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力二世征服波斯的计划是由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完成的。腓力和亚历山大父子两人都把打败和征服波斯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亚历山大的东征只是完成父亲的遗志,完成父亲的未竟之业。有人说,在这出戏中,腓力是导演,而亚历山大只是在台上表演的演员。由于演员的表演太精彩了,以致完全掩盖了导演的光芒。
一、真正的王者:一代天骄初长成
1.神的儿子:奇幻的出世传说
亚历山大(Alexander 公元前356~前323年)这位被历史学家称为大帝的人物,这位被拿破仑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亚历山大帝国的创立者,是腓力二世的长子,他的出生,和许多伟大人物一样,充满神秘色彩。
据说,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娅斯在和腓力结婚前,梦见一个雷霆落到她身上,燃起一股火焰,很久才熄灭。这预示她和腓力结合后所生的儿子不是凡胎,而是宙斯的儿子,因为宙斯正是雷神。中国的汉武帝也有类似的传说,汉武帝的母亲怀他时也梦见太阳投怀。奥林匹娅斯怀孕后,有一晚,腓力做了一个梦,梦中看见了他好长时间没同房共寝过的奥林匹娅斯的美妙胴体,看见了她子宫里的一团包裹严密的封蜡,封蜡上有一头狮子的图形。梦醒后,腓力立即把大占卜师阿底曼图斯叫来解梦。阿底曼图斯听了腓力的叙述后,神色庄严地宣称:“鉴于封蜡只能放在实处,加之王后已身怀六甲,故若生子,其禀性必猛若雄狮。”
关于亚历山大的出生还有这样一种传说:亚历山大出世的那天夜里,小亚细亚吕底亚王国的工商业中心以弗所城的阿耳忒弥斯神庙,突然被一场大火焚毁。阿耳忒弥斯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神祇之一,是阿波罗的孪生姐姐,也是丰产女神、分娩女神。以弗所人被大火吓坏了,四散奔逃,全城一片混乱,好像世界末日降临了。这时,有一位到以弗所游历的希腊历史学家不急于救火,也不急于逃命,他不慌不忙地发表了一通议论,他说,神灵不再庇护以弗所了,整个世界也将受到威胁,因为,此时此刻,在马其顿王国的首都,女神正忙着让亚历山大降临人世,无暇顾及她的庙宇了,所有的神灵都将庇护马其顿了。以弗所城的巴比伦祭司们(祆教僧人),也把神庙毁于天火这件事看成是大难临头的先兆。他们四处奔跑,一边打自己的耳光一边高喊,亚细亚的大难临头了。
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降生之日,正是腓力远离故土、攻陷希腊城市安菲波利斯之时,他在接到儿子降生的喜讯的同时,还收到另外两个喜讯。一是他的老将帕米尼欧率领骑兵大队在同伊利里亚人的交战中,首战告捷;二是他的骑士在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竞技会上,一举夺魁,赢得了大会的最高荣誉之一。腓力的占卜师们说,亚历山大降世和马其顿人取得的三项胜利同时,说明他日后必将战无不胜。腓力听后非常高兴,他相信占卜师的解释,他的儿子与众不同,各种征兆都显示,他可能真的就是神灵的化身,他有这样一位接班人,马其顿的未来一定光辉灿烂,他统一希腊、征服波斯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2.童年生活:良好的启蒙教育
腓力知道,要使亚历山大真的成为自己的合格接班人和好帮手,就必须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腓力在儿子的教育安排上,显示出他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创造力。他在希腊卡尔息狄斯半岛的战场上,为儿子的教育发出了第一道命令,由安提柯公布于全国:所有与亚历山大同日出生的男孩,必须送到王宫,由国家负责培养教育,他们的父母家人的生活也将由国家安置。这是非常高明和富有创造性的一招,使亚历山大可以和一群同龄的小伙伴生活在一起,同时接受教育,既可互相交流、彼此竞争、取长补短,又可享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同时,这样做也可避免养成王家子弟所固有的孤僻性格,而有利于形成团结和领导群众的领袖品质。
腓力从卡尔息狄斯返回培拉后,见到了儿子,高兴中又为儿子的教育作了一个安排。腓力决定让亚历山大离开他母亲奥林匹娅斯,交给奶妈南尼丝抚养。腓力这样做可能有他和妻子之间有了隔阂、不愿孩子和她太亲近的原因,不过,最重要的原因是腓力害怕妻子泼辣任性、浮躁嫉妒的性格会给儿子带来不良的影响。腓力的决定是对的,后来人们都认为,亚历山大性格上的不良因素可能都源自他母亲。奥林匹娅斯已尝够了生养孩子的苦头,也同意了腓力的安排。亚历山大离开母亲并没感到不快,他在乳母南尼丝的抚养下,并不缺少母爱,亚历山大懂事后,把南尼丝当作自己的第二个母亲。
腓力给亚历山大找的第一个教师,是自己的情人——品学超群的底比斯才女杜波菲娅。杜波菲娅不仅有很高的希腊文化修养,而且性格恬静温柔,是位很好的启蒙教师。她不负腓力的重托,尽心尽力地教育亚历山大,使他从小就受到希腊文化的良好熏陶,养成健康的心智和追求知识的兴趣。
亚历山大的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充满乐趣的,不足的是父亲长年征战在外,不能经常在一起,母亲和父亲不和,两人在一起时常常吵架,这可能给幼年亚历山大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在亚历山大成长过程中,他的父母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他既继承了他们的优点,也继承了他们的一些缺点。他的母亲奥林匹娅斯性如烈火、耽于幻想,亚历山大从母亲身上继承了丰富的想象力、神秘色彩和坏脾气。他的父亲腓力既是个天才的军事统帅,又是个有雄才大略的、治国有方的君主。亚历山大从他父亲身上继承了军事才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奥林匹娅斯对宗教神秘有着一种狂热,她一定也把这种狂热向她儿子表述,给他讲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故事,告诉他出生的“秘密”,暗示他是神的儿子,要无愧于自己的本原。亚历山大不一定相信自己真的是神的儿子,不过却养成了狂妄自大和唯我独尊的禀性。他崇拜他母亲的祖先阿基里斯,阿基里斯是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是海中女神的儿子。但是,亚历山大心中最崇拜的英雄是父亲的祖先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传说中最伟大的英雄,是宙斯和底比斯国王安菲特律翁之妻阿尔克墨涅所生,从小就无所畏惧力大无穷,天后赫拉出于嫉妒,曾在他刚出生时就派两条大蛇来杀害他,结果大蛇反被他杀死了,长大后一生为人民造福,完成了12件大功绩,后被人当神崇拜。亚历山大显然以有这样的祖先而自豪。这样的祖先既使亚历山大从小就有与众不同的优越感,也给他一种激励,促使他立志去像祖先那样完成丰功伟业。
亚历山大就这样一天一天长大了,从孩提时代起他就野心勃勃,甚至目空一切。因为他长得身材适中,相貌英俊,有着竞技者的体型,而且腿脚敏捷,善于奔跑,有人问他是否打算在奥林匹克竞技场上与人较量一番。他回答说:“是的,假如我的对手都是国王的话。”他这时还不是国王,只是一个年幼的王子,却认为只有国王才有资格和他同场竞技,不可一世的傲气显露无遗。不知他和他的那些小伙伴是如何相处的。他的一些小伙伴后来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从这一点推测,他对待他们应当还是友好的和较为平等的。
少年亚历山大也常显示他勇敢的一面。公元前345年,有一天,有人给腓力送来了一匹叫布斯法鲁斯的骏马,索价13塔伦特(马其顿货币,约2.3万美元)。腓力带上家眷、大臣和卫队到郊外去试马。这匹叫布斯法鲁斯的马很烈、很野,很难驾驭,卫队长尼阿丘斯和卫士们一个接一个地被掀下马背,年仅12岁的亚历山大要求父王让他试试,腓力觉得他儿子是在逞能,年少不知深浅,没有理睬他,命人将马牵走。亚历山大大喊起来:“多好的一匹马!得不到它是因为没有人有本事驾驭它。”腓力问儿子是否比大人更有能耐,亚历山大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是的!”他甚至表示愿意以马价一赌输赢。腓力无奈,只好让他去试试。
亚历山大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没有丝毫胆怯地奔向布斯法鲁斯,把它的头扭向太阳,因为他已注意到这匹马非常害怕自己的影子。当马安静下来的一刹那,他迅速跃上马背,身体紧贴马身,双手紧握缰绳,任由狂怒的烈马飞奔而去。
一开始,腓力、奥林匹娅斯和随从们都吓得张口结舌、不知所措,但当他们看见烈马完全被驯服,亚历山大姿势优雅地在平川上驰骋,继而兴高采烈地驰到众人面前时,大家齐声喝起彩来,腓力高兴得流下了眼泪,他亲吻着儿子说:“我的孩子,去寻找一个配得上你的王国吧,马其顿这个小池盛不下你啊!”腓力这时已看出亚历山大将来一定会超过自己。为了培养儿子的实际能力,他开始让儿子参与处理政务、接待外宾等工作,当然,这时还只是让他学习学习,并没有让他独立去承担什么任务。腓力希望亚历山大在参与国事活动中,逐渐学会操持国事。
3.名师高徒:大贤哲的亲传亲授
亚历山大13岁时,他所崇拜和热爱的启蒙老师杜波菲娅却向腓力提出,她已为教导亚历山大王子尽了全力,她已不能教王子更多的知识了,为了王子的未来,她建议腓力给王子请一个更高明的、学问更渊博的老师。腓力对杜波菲娅的意见十分赞赏,决定给儿子请一个新老师。
腓力对儿子的教育是深谋远虑的,杜波菲娅作为启蒙老师是称职的,她不仅给了孩提时期的亚历山大良好的文化教育,在品德上也给他以良好的熏陶。亚历山大酷爱希腊文化,喜爱《荷马史诗》,不能说和杜波菲娅的教育无关。现在要给亚历山大找个新老师,这个新老师当然不应该是个一般的学者,腓力认为只有希腊知识最渊博的人,才配给亚历山大当老师。他选中了希腊最负盛名的学者、最博学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前322年)。
亚里士多德的家族和腓力家族有很深远的关系。他生于卡尔息狄斯半岛上的希腊城市斯塔吉罗斯,父亲尼科马霍斯是腓力的父亲阿明塔斯二世的侍医。他比腓力年长两岁,两人幼年就在阿明塔斯的王宫中相识。亚里士多德幼年丧父,17岁时,到雅典,就读于柏拉图开办的学园,刻苦钻研各科知识达20年之久,成为侪辈中之出类拔萃者,柏拉图称赞他是“学园的精英”。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到小亚的阿索斯城,在城主赫尔麦伊阿斯宫廷作客。赫尔麦伊阿斯爱好哲学,政治上也较开明,他为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活动提供了很多方便。他和马其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希望借助马其顿的力量摆脱波斯的控制,实行独立。亚里士多德在阿索斯住了3年,后因赫尔麦伊阿斯被波斯国王杀害,移居列斯博斯岛的米提列涅城。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应腓力二世之聘,来到马其顿王国的首都培拉,担任时年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来马其顿,一是他考虑到自己父亲曾是马其顿宫廷的御医,与马其顿的先王有很深的情谊;二是考虑到腓力答应为他提供进行学术研究工作所需的一切条件。他信任腓力,就像雅典的伊索克拉底一样,把腓力看成是唯一可依赖的人。他的这一决定不仅是对的,而且是意义重大的。这不仅因为一位古希腊最伟大的学者成了一位最伟大的军事天才的老师,而且因为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学术研究工作都是在亚历山大和他父亲的帮助关怀下完成的。
对于腓力来说,请来亚里士多德做儿子的老师,也是意义重大的。腓力喜爱并尊重希腊文化,而希腊人却一直把马其顿看成是文化落后的蛮夷之邦,现在马其顿在国力上,特别是在军事力量上已超过希腊各邦,但在文化上仍无法和希腊相比。腓力请来亚里士多德,不只是要使自己的儿子成为有很高文化修养的人,他还希望,亚里士多德的到来,会吸引更多的学者到培拉来,使培拉成为一个文化中心。
当然,受益最大的是年幼的亚历山大。亚里士多德这时正当壮年,精力充沛,他不仅学识渊博,是当时最有学问的人,而且富有教学经验,是当时最好的教师。他不但继承和发扬了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的学术研究传统,也继承了他们卓有成效的教人、育人的传统。事实上,当时的学者也都是教师。他们都把教育人作为他们学术研究的重要目的,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目的主要是教导人认识自己和追求真理,教导人们过道德的生活。他认为人的知识主要是道德方面的知识,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苏格拉底是通过问答的形式来教导人们接受他的观点、传授知识的。
柏拉图接受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并把它与对人生、人类的认识联系起来,建立一个以“善”为最高理想的模式。在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里,公民应有四种德性(品质),即智慧、勇武、节制和正义。有三部分人:一是护国者,有智慧之德,担当统治者;二是卫国者,有勇武之德,负责保卫;三是供养者,有节制之德,从事生产。这三种人各安其位,各从其事,就达到了正义。柏拉图开办学校,他一边教学,一边著作,终其一生都是名教师,他是按他的政治哲学来培养各方面的从政人士的,所以有人说柏拉图的学园好像是一所“政治训练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