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开办广播电视教育的高等院校来看,1992年到1999年,增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点的速度比较平稳,8年内增设了13个专业点。而到2000年,一年就增设了13个,2001年则猛增18个专业点。进入新世纪,广播电视教育不仅在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法制类、体育类、政法类、农业类院校全面开花,而且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也开始涌现。据统计,到2012年,全国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教学点已达163个、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45个、广播电视编导专业152个、戏剧影视文学专业56个、数字媒体艺术专业98个、录音艺术专业23个、照明艺术专业4个,相关专业教学点总数达到641个。
2000年,根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的精神,北京广播学院从广电部划归教育部管理,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现浙江传媒学院)划转浙江省管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管理干部学院划转山西省管理。我国广播电视教育从“部门办学”模式逐渐向“开放教育”的办学模式转变。在办学层次上,广播电视的教育不但培养中专、大专、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专业人才,也开始培养博士学历的人才。北京广播学院于2004年设立了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等广播电视专业方向的博士点。这一时期,各院校都加大了对广电教育的经费投入,如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更新,优秀教育资源的引进,重点学科研究基地的建设等,办学实力明显增强。高校从事广播电视教育的师资力量得到充实,很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开始走上教学岗位,教师的待遇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这些措施有力地推进我国广播电视教育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广播电视教育开始走向国际化,通过与世界各地办有不同类型广播电视教育的国家和地区互派教师讲学、培养对方留学生、共同研究课题,联合召开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和合作制作节目等多种形式,深化交流与合作,积极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教育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当代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特点
我国的广播电视教育正处于积极平稳的发展状态。整体发展势态良好,教育结构多样化、教学课程综合化、教育协作国际化、教育宗旨终生化的广播电视教育模式初步形成。
1.教育结构的多样化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办学方式日益灵活,单一的教育结构已经逐步向多样化的教育结构演化。现代经济社会和广播电视发展都给广播电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部门办学”的培养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对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也促使我国的广播电视教育对传统的广电管理部门办学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结构进行改革,实现教育结构类型的多样化。现在,我国的广播电视教育除了专门的高等院校教育,如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2000年成立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更名)的广播电视教育,还有综合高等院校的广播电视教育,师范、财经、体育、农业、法律等专业高等院校的广播电视教育,地方院校的广播电视教育以及民办高等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04年成立)、河北传媒学院(2000年成立河北影视艺术学院,2007年更名)、吉林动画学院(2000年成立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2008年更名)、四川传媒学院(1997年成立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2013年更名)、山西传媒学院(2000年成立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2013年更名)、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2003年成立)、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2004年成立)、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传媒学院(2009年成立)等,地方及民办高校已成为广播电视教育不可忽视的力量。除此之外,还有各地的广播电视学校的中专教育、中央及各地广播电视大学的成人教育、各高校的远程教育以及广电管理部门或传媒单位组织的和一些大型传媒集团投资的广播电视教育机构提供的在职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多种方式并存,培养目标各有侧重,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从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层次来看,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各层次均已齐备。以广电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建校初学校以培养本科生和专科生为主,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4年,学校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后增至4个)。从教育结构的多样层次可以看出,我国完整的广电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建立,广播电视全程化教育得以实现。
2.教育课程的应用化
广播电视的发展和现代科学与生产的发展趋势相一致,都是以应用化为基本特征。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兴起以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对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发展趋势反映在广播电视教育上,就是教学课程走向综合化,应用化,重视跨学科发展,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应用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适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现实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上。
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我国的广播电视教育已基本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框架。框架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公共基础课,如政治理论课、文史哲知识课、体育、外语和计算机等;另外一部分是专业课,这又细分为专业基础课(即核心课程)和专业课。此外,各专业学生还需完成专业实践和论文。综观我国主要的广播电视教育专业点的课程设置,近几年都适当增加了公共基础课的比重,拓宽课程范围,内容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多个学科领域。除规定的必修课和限选课以外,还积极鼓励学生选修或辅修若干门其他专业,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课程,开始重视“大学科”教育内容,在通识层面上重构专业课,打通专业界限,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在课程改革方面,高等院校的广播电视教育还表现出另一特点,即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在大一就开设《新闻传播技术基础》课程,尽早掌握音频视频内容制作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焦点小组访谈实验室、广告实验室、全媒体实验室等进行跨媒体实验。汕头大学采用医学院的办学模式来办新闻的主张也颇受瞩目,即主张把实习变成实战,一定要在媒体发表新闻;把课堂变成战场,边干边学;变校园为社会,积极推进实践课程改革。参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资料”,2012年9月于开封。实践性课程改革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广播电视教学的重要课题。
3.教育协作的国际化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大大缩短了各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加强了在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方面的联系。各国的广播电视各具优势和特色,各国的广播电视教育也各有不同。面对各国在广播电视教育上的投入和努力,可以说,每个国家的广播电视教育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所以,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共同加强协作与交流才是办好我国广播电视教育的必由之路。作为广播电视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高等院校越来越多地通过交流办学经验、交换情报资料、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合作研究与开发项目、交换学者和互派留学生来拓宽办学视野和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加强教育协作的国际化成为我国广播电视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再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业务培训、培养留学生、研究课题等多种形式已经同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等五十多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一百六十多个高等院校和广播影视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其他有实力的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的广播电视办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