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心理学家讲故事:为心灵打开尘封的锁
5674500000003

第3章 作茧自缚(2)

人们对生活往往怀着一种美好的憧憬,憧憬自己可以得到幸福、健康、财富、成功、地位,我们热衷于一切可以让我们看似能够得到快乐的东西。可是在许多时候我们发现当我真正得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却没有预想中快乐,因为我们发现它还不够多、不够好,而且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担心会失去它。这就是所谓的患得患失,所有烦恼着的人的通病,不管他们的烦恼是因为得不到还是怕失去。下面的故事很好地反映了这种人的心态。

有一位百万富翁,他拥有一家世界顶级的豪华饭店。每天上午11点,这位富翁都会坐在一辆耀眼的汽车里穿过纽约市的中心公园。

在穿过中心公园的时候,这位百万富翁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每天上午都有一位衣着褴褛的人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死死盯着他开的那间酒店。百万富翁对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一天,他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让司机停下车走到那个穷人的面前说:“请原谅,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每天上午都盯着我的酒店看。”

“先生,”那个穷人认真地说,“我没钱、没家、没住宅,只得睡在这条长凳上,不过,每天晚上我都梦到住进了那座酒店,所以每天醒来之后我都会注视着那座豪华酒店,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真的住在哪里啊,哪怕只有一晚!”

百万富翁觉得很有趣,于是就对那人说:“今天晚上我就让你如愿以偿。我为你在酒店订一间最好的房间,并支付一个月房费。”

几天后,百万富翁路过穷人住的酒店套房,想顺便问一问他是否觉得很满意。然而,他发现那人早已搬出了酒店,重新回到公园的凳子上了。

百万富翁来到公园,询问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穷人回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梦见我睡在那座豪华的酒店,我对它充满了无限遐想;可是一旦我睡在酒店里,我就梦见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这梦真是可怕极了,以致完全影响了我的睡眠!”

这个故事看起来很愚蠢,但是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心理。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就会变得患得患失。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个漂亮的玻璃娃娃,于是羡慕得不得了,梦想自己也能拥有。父母看透了你的心事,为你买了一个更加漂亮的送给你,你欣喜若狂、爱不释手。可是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很不安,你怕别人甚至自己把它打碎,整天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你发现无论你将它放在哪里都有摔下来的可能,于是你变得担忧、焦虑,甚至开始恨你手里的那个梦寐以求的东西了!

当然,你所想要拥有的并不一定是那个玻璃娃娃,而且肯定是要比它珍贵的多的东西。你是不是整天盼望着得到它,或者你已经得到了,又整天担忧着会打碎它呢?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那个“玻璃娃娃”,可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置它!正确对待自己想要得到的和已经得到的事物是一个人健康成熟的标志!

财富对有些人只做了一件事:使他们担心会失去财富。

——瓦罗尔

疑神疑鬼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每个人都需要保持合理的戒慎恐惧之心,因为这是一种本能意识,也是一种生存的需求。但是如果这种心理过份了就会变成焦虑,就会开始疑神疑鬼。生活需要遵循中庸之道,拿捏得宜,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否则就会状况百出,甚至影响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有个古老的故事,一个汉子和别人打赌,夜里到坟墓堆里一游,看能不能平安归来。于是对方就在白天摆了个信物在一个坟上,要他夜里取回,证明他确实去过那里。

这汉子半夜前往坟墓堆,两腿发软,全身打着哆嗦,好不容易摸着了那个信物,拿起信物正想拔腿跑回去时,忽然觉得有个东西抓住了他的衬衫下摆。汉子大惊失色,用力挣脱不得。

第二天,有人发现他一晚没归,于是到坟堆里去找,竟然见他两眼圆睁、满脸恐惧地死在那里。那人仔细一看,汉子的衬衫下摆,牢牢地勾在一根枯木上。

人们对死亡总是怀着一种畏惧的心理,尤其是在夜里的时候,因为视力受到了影响,其他感官就会变得敏感,心理作用就会起主导作用。于是这个汉子就想到了他看不到的鬼,最后被自己的恐惧心理吓死!

这是一种夸张的疑神疑鬼的表现,你也许不会相信它的真实性,那么我们就再来看一个笑话:

在一家银行里,职员们都十分忙碌地为客户服务。

忽然,一声大喝:“不要动!马上给我趴在地上!”

职员们都大吃一惊,有些人见到柜台前站着个彪形大汉,有些人连看都不敢看,全都马上趴在地上。

过了一会儿,大家听到柜台外面有人说:“咦?怎么才一会儿人全都不见啦!”

这时,有几个男性职员抬起头来。只见那彪形大汉和几位顾客,一脸莫名其妙地朝柜台里瞭望。

大家站起来仔细一瞧,原来彪形大汉的脚旁,一条狗正乖乖地趴着。

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也跟那些可笑的职员们一样被自己的疑虑所吓倒呢?

还有一个小故事:一个人想挂一张画。他有钉子,但没有锤子。邻居有锤子。于是他决定到邻居那儿去借锤子。

就在这时他开始胡思乱想:要是邻居不愿意把锤子借我,那怎么办?昨天他对我只是漫不经心地打招呼,也许他确实匆匆忙忙,也许这种匆忙是他装出来的,其实他内心对我是非常不满的。什么事不满呢?我又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是他自己在多心罢了。要是有人向我借工具,我立刻就借给他。而他为什么会不借呢?怎么能拒绝帮别人这么点儿忙呢?而他还自以为我依赖他,仅仅因为他有一个锤子!我受够了。

于是他迅速跑过去,按响门铃。邻居开门了,还没来得及说声“早安”,这个人就冲着他喊道:“留着你的锤子给自己用吧,你这个恶棍!”

这个人显然陷入了自己设定的思维模式里,并且把假设句变成了肯定句,于是就闹出了笑话!

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这么莫名其妙,因为我们有理智的控制,我们会分析问题,当然这种分析的方式必须是正确的。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思绪背离了正常的轨道,总是对任何事物都抱着怀疑的态度,那么你就要警惕了,好好地反省一下你是不是已经开始变得疑神疑鬼,甚至神经质了呢!

极少数人有理智,多数人有眼睛。

——丘吉尔

可怕的寂寞

我们也许看起来很忙碌,然而我们的心常常是寂寞的。

寂寞是一种状态,它往往预示着孤独和空虚的降临。而且它还会带来一种心理暗示:我是一个被遗忘的人,没有人爱我,也没有人会记得我的存在。这种暗示会让人变得自怨自艾!

有一个心理学家,她有一位朋友。5年前,她的这位朋友失去了丈夫,从此,她再也没有逃脱“寂寞”之苦的煎熬。

“我该怎么办?”她丈夫死后一个月,她来找心理学家诉苦,“我应该住在哪里?我怎么重新获得快乐?”

心理学家告诉她,她的焦虑源于降临在她身上的灾难,她应该及时摆脱忧伤。并建议她赶快走出以往的生活,建立起新的生活和快乐。

“不,”她回答说,“我不会再有快乐,我已经老了,子女都结婚了,我无处容身。”

这个可怜的母亲得的是可怕的自怜症,而她又对这种病症的治疗方法不甚了解。

一次心理学家问她:“你总不会让人家老是同情你可怜你吧?你可以重新开始生活,认识新朋友并培养新兴趣,代替旧的。”

她只是听着,但是没往心里去。她太自怜了。最后她决定把快乐寄托在子女身上,就搬到女儿家里去住。

这是一次错误的决定,后来母女俩反目成仇。她就又来到儿子家,但也没有得到好结果。

她的子女只好给她弄了一间公寓让她自己住,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一天下午,她哭着告诉心理学家说,她的家人把她抛弃了。

寂寞的人永远不会懂得,爱和友情是不会像包装精美的礼物一样被送到手上的。受欢迎和被接纳是从来就不会轻易到手的。她想让全世界的人都可怜她,这样她永远也无法快乐起来。她是个不可救药的自私女人,虽然她有着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但在感情上,她还是个小孩子。

当然,不是只有寡妇或鳏夫才会感到寂寞,单身汉和选美皇后也有得上这种病症的可能。

几年前,一个年轻的单身汉到纽约闯世界。他英俊潇洒,受过很好的教育,而且曾周游各地。进入这个大都市后,白天他有繁忙的工作,晚上却陷入孤独寂寞之中。他不习惯一个人吃饭,也不喜欢独自去看电影。他不想去麻烦在城里的已婚朋友,而且他也不想要自动投怀送抱的女孩。

显然,他想要的是那种好女孩,不是从酒吧里出来的,他不愿加入“寂寞的心”俱乐部,或去找社交介绍服务中心解决他的特殊问题。结果他在这企图寻求发展的城市里度过了一段难耐的时光。

有时候城市可能反而比任何乡间小镇更让人感到寂寞,他也知道一个男人在城市里就要付出比乡村更多的心力才容易被接受、受欢迎。他必须事先想好他下班后的生活的兴趣何在,然后去寻找那些场所。他渴望有趣味相投的人接纳他,但这要靠他自己主动争取。

尽管医学和药物的研究一直在飞速进步,但是我们却产生了一种新疾病——大众寂寞病。

加州奥克兰米尔斯学院院长李思·怀特,曾经就这个问题,向出席基督教女青年会晚宴的听众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现代社会主要疾病是寂寞,”他说,“如同大卫·雷斯曼所说,‘我们都是寂寞的人’。随着人口的迅速膨胀,人与人之间可以患难与共的真情已经逐渐消失了……我们生活在无个性的世界,我们的事业,政府的规模,人们的频繁迁徙等等,导致我们在任何地方都无法获得持久的友谊,而这还不过只是令数百万人备觉寒冷的新冰河时代的开始而已。”

然后怀特博士这样总结道:“对上帝和同胞的爱都可以称得上是纯真的热情。有了爱我们就能对抗腐败的灵魂的侵蚀和摆脱宇宙的孤寂,培养出精神的气氛。”

一个人如果想要克服寂寞,就必须努力创造怀特博士所谓的“精神气氛”。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应该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出温暖和友情。

对我们来说,如果想要克服寂寞,就不要再自怜下去,应该步入光明中去结识新朋友,与他们共同分享快乐,虽然这需要勇气,但是很多人都做到了。

几年前,有两个女孩,她们在纽约市东区合租一层公寓。她们两个人都很可爱,都有一份好工作,当然,也都渴望受人欢迎。

其中一个女孩,她的智慧超过了她这个年龄所应具有的,她对待生活很认真。作为一个单身女孩在大城市里生活,必须计划缜密。她加入一个教会,每逢活动从不缺席,她参加讨论会,还选修关于人格改进的功课。她努力结交那些好人,以汗水换来健康丰裕的生活。她适可而止地享受娱乐,小心地安排社交生活,避免被人将她与哪个男孩子联想到一起。当然,她初来纽约时也曾感到过寂寞,但是,她知道自己不喜欢这样,所以她采取了行动。后来,她心满意足地嫁给了一位年轻有为的律师。她亲手造就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再来看她的室友:她也寂寞,但是选错了道路。她也交朋友,不幸的是她结交的朋友全都是常常泡在酒吧里的人。终于,她也不得不加入一个俱乐部——戒酒俱乐部!

越是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人们往往就越感到寂寞,尤其是单身的男女和孤寡的老人。因为他们的生活往往会形成一个单一的模式,很多成功人士因为没有打理好自己的私人空间而变得空虚孤单,寂寞的感觉自然时时袭上心头。一个人刚进入城市,有许多事可以做。他可以通过加入与其兴趣相符合的俱乐部来寻求友谊;他能在成人教育班上找到同道,但独自去餐厅吃饭或泡吧是永远也找不到热切渴望的友谊的。每个人都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

世上充满了有趣的事情可做,在这令人兴奋的世界中,不要过着乏味的生活。

——卡耐基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希腊戴尔菲城的一座神庙里,镌刻着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它是这座神庙里唯一的碑铭,它要求人们在情绪产生的时候,即能感知它的存在,进而有目的地调控它。

然而,认识自己并非易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为什么不高兴,这些问题从人类诞生开始,人们就不断地问自己,然而至今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即便如此,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

有这么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有一个好斗的将军向一位得道高僧询问天堂与地狱的含义。

高僧轻蔑地说:“你性格乖戾,行为粗鄙,我没有时间跟这种人论道。”

将军于是恼羞成怒,拔剑大吼:“你竟敢对我这般无礼,看我不一剑杀死你。”

高僧缓缓道:“这就是地狱。”

将军恍然大悟,心平气和纳剑入鞘,虔诚拜谢高僧的指点。

高僧微笑道:“这便是天堂。”

人在陷入某种情绪中时往往并不自知,总是在事情发生之后,经过有意识地反省才会发现,将军的顿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