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部级重大社科研究项目——《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正式下达给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由于种种原因,历时四年多未能结项。2009年3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将此任务交由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完成。当年6月,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召开主任会议,听取原写作组情况介绍。会议认为,1990年原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曾组织编写过一部《中国广播电视学》,在学界业界产生较大影响,奠定了广播电视学的学科基础。新世纪重新组织编写《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须在原有成果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应站在时代高度,审视和总结新的传媒生态和全球化语境下产生的新趋势、新理念、新思维,力图体现本学科理论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新”是《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价值所在,生命所系。会议确定由时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振华、学术部主任张君昌负责,组建课题组完成此项任务。要求重新起草框架结构,提出编写方案。经过多方协商,2009年年底,学术委员会批准了以四川大学欧阳宏生教授的博士团队为骨干组建课题组的方案。
2010年3月,欧阳宏生主持起草大纲,经过数轮修改,2011年10月,大纲获得批准。10月14日,张振华委托张君昌到成都召开课题组成立暨写作动员会,制订《课题研究、写作体例及进度要求》,启动调研工作。2012年3月12日,张君昌再赴成都召开座谈会,调整章节设计,敲定四级目录。2012年4月至9月,欧阳宏生主持完成初稿写作及初审。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张君昌主持完成二稿修订。2013年3月至7月,张振华主持完成三稿修订。这次修订,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建设文化强国和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主张、新要求统领全书,结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确立的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体制,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与改写,使全书面貌焕然一新。
随后,书稿提交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张海涛会长终审。不久,张海涛答复:书稿写得很好,内容全面翔实,理论联系实践,只是觉得数据有些陈旧,建议用最新数据统稿。张振华责成张君昌执笔处理,以2013年版《广电蓝皮书》、《2012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报告》(央视)和《2012中国广播广告影响力发展研究报告》(赛立信)为依据,全面勘校、更新文稿数据。同时,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2013年8月28日审议通过《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中涉及新闻报道、舆论监督方面的内容,2013年9月9日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29日高法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国务院2013年6月19日常务会议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定”方案、9月18日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和8月17日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由此引发政府简政放权、发挥社团中介枢纽作用带来的体制机制变化、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宽带战略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等相关分析,统筹增补到各个章节中去,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新闻宣传、舆论监督、法治建设和体制改革方面的论断、主张体现得更为全面完整。还按照学术规范要求再次对书稿加工、润色、删节,对注释重新校订,文献、数据引用截止于2013年9月底,现稿字数35万字。终于在21世纪以来北京持续高温天气最长的暑期里,完成统稿任务。本课题组从接受任务、起草大纲、写作修订,直至完成,历时四年。最终能以全新面貌问世,是协会上下及社会力量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意识、奉献精神,任劳任怨,通力合作的结晶。
中国广播电视历经若干历史阶段的发展,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行业发展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气象,产生了新观念,创造了新经验,实现了新突破,达到了新高度,对此需要加以梳理和总结。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传播环境的改变、现代传播意识的确立、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我国广播电视实施有效传播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如何在新的传播条件下对中国广播电视理论、实践的现实发展进行准确的学术关照,是当前广播电视学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之所在。
接受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这一重大课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为确保研究质量和科学规范的研究进程,课题组通过召开专题论证会、研讨会、实地调研、专家学者访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央和省市级电台、电视台的高层管理人员、广播电视理论专家学者等多方面的意见,最终确立了“坚持正确立场、基础理论创新、前沿问题探索”的写作思路,并制定了详尽系统的研究计划和方案。
全书涉及中国广播电视理论和实务研究最主要的十大问题,也即总课题之下所划分并展开的十个研究子课题,力求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理论研究的最前沿和行业实践新进展出发,在对新中国广播电视基础理论研究几十年的成果积淀进行全面梳理、对广播电视发展现状进行详尽考察的基础上,实现的对中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一次全方位、大跨度、整体性的理论创新和探索。
在涉及的理论研究层面,我们大量会同广电行业高层管理人员、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反复商讨、谨慎求证,以确保理论的准确性与开放性。其中特别强调“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继承和吸收已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密切追踪中国广播电视研究的最新理论前沿,同时紧扣当代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这个大环境及传媒生态这个中环境,对其进行详尽的描绘、剖析与解读,以期达到对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与阐释。
在涉及的实务研究层面,为反映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最新进展,课题组派研究人员到中央及多个省、地市级电台、电视台进行实地调研,同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的各级管理、采编、经营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访谈工作和深度交流,真实系统地了解广电行业的现实状况,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为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客观性、真实性。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从事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共同合作的结晶。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张振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负责全书纲目和内容的总体把握和终审,张君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欧阳宏生(四川大学)共同负责整体研究方案设计、理论框架制定、书稿提纲确立以及撰写指导工作。杨璐(昆明理工大学)参与前期大纲起草和修订工作,李鹏(西安外国语大学)负责后期大纲修订和初稿统稿工作。各章主要作者如下:欧阳宏生、杨璐参与绪论撰写,张君昌、杨璐参与第一章撰写,张振华、汤甜甜(重庆大学)参与第二章、第三章撰写,张振华、李鹏参与第四章撰写,徐明卿(四川大学)参与第五章撰写,李鹏参与第六章撰写,陈芊芊(重庆交通大学)参与第七章、第九章撰写,黎薇(西南政法大学)参与第八章、第十章撰写。此外,徐栋(四川大学)、晏青(暨南大学)参与前期部分调研工作;陈晓宁(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曾文莉(成都体育学院)提供了技术咨询;高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单亦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张务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参与校对工作。
本书在撰写、修订过程中经过了数轮修改,有的章节甚至历经十几次修改,最终定稿与初稿已相去甚远。虽然作者、编者力求精益求精,试图把广播电视理论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出来,但由于水平有限,加之书中涉及知识面较广,错误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修订。
本书付梓之际,正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委员会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联合举办“2013理论走基层”启程之时。9月3日,十位专家学者赴革命老区河北省涉县周边四县(市)调研,把最新的理论成果送到基层一线,听取意见,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让新世纪广播电视改革发展产生的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直接接受一线实际工作的检验。
感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祝晔等同志的辛苦工作,使这本著作得以顺利出版,也感谢所有为这本书付出智慧与辛劳的人,他们为本书的诞生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与睿智思想使我们受益匪浅,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此一并致谢!
编者
2013年7月17日
9月17日又及10月9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