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树人:孝与古代教育(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1400000008

第8章 孝教育思想的萌动(6)

无私、宽容、豁达是道家对待生命的态度,也是他们对待孝道的态度。保存纯真的情感,卸下虚伪的装饰,真诚地对待父母,宽容地对待子女,就是道家所认为的最好的孝行和孝教育。

八、超度重于供养——佛教的孝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都认为出家不孝。因为出家人剃发、染衣,自然不能于现世侍奉父母,承欢膝下,父母不仅在物质上得不到出家子女的供养,同时还要饱受思念子女之苦,此为不孝之一;其次,出家之人,修清净之行,远离淫欲,而断欲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无后”,儒家历来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举不能为家庭延续香火,断绝了父母的血脉,致使祖宗无人祭祀,乃不孝之最。

事实上,这是一种极为片面的理解,佛教也注重孝德教育,也提倡孝敬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佛教认为,父母之恩昊天罔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中对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作了非常精彩的叙述:

世间悲母孕其子,十月怀胎长受苦,于五欲乐清不着,随时饮食亦同然。昼夜常怀悲悯心,行住坐卧受诸苦,若正诞其胎藏子,如攒锋刃解肢节。迷惑东西不能辨,遍身疼痛无所堪,或因此难而命终,六亲眷属咸悲恼。

在古代医学本并不发达的情况下,生与死往往只是一线之隔,母亲在生产之时,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因此,子女的诞生是母亲与死神的一次抗争。孩子生下来之后,养育的过程中,父母所付出的心血更甚于生时。《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

咽苦吐甘,抱持养育。洗濯不净,不惮劬劳,忍寒忍热,不辞辛苦。干处儿卧,湿处母眠,三年之中,饮母白血。男女有病,父母惊忧。忧极生病,视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如斯养育,愿早成人。

经文细腻地描写了父母对子女一味不求回报的付出,尤其在子女生病时,父母恨不得以身代之,特别是“三年之中,饮母白血”,相信任何一个人读来都会动容。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恩情,即使子女穷尽一生也难以报答。

同时,佛教强调,不孝父母是地狱之因,孝顺父母则是成佛之因,所谓“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孝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也是成佛的基础。民间一直流传了妙善救父成佛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小国家,国王妙庄王有三个女儿:妙因、妙缘、妙善。妙庄王为她们选择夫婿,大女儿、二女儿都顺从了,只有三女儿拒不服从,并执意出家为尼。妙庄王一怒之下,将妙善赶出了宫。数年过去了,国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遍访全国名医,竟无人能够医治。一个云游四方的仙人路过听说此事后,对国王说,只要将至亲骨肉的手和眼入药,便能治好此病。妙庄王知道后,马上叫来自己的大女儿,要她献出自己的手和眼,结果遭到了拒绝。妙庄王又叫来自己的二女儿,二女儿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自己的父亲。且说妙善出家之后,皈依佛门,日日焚香礼佛,潜心悟道,却听说父亲重病的消息,心急如焚,很快便想出了一个救父亲的办法。

正当妙庄王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一个老和尚出现了,他对国王说,香山仙人神通广大,一定会治好国王的病。国王听说后,立即派人前往祈求仙人,没想到仙人竟将自己的手和眼砍挖下来,献给了国王的使者。国王服过药后,病果然痊愈了。妙庄王十分感念香山仙人救命之恩,亲自来香山拜谢仙人。国王这才知道,这个没手没眼的仙人就是被自己赶出宫的三女儿。霎时惭愧不已,老泪纵横,只一心想着能皈依佛门,祈求佛祖赐给女儿“全手全眼”。于是,他大兴佛事,弘扬佛法,早晚诵经礼佛。佛祖把妙善救父的事早就看在了眼里,说:“像妙善这样大慈大悲的人,我要赐她千手千眼,让她明察世事,法力无边,普度众生。”于是妙善终于修成正果,成了智慧无穷、法力无边的千手千眼观音。

可见,佛教也是提倡孝顺父母的,但是佛教在进行孝德教育时所提倡的行孝方式与儒家是不同的。

世人认为,出家人放弃父母,决然出家,使得父母老来失去依靠,大不孝也。这是因为不了解佛教戒律才有此说。戒律规定,凡是弟子出家必须得到父母的同意,如果父母不允许子女出家,那么子女不得违背父母意愿而强行出家,纵然勉强出家,也不得受戒,必须待父母许可,方得受戒。而不是世俗所想象的那种撒手不管,隐入山林,逃避责任。对于出家人来说,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用食物奉养双亲。如律藏中记载,如果父母的确无人奉养,虽出家子女,也可将所乞食物品分一半与父母。

佛教事亲,虽也表现于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但更看重劝父母去恶行善,摆脱生死轮回。轮回思想是佛教思想的特点,佛教认为,生命没有一个最初的开始,在没有解脱前,人的生命犹如一个圆圈,一直在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这六道中不停地旋转。当一种形式的生命结束之后,由生前所做的善恶之事来决定下辈子投胎成为哪一种生命。

所以佛教认为,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不是在于对父母现世的供养,而是对父母的超度,是父母脱离六道轮回,入西方极乐世界,永得安宁。著名的佛教变文“目连救母”,讲述了目连超度饿鬼母亲的故事。

目连是古印度人,皈依释迦牟尼后,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他神通广大,稍微施展法力就能飞遍十方,故称“神通第一”。

他的父亲是一位乐善好施之人,但他的母亲却不信佛教,不但饮酒吃荤,还打骂僧人,甚至焚毁佛经。目连皈依佛门获得神通之后,想要超度父母,以报答哺育之恩。于是他用法力看向世间,只找到了父亲,后来,他遍寻地狱,终于看见了死后变成饿鬼、瘦骨嶙峋的母亲。目连非常难过,就盛了满满一大碗饭送到地狱给母亲吃,母亲左手托碗,右手抓饭,不料,刚要入口,一碗饭就化成了炭火,母亲惊惧,弃碗而逃。目连见到这种情形,悲痛至极,因此来到佛前,求佛救度。

佛告诉目连说,他的母亲之所以堕落入饿鬼道,是因为生前辱骂前来乞食的僧人,不相信因果正法,贪嗔邪恶,愚弄众生。目连母亲所犯的是重罪,仅仅依靠目连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救度的,只有依靠十方僧众的力量,才能使他的母亲脱离苦海。

佛让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备下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通过供养僧众的功德,就可以使目连的母亲得到解脱。佛还说,世上其他的孝子使用这个方法,也可以使在世父母增福延寿,一生无病无恼。目连遵从佛的教诲,在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会,布施佛和僧众,最终救母亲出地狱,再出饿鬼道,又出畜生道,并解脱了一切饿鬼。

莲池大师把世俗孝道概括为三个层次:“一者承欢侍彩而甘味以养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谓成圣贤以显其亲。”最低层次的孝是菽水承欢、彩衣娱亲,让父母衣食住行不缺、生老病死有所依靠,这是物质上的孝;第二个层次是登科入仕,让父母尽享荣华富贵,这是较低的精神层次的孝敬;第三个层次是建功立业,成圣成贤,光宗耀祖,显扬宗族,这是世俗孝道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但是,在佛教看来,这些孝行,只是一些琐碎的、微不足道的行为,都只是些“小孝”,要想成为“大孝”,只有出家修行,修德成佛,才能救济今世的父母,也能救济六世父母,普度有情众生,了却一切生死烦恼,这才称得上是“至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