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一看波鲁斯中计,马上采取行动。他已经选择好了渡河点。在距他营地18英里的上游有一个树木丛生的河岬,河道在这里绕了一个大弯,河岬对面还有一个小岛,岛上也是树木茂盛,罕有人迹。岬角和小岛繁密的树木足以隐蔽他的渡河活动。为了分散波鲁斯的注意力,亚历山大命令克拉特拉斯率领步兵8000人、骑兵3000人,包括印度兵5000人,留驻原地,大张旗鼓地作强攻姿态,掩护亚历山大渡河。如果波鲁斯把大部队和象队调去阻击亚历山大时,克拉特拉斯就可真的率领部队大规模地渡河。在那个河岬和营地之间,亚历山大还布置了一支部队,命令他们在看到印度部队卷入战斗不得脱身时,立即分批渡河。亚历山大的布置机动灵活,让敌人虚实难测。亚历山大本人亲自率领一支挑选出来的包括1万名步兵、5000名骑兵的精锐部队,迂回到选定的那个河岬处,准备渡河。
当晚暴雨倾盆,雨声、风声和隆隆的雷声正好掩盖了马其顿人准备渡河的喧嚷声,马其顿人就在这黑夜的大雨中,把渡河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船只运到并安装好,皮筏装上了谷壳,仔细地缝好了。马其顿人的活动,敌人毫无发觉。破晓时风雨停了,亚历山大开始渡河,骑兵登上了皮筏,步兵上了船,亚历山大自己和他的一些亲密将领也登上了一艘三十桨的大船,其中有托勒密、坡狄卡斯、莱西马卡斯和塞琉古。当他们绕过小岛接近对岸时,岸上的敌哨才发现了,立即飞马向波鲁斯报告。亚历山大第一个下船登岸,随后部队也都陆续登岸,但这时,亚历山大犯了一个错误,由于地形不熟,他们登上的其实不是对岸,而是河中的另一个岛,这个岛很大,以致亚历山大误以为是对岸了。幸好岛和对岸之间的水道不宽,平时本可涉水而过,但由于一夜大雨,河水上涨了,给涉水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最后找到一个可以渡过的地方,亚历山大带头抢渡,河水深及人肩,马只能露出头,但还是成功地渡了过去。
过河后,亚历山大立即率领5000名骑兵全速前进,而让步兵以行军队形在后跟进。这时,波鲁斯派来阻击的、由他儿子率领的2000名印度骑兵和120辆战车赶到了,但在亚历山大骑兵的冲击下,很快就溃退了,400名骑兵阵亡,波鲁斯的儿子也被打死。由于道路泥泞,战车难以运转,在战斗中毫无用处。
波鲁斯听到逃回的骑兵报告说,亚历山大已率领全军过河,他的儿子已阵亡,便决定率领全部兵力去和亚历山大决一死战。他留下几头大象和少数兵力驻守营地,对付对岸的克拉特拉斯,他自己率领4000名骑兵、300辆战车、200头大象和步兵3万人来迎击亚历山大。当来到一块无泥泞的平坦而坚硬的沙地时,他让部队停了下来,因为这里便于骑兵的调动和冲锋。他决定就在这里和亚历山大决战。波鲁斯把他的200头战象放在第一线,一字排开,每隔100米摆上一头,想用这些大象来威慑亚历山大的骑兵,大象之间、大象后面和大象两翼部署了步兵。步兵和大象构成了波鲁斯的中军,步兵的左右两翼各有2000名骑兵,在左右两翼阵前各有150辆装有大弯刀的战车。波鲁斯的步兵在数量上要大大多于亚历山大的步兵,而骑兵则少于亚历山大的骑兵。
此图描绘了马其顿士兵将战败的波鲁斯押到亚历山大面前的情景。
亚历山大率领骑兵到达这里时,看到波鲁斯已摆好阵势,立即令部队停止前进,等待后面的步兵跟上来。当步兵很快赶到与骑兵会合后,亚历山大并没有立即率领部队进攻,而是让他们就地休息。他自己则对波鲁斯所摆的阵势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没有大象,他的马匹可能也害怕大象,因此他决定避开敌人的大象,不从中央突破敌阵。他的优势在于骑兵,他亲自率领大部分骑兵去攻击敌人的左翼,令科拉斯率领另一部分骑兵到敌人右翼,在敌人右翼骑兵调往左翼攻击亚历山大时,他要率领他所部骑兵紧随其后,从背后攻击;令塞琉古等率领步兵方阵兵,居于中央,但先别投入战斗,等到敌人骑兵被打垮时再出动。
在行兵排阵上,亚历山大显然高出波鲁斯一头。亚历山大先让他的马上弓箭手共约1000人冲向敌人左翼,以雨点般的羽箭打乱敌阵,然后他自己亲率精锐的近卫骑兵,趁敌阵紊乱之机,向其左翼猛攻。这一攻,击中了敌人的要害,波鲁斯不假思索就把所有的骑兵都调到左翼来迎战亚历山大。这是个致命的错误,正中了亚历山大之计。右翼空了,科拉斯就从背后向敌人骑兵进行攻击。波鲁斯又不得不下令刚集中的骑兵两面迎敌。在亚历山大骑兵的猛烈攻击下,波鲁斯的骑兵被迫后退,向大象靠拢。印度的象倌赶忙赶着大象向前阻击亚历山大的骑兵。
马其顿的步兵方阵见敌方骑兵已乱,立即奋勇向前迎击大象,很快就把大象包围起来,从四面八方向大象和象倌投枪射箭。但大象左冲右撞,把密集的马其顿方阵也撞乱了。波鲁斯的骑兵这时又绕过来攻打马其顿骑兵,但他们根本不是马其顿骑兵的对手,很快又被打得退到大象边。这时,亚历山大的骑兵已集中成一个整体,冲到哪里,就给哪里的印度军重大杀伤。而敌方的大象这时已被挤到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很多象倌和大象已被打死打伤,大象已失去耐心,又无人驾驭,发起狂来,胡冲乱撞,不分敌我,践踏破坏。受其伤害最大的,还是印度自己人,因为他们夹杂在大象之间往后退,首当其冲。而马其顿部队,在外线,有回旋余地,大象冲来,他们就退,大象一逃,他们就追,并一直用标枪投射它们。后来大象精疲力竭了,不再猛冲直撞了,而是一面吼叫,一面像船似的慢慢后撤。这时,亚历山大命令步兵把盾牌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密集队形向前攻击,而骑兵在外形成一个更大的包围圈。印度兵只能从骑兵的空隙中往外逃窜。同时,克拉特拉斯也已率部过了河,并用他这支精神饱满的部队,顶替已经疲劳不堪的亚历山大率领的部队,攻击四处逃跑的印度人。
激战持续了8小时,据说,印度步兵死亡近2万人,骑兵约3000人,战车全部被毁,包括波鲁斯的两个儿子、当地的印度总督、大象和战车部队的指挥官、骑兵的所有指挥官等在内的许多重要将领都被打死了,没有被打死的大象也都成了马其顿人的俘虏。这一伤亡数字,和所有亚历山大远征中各次战斗的敌方伤亡报道一样,是大大夸大了的,而马其顿方面的损失又被大大缩小了,成为微不足道的。事实上,既然战斗异常激烈,马其顿一方,死伤也不会太少。
战斗最后以波鲁斯的投降而告终,不过,马其顿人所叙述的波鲁斯投降的过程却颇为壮烈,波鲁斯虽投降却也保持了他国王的尊严,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据阿利安的叙述,在这场战斗中,波鲁斯的表现很出色,他不但是一位统帅,而且也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他没有像大流士那样,在士卒面前率先逃命,相反,只要有人坚守阵地,他就继续英勇作战。亚历山大都因他的英勇而生惺惺相惜之情,不忍杀他。亚历山大先是派太克西利斯去劝降,但波鲁斯一见太克西利斯,不容他开口,就冲过来杀他,太克西利斯只好退回来。但亚历山大仍继续派人去劝降,直到亚历山大派了波鲁斯的好朋友、一个叫迈罗斯的印度人去传达亚历山大的口信时,波鲁斯才从容不迫地来见亚历山大,见着亚历山大后,也并没有显示丝毫畏怯,而是像一个勇士面对另一个勇士。亚历山大首先开口问他,要他说出他希望怎样对待他,波鲁斯回答道:“亚历山大,要像对待一个国王那样对待我。”亚历山大听了后很高兴,又说:“波鲁斯,在我这方面,会像你希望的那样办;在你那方面,也提出你的要求吧。”波鲁斯回答说,一切都已包含在这唯一的要求中了。
希达斯皮斯河之战,亚历山大东征的最后一次对阵战,一场战斗过程异常惨烈,但结果却出奇地和平的战役,就这样结束了。亚历山大让波鲁斯仍担任原职,甚至使他管辖的地方还有所扩大。他这样对待战败者,并不是第一次,在巴克特里亚和粟特也这样做过。因为,作为一位政治家,一位想把整个世界都纳入一个统一的国家的政治家,专靠军事征服是不行的,还必须用怀柔政策来配合;专靠马其顿人也是不行的,还必须依靠其他民族的人,特别是其他民族的上层人物。对波斯人是这样,对印度人也是这样。他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这次激烈的战斗,使他对印度人的才干和斗志都有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感觉到印度不是一个可以单纯用军事手段征服的民族。事实上他这样做的效果是好的,波鲁斯后来各方面都很忠诚。亚历山大在恩待波鲁斯的同时,也解除了太克西利斯从属于马其顿地方总督的身份,擢升他为一个独立的国王。太克西利斯和波鲁斯这两个过去势不两立的印度藩王现在和解了。当然他们仍要听命于亚历山大,奉亚历山大为宗主。
战后,亚历山大在希达斯皮斯河两岸,修建了两座城市,一座建在亚历山大渡河前扎营的地方,另一座建在河对岸进行战斗的地方。前者命名为胜利(Victoria)城(希腊文发音为尼卡亚。可能是今天的蒙城),以纪念他在这里战胜印度军队。后者命名为布斯法鲁斯城,以纪念他死在这里的叫布斯法鲁斯的战马。这匹战马就是亚历山大少年时代驯服的那匹马,伴随亚历山大征战了一生,为亚历山大分担了许多劳累和危险,最后筋疲力尽而死。这匹马据说只让亚历山大一个人骑,亚历山大对这匹马也有很深的感情。
亚历山大还为在这次战役中死亡的将士开了追悼会,对他们进行了礼节上的追悼和颂扬,随后又举行了对诸神的谢恩祭礼和体育、骑兵比赛。
三、军心不稳:东征的终结
1.继续东进:统帅的无尽欲望
亚历山大的目的地并不是印度河流域,他还要继续东进,到恒河流域,到世界最东面的大海。他的征服欲望和他老师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探索欲望一样是无止境的。但是,亚历山大虽然在印度河流域已打了大大小小的不少仗,征服了不少地方,他和他的部下对印度的了解仍是肤浅的,他们为印度河水量之大、流域之宽和长而感到震惊,这是他们所见过的最大的河,而他们又听说,恒河比印度河还要长,一条流入世界南面的大海,一条流入世界最东边的大海。他们认为恒河就是世界最长最大的河。恒河流域对亚历山大的诱惑力是十分大的。亚历山大也为印度古老而又神秘陌生的文明着迷,他可能想深入到恒河流域去作进一步了解。他们知道印度有许多不同的部族,有人认为有118个,他们起初都是游牧民族,没有城市,也不修庙敬神,是狄俄尼索斯教会了印度人建筑城市,制定法律,酿酒喝酒,犁耕种地等。大部分印度人才从游牧者变成了庄稼汉,甚至拿着武器打仗也是狄俄尼索斯教给他们的。事实上,这些传说大都是虚构的,不过,公元前12世纪前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却与希腊人有着共同的血缘,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希腊英雄远征印度的故事可能就是由雅利安人的入侵演绎而来。狄俄尼索斯和赫拉克勒斯远征印度的故事也激励亚历山大继续向东方前进。
亚历山大留下他的副统帅克拉特拉斯,让他带领一部分军队帮助修建正在这一带兴建的城市及其防御工事,他自己则率军向波鲁斯王国东边的一个临近印度部族进发。亚历山大侵入他们的地区后,整个部族都投降了。据说他在这里一共占领了37个城镇,当地居民最少也有5000人。他把这一地区交给波鲁斯管理,同时令太克西利斯返回他的辖地。
然后亚历山大率军向阿塞西尼斯河进发。这是印度河的另一条支流,在希达斯皮斯河东边。这条河虽水流湍急,河床也较宽,亚历山大还是率部乘坐皮筏和船渡过了河。过河后,亚历山大留下了一支部队来保护后面运送粮食和其他物资的部队,派波鲁斯返回他的辖区去招募最能打仗的印度人并把所有的大象都带来。他自己则率领一支轻装部队追击和波鲁斯同名的波鲁斯的侄子。这个波鲁斯和他叔叔不和,得知他叔叔得到亚历山大的信任和重用后,说服一些勇猛好斗的部族和他一起逃跑了。亚历山大一直追到希德拉欧提斯河,在沿途的适当地方,他都留下兵力驻守,以保证供应线的畅通。他在这里派赫斐斯申率领一部分军队去追击反叛的那个波鲁斯,并下令把反叛的波鲁斯所管辖的地区交给老波鲁斯管辖,而希达斯皮斯两岸居住的那些独立的印度部族也都由老波鲁斯管理。他自己则率领部队渡过希德拉欧提斯河,继续向东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