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5613600000079

第79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队伍建设(7)

4.教育宗旨的终身化

迅速多变的现代科技和生产,对社会在职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合理的智力结构和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21世纪就是一个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生存要素。终身教育理念的推行,对于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教育而言尤为重要。广播电视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随着技术革命的推进,高新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而且随着人民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对广播电视传播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靠大学专科、本科甚至是研究生这么短暂的一段学习时期是不可能完成一生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教育培养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要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通过再教育及时更新理论知识、业务技能,不断地再学习和再补充。

从我国广播电视教育发展情况来看,教育宗旨的终身化趋势已经凸现出来。在职教育(包括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职业培训、自学考试等)已经成为我国广播电视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高等院校除了提供全日制的高等教育之外,也非常重视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职业培训等高等职业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在2005年合并了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和成人教育学院,成立了专门承担职业教育职能的“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采取函授、夜大、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教学模式,建立多媒体、多形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为信息传播领域提供全方位的继续教育服务。同时,利用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常年开设电视编导制作包装研修班、电视编辑摄影照明培训、记者型主持人培训等职业培训班,给在校学生和社会在职人员提供提升专业素养的平台。除此之外,各地的广播电视大学、民营高校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很受广电在职人员欢迎。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也积极鼓励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有些电台电视台还拨出专款为采编播人员提供进修费用。这些从业人员除了进修广播电视类专业之外,学外语、电脑、经济管理、法律的也十分热门。一些广播电视单位和高校联合起来,开设一些常设性继续教育机构,以满足从业人员的需求。

(三)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瓶颈

湖北省采取比例配额抽样方法抽取40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院校,从专业设置、招生形式、生源、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其调查结论是,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已完成规模的增长,部分院校呈现出改革动向,但总体面临困境。我国内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育存在三大矛盾。参见彭爱萍:《中国内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首先是专业点数量增长过快且布局不合理与质量提升的矛盾。209个专业点中,2000年到2009年共计增加191个,平均每年增加19.1个,数量增长迅猛。但区域分布很不平衡,由于仓促开办和重复建设,使有限的师资、资金等办学资源分散。

其次是欠缺的办学条件与较高的人才培养要求的矛盾。媒体发展要求学生由过去单一的能力提高到全媒体所需要的复合能力,由实践能力提高到实战能力。新能力要求的培养条件却受到师资和实践资源的制约。

再次是缺乏科学和特色与实际需求的矛盾。一是有部分院校培养目标受精英教育阶段思想、制度、培养方式等影响深重;少数院校还没有自己的具体定位,基本上是教育部颁布的国际目标翻版或其他院校培养目标的照搬,人才培养目标仍体现精英教育阶段的理念——差异性不明显,缺乏特色;二是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结构呈现为两头小(通识教育和专业选修课),中间大(专业必修课)的橄榄型结构,即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和人才的个性发展。造成学校人才培养滞后于媒体发展、学生个体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使人才培养出现同质化,带来结构性失衡。

四、建立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新体系

广电行业是高科技、高智力的行业,而人才正是维系这个行业欣欣向荣的生命线。针对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应采取兼容并蓄、鼓励创新的用人思路,为人才发展营造了宽松和谐的空间,一方面紧紧抓好人才吸引、培养开发、使用激励等环节,持续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大力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另一方面要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构建持续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推进举才、用才、育才工作日臻完善。

(一)广纳贤才,多途径选拔

首先把选才纳贤的着力点放在疏通进口,加快引进急需的传媒、科技人才以及既懂业务又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上,优化人力资源“增量”。第一个途径就是从应届毕业的大学生、硕士生中招聘优秀人才。以三个“坚持”严把“选才关”:一是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既有严格的学历标准、知识标准,又有严格的政治标准、技能标准和身体标准,二是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地通过面试、笔试、专业测试等程序,择优录取,量才使用;三是坚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定期选拔一批具有活力和潜能的人才,为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根据现实需求,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社会招聘等途径不定期招聘一部分急需的专业人才,如新闻与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新闻与法律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广告管理与策划人才等。

(二)因人制宜,多层次培养

应针对广播电视才人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设置培养和开发重点,为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开发手段,通过四个层次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工作。

一是对于刚刚入门的新人,重在对其职业理念的教育和培训。让他们在入职前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所处的行业现状,认识并认同所在组织的文化,理解并接受组织的共同语言和行为规范,引导他们在充分进行自我分析和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

二是对于有一定从业经历,处于事业上升阶段的员工,重在继续强化专业能力培养,使其尽快成长为岗位能手。督促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拓展事业和管理技能,持续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可以每年定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成立各种沙龙,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学者来和员工进行交流。

三是对于核心业务骨干和基层管理者,处于职业成熟阶段的员工,重在提高其综合素质,拓展专业知识结构,引导他们继续充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保持发展的动力,使他们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为应对日臻激烈的媒体竞争与挑战,使得广播电视人才发展与国际接轨,可与国内外的知名院校和媒体展开培养合作,每年选拔骨干人才赴国外进修,使其了解最前沿的媒体业态、最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案例教学和实地考察,进一步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四是对于高端核心管理人才,重在进一步提高其全方位竞争意识和战略眼光,引导他们合理配置精力,通过参加高端培训、同行交流拓展其视野。

(三)学以致用,多渠道发展

广电行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内部岗位纷繁复杂且相互交融。应不断引导员工在多条通道上发展,建立为各类专业人才提供更大发展空间以充分实现其专业价值的职业发展多渠道发展机制。一是发展专业技能,通过在现有专业岗位上设置与管理岗位相同的职级,开通专业人才晋升通道。二是拓展专业结构,开展横向岗位交流和岗位轮换,逐步成长为“素质精良、基础扎实、专业宽广、能力突出”的多专多能型人才。三是提升专业空间,晋升更高职务,承担更大范围的工作职责,引导学术前进方向,带领团队不断取得更好的业绩。

(四)全面发展,多方位提升

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代表的是媒体的公信力,要在传播过程中承担责任与义务,因此,广播电视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只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才会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在人才培养教育方面,不仅要关注他们业务技能的提升,更要注重加强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个人情操的培育。一方面,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始终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认真贯彻实施《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等规定,做到用制度规范言行、用制度检阅工作成效,精心打造一支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专业传播队伍;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广电员工队伍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一系列举措和活动加强对专业岗位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提升员工的团队工作技巧,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合力效应,为推动广播电视科学发展提供和谐的文化氛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