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心理学家讲故事:为心灵打开尘封的锁
5674500000002

第2章 作茧自缚(1)

作茧自缚这个成语源自于古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诗中说:“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更能体现这种含义的诗句是宋代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书叹》:“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陆游将人生比作春蚕,明知生命短暂却还要用种种不愉快把自己一层层包裹起来。这种用不良情绪将自己缠绕的状态我们称之为作茧自缚,心理学中称之为“自挫”。自挫类似于一种自我破坏,自挫行为是一种想法、感觉和行动的累积,喜欢自我破坏的人习惯于否定自己的快乐或破坏自己好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情绪体验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莫名其妙被某种情绪侵袭的经验,这些情绪体验既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也包括消极的情绪体验。《牛津英语词典》上说:“情绪是心灵、感觉、情感的激动或骚动,泛指任何激动或兴奋的心理状态。”简单来说,情绪是一个人对所接触到的世界和人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就是快乐、生气、悲伤等心情,它不只会影响我们的想法和决定,更会激起一连串的生理反应。

大体上,我们可以将情绪粗分为愉快和不愉快两种:

愉快的体验包括喜悦、快乐、积极、兴奋、骄傲、惊喜、满足、热忱、冷静、好奇心和如释重负等等。

不愉快的体验有失望、挫折、忧郁、困惑、尴尬、羞耻、不悦、自卑、愧疚、仇恨、暴力、讥讽、排斥和轻视等等。其中它们又可分为合理的情绪和不合理的情绪。

作茧自缚就是一种被不愉快的情绪所左右而难以自拔的状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种种不如意,有的人会因此大动肝火,结果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重压下,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只是可能表现的程度和状态有所差别而已。现在就来看看你是不是已经被这些消极的情绪所掌控,并且开始作茧自缚了?

什么让你不快乐

人们需要快乐,就像需要衣服一样,快乐是生活的必需品。

你是不是一次又一次地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快乐吗?”是的,你快乐吗?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不过你是否想过,在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快乐这种东西其实已经离开你很久了呢?真正快乐的人并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那么,你想过没有到底是什么让快乐远离了可爱的你呢?

生活的重担?忙碌的生活?麻木的情感?疲于奔命?黯然神伤?自暴自弃?究竟是什么剥夺了你的快乐?

你是否曾经这样想过:“我想做那件事、成为那样的人,但是我不是那种人。”其实,“那种人”的概念都是由我们自己来界定的。我们在自己身上贴了标志,比如“我的个性不够活泼”、“我不是很聪明”或“我的人缘不好”等等。因为我们认为这些想法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常常因此而不快乐,而且也没有试图要去改变过它。

我们不快乐的原因有很多种,然而真正左右我们情绪的可能是我们自己心里那个对自己不切实际的奢望。

心理学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特别羡慕别人骑马,非常渴望有匹自己的马。在他看来,骑马是那么潇洒,那么威风,而用脚走路真是太麻烦,太没有意思了。

有人告诉他,如果想得到马,必须用双腿来换。那人听了之后,立刻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双腿。于是他得到了一匹马。

骑上马真是太令人兴奋了。正如所想象的那样,马在草原奔驰,仿佛在天空中飞翔。这种感觉让他沉醉,他庆幸自己的选择。

但是,人总不可能生活在马上,骑了一阵子后,他开始有些疲倦,渐渐变得兴趣索然了。于是,他想下马,可是没有了脚,他站都站不稳,一切都需要人帮助,到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所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困境。

这种交易的愚蠢看起来一目了然,道理也十分简单,但生活中却仍有不少人执迷不悟,用人生去换取一时的刺激和浪漫,用健康去同金钱交易,用人格良心去换取权势……大多数人们以为通过各种交易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以为目的的实现必定会给我们带来快乐。然而,结果往往是事情到了最后却发现,我们在交易的同时把快乐也一并赔了进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使我们失去快乐。我们期望融入社会为我们所设定的角色里,当我们没有达到这个期望时,就会觉得失望。人生是一个不算长也不算短的过程,大多数人在这个过程当中被分在几个不同的类别之中,去承担更多的角色和头衔。当我们逐渐认同自己在人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时,极可能会逐渐与真实的自我脱节。我们可能会认同自己是父母、是老师、是律师和销售员的角色,而忘了我们同时也是懂得关心、富有同情心、具有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个人。复杂的社会生活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适当的、应该的,于是我们配合别人的想法来取悦别人,甚至修正自己的行为。这种顺应的行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一直到我们长大成人,而这也恰恰成了我们得不到真正快乐的根源!

有很多在别人眼里看来的成功人士就是如此。罗尔是一位功成名就、金钱满屋、受大家喜爱的律师,然而他当了十年的律师才了解到自己并不喜欢当律师。他以前并不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觉得那么空虚。到了40岁,他发现自己必须追求成为音乐家的梦想,否则永远都不会快乐。在领悟到这一点之前,他只是做他认为别人期待他去做的事。

50岁的葛萝莉亚也有类似的经验。年过半百以后她才明白自己深深陷入了社会为女性所定义的角色里。她按照社会的约定俗成结了婚,养育一个家庭,料理家务,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前,她从未考虑过要培养嗜好或事业兴趣,因此她从来都不觉得快乐。

大部分的人在某种层面上都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但是我们又并不是真正完全了解自己是怎样的,自己究竟要什么。这让我们很痛苦,甚至失去自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做别人期待我们做的事,这样就没有人会伤心,也没有人会生气,而我们也不需要冒险,不会失去任何人的爱——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如此。可是这时候我们却恰恰忘了将自己估算在内,我们忘了真诚待己,这就会对自己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这时我们就会认为,受到伤害的人只有我们自己,即使不快乐也只是我们自己的事。而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是我们将自己的内在痛苦外化,使得我们对别人不再友好,这使得我们既伤害自己,又伤害我们关心的人。

当然,让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具体到每个人的身上会有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也许只是细微的。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各种让自己不愉快的原因找出来,然后各个击破。

能处处寻求快乐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

——梭罗

钻进牛角尖

固执的想法牢牢将人套住,一个没有出路和生路的信念与成功无缘。

人的思想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因此也决定了它可以四处蔓延,可以广阔无边。开阔的思路犹如蓝天、大海一望无际,也惟有如此才能使人的视野更加开阔,步履也才更加淡定。可是也正是由于它的无形往往会让人一条路走到黑,钻进牛角尖,无力自拔,就像一条钻进瓶子里的章鱼:

神秘的大海中生活着各种千奇百怪的鱼类,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而各自的生活习性又往往决定了它们在海洋中的生存状态。章鱼就有一种怪癖,一只章鱼的体重可以达到70磅,然而它们的身体却非常柔软,柔软到几乎可以将自己塞进任何想去的地方。

章鱼没有脊椎,这使它可以穿过一个银币大小的洞。它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身体塞进海螺壳里躲起来,等到鱼虾走近,就咬断它们的头部,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而死,然后美餐一顿。对于海洋中的其他生物来说,章鱼可以称得上是最可怕的动物之一。

然而也正是它的这一特点,使它成为了渔民的猎物。渔民们掌握了章鱼的天性,他们将小瓶子用绳子串在一起沉入海底。章鱼一看见小瓶子,都争先恐后地往里钻,不论瓶子有多么小、多么窄。结果可想而知,这些在海洋里无往不胜的章鱼,成了瓶子里的囚徒,变成人类餐桌上的美餐。

是什么囚禁了章鱼?是瓶子吗?那只是表象,瓶子放在海里,瓶子不会走路,更不会去主动捕捉。真正囚禁了章鱼的是它们自己。它们向着最狭窄的路越走越远,不管那是一条多么黑暗的路,即使那条路是死胡同。

我们有时候也如同这些自以为是的章鱼,当遇到装满苦恼、烦闷、失意、诱惑的瓶子时,却以为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拼命往里钻。最终将自己囚禁起来,无力挣脱。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已经钻进了痛苦的瓶子里,而且越陷越深?生活就如同这广阔的海洋,蕴藏着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而我们却一味向瓶子里挤,结果思想变得越来越狭窄,人生也越来越失去光亮。

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所认定的信念蒙上了双眼,自以为是地朝着所谓的目标固执地前进,结果却钻进了痛苦的牛角尖。有时候信念会像眼罩,使我们忽略了无法支持我们信念的事情,只注意到与我们信念切合的事。例如,如果你是男性,你认为好男人要供养家庭,不应显露感情,你的本性就有可能被事业成功、压抑感情所占据。你越是坚持对自己本性的信念,越是会拒绝任何否定或挑战你个人信念的事,这种极端的想法就是捕获你的瓶子。

患有厌食症的人身上,也可找到这种极端想法的影子。患有厌食症的人认为自己太胖,因此他们看到的事实就是自己太胖。当他们照镜子时,他们把所有否定这个想法的信息都排除在外。即使他们穿着一件宽松的衣服,或体重只有80斤,他们还是觉得自己很胖,结果他们看到的真的就是这样。

我们被自己的固执牵着鼻子走,结果走进了死胡同,试问一个没有出路和生路的信念如何能让我们达到理想的彼岸呢?

你越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拼斗,你就越变得急躁——在错误的思路中陷得越深,也越难摆脱痛苦。

——卡罗琳

心灵的交战

战胜自己的心灵要比攻占一座城市还要艰辛。

人很多时候都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我们的思想中仿佛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灵魂,他们一个是正义的,一个是邪恶的,而且时常发生战争。通常,人的情绪和情感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是平静和稳定的,那是因为其中的某一方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可是当这种优势被打破时,人就会变得不安、焦虑、犹豫不决,甚至看不清楚人生的方向,进而跌入痛苦的深渊!这就是心灵的交战,人们往往在一生当中要经过无数次的交战才能决定自己的最终归属,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在这种交战中痛苦地挣扎着!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小故事:一位画家想画耶稣,但是,四处寻找也找不到一位本性纯真的人。最后他终于在一家修道院里找到了一个修道士,无论是外形还是秉性都符合自己的要求。画家完成这幅作品后,作品中主人公的圣洁光芒感染了每一个观众,这位画家于是享誉画坛。而那位修道士模特也因此得到了不菲的报偿。

看过这幅画的人都赞不绝口,可是后来有人认为画家应该再画一位魔鬼撒旦,才能与圣人耶稣交相辉映!画家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艰难寻找。但是撒旦是丑恶的化身,到哪里找一位丑陋和邪恶之人呢?经过漫长的寻找,最后他在监狱里终于发现了一个十分理想的人选,这个人也是一位修道士。

但是,当修道士知道自己要被画成魔鬼时却失声痛哭起来。画家疑惑不解地问:“你哭什么呢?难道你不愿意自己的画像成为杰作吗?”

修道士说:“以前你画圣人时就是我,想不到现在你画魔鬼找的还是我!”

画家大吃一惊,仔细一看,他果然就是那个画耶稣时的模特。

“怎么会变成这样?”画家深感疑惑。

修道士娓娓道来:“自从得了那笔钱后,我就去花天酒地,把钱花光之后,为了满足遏制不住的欲望,就去偷、去抢、去骗……最后锒铛入狱。”

像圣人的是他,像魔鬼的也是他。圣人和魔鬼其实就住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我们时时都在为该不该、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我们的矛盾心理在道德底线上下徘徊着,我们倍受心灵的煎熬。而这种煎熬却是我们自己找来折磨自己的。人的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只是由于我们的想法和顾虑太多而阻碍了对生活的正确判断和评价。为了一时的快乐和眼前的利益而被邪恶的灵魂所驱使,最后发现那并不是我们所想得到的,因为它除了失望、痛苦、煎熬、懊悔之外什么也不能给我们!

心灵的交战无疑是一种痛苦的煎熬,与其饱受这样的煎熬使自己摇摆不定,不如打定主意,不受外界和负面情绪的干扰,用一种正确而坚定的信念作为支撑一直走下去,在你心灵挣扎的时候坚决地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就会使心灵永远处于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情绪影响下,自然就能避免战争的爆发。

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你的理性与判断和你的热情与嗜欲开战。

——纪伯伦

患得患失

害怕得到是因为更加害怕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