·为政》。
二、啮指痛心——曾子的孝教育思想
曾子(前505~前436),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著称于世。曾子少年时家里贫穷,经常入山打柴。一天,曾子进山打柴不在家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齿咬自己的手指。山中的曾子忽然觉得心口痛,知道是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赶回家中,跪在母亲脚下询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来家里拜访,我咬手指,盼你赶快回来。”曾子于是接见客人,并以礼相待。曾子的这一孝行被以“啮指痛心”的故事名写进了《二十四孝》,曾子也成为影响后世的孝子楷模。
曾子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孝行,还因为他有一套关于孝的教育思想。曾子重视仁德,提倡孝道,将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发挥和提高,将孝抽象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至高准则。可以说,曾子是早期儒家孝观念的理论集大成者。
在孔子的教诲之下,曾子对孝有特别的理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的“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就是明证。曾子曾明确阐明孝道的重要性:“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行为可见,所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说则附。”[1]这里曾子意思是,发扬孝道就能使近者更亲善,远者来依附,进而使社会更加协调、和睦。因此在《孝经》一开始,曾子就开宗明义,直接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在孝教育上,曾子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中记载了曾子有关教育的主张:“君子之于子也,爱而勿面也,使而无貌也,导之以道而勿强也。”意思是: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因此曾子在孝教育时,特别重视身体力行,他经常以自己的孝亲实践来教育弟子们孝的道理。
对父母的饮食起居,曾子照顾得非常周到细心。《新语·慎微》上记载,曾子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向父母请安问好,嘘寒问暖。奉养父亲,每餐必有酒肉。曾子认为,安身处世应以奉养好双亲为人生价值的目标,基于此,曾子提出了“不择官而仕”的入仕原则,反对只顾及自己理想的实现而不顾对父母的照顾。曾子自己曾经在莒国担任过低级官吏,俸禄虽然少,但曾子却“欣欣而喜”,因为足够可以奉养双亲。父母去世后,齐国、楚国、晋国都竞相聘他为官,俸禄优厚,曾子却“北向而泣涕”,因为父母已经辞世。
曾子把孝分为三个层次: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从物质上奉养双亲,仅仅是孝的最低要求,不使父母因为自己而受辱,是第二个层次的孝,而最高层次的孝则是尊敬父母。曾子的学生单居离问曾子:“服侍父母有什么方法吗?”曾子回答道:“有,对父母又爱又敬。”《孟子·尽心》上记载了曾子“不食羊枣”的故事。曾子的父亲非常喜欢吃羊枣,父亲去世后,曾子睹物思人,伤心不已,于是决定再也不吃羊枣了。这种做法虽然极端,但是恰恰说明了曾子对父母的孝不仅只是“口体”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敬爱,而且几十年如一日。
曾子对父母的孝除了养亲、敬亲外,还有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即如果父母不对或有过错,子女该如何处置?曾子是这样回答的:“对于父母,又爱又敬,父母的行为如果是正确的,子女就要服从,如果是不正确的,子女就应对父母进行劝谏。如果父母固执己见,孝子应不厌其烦,用自己的孝行感化父母。如果父母仍旧刚愎自用,子女不能心生怨恨,还像以前一样孝敬双亲。”曾子的谏亲思想与孔子的谏亲思想如出一辙。曾子还将谏亲思想从情感上加以升华,上升成为“君子三乐”之一:“君子有三乐,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遣,此一乐也;有亲可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劝,此三乐也。”
曾子认为,孝子对父母不仅生前敬养,死后还要以礼送葬,以礼祭祀,并且常常缅怀、思念,这就是曾子所说的“慎终追远”。曾子非常重视“礼”,认为子女的做法符合“礼”才算是孝。曾子临死之前给儿子和弟子们的最后一堂课就是关于孝和礼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