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给人生加点忍耐
5678900000010

第10章 耐得住寂寞,才能收获快乐(1)

世界上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逃避,唯独寂寞是赶不走也甩不掉的。不管是在热闹的大街,还是在静谧的小屋,它都会不请自来。人们大都排斥寂寞,处处躲着它。其实,有时候寂寞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能让我们在平淡中品尝另一种滋味。这种滋味里,不乏幸福和快乐。

不仅如此,它还能让我们学会理智地思考,领悟为人处世之道。有人说寂寞这位朋友时常是冷漠的,它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然而,正是因为它的冷漠,才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生活中的真实与亲切。

许下无声的誓言,就要坚守孤独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纪伯伦

孤独,作为人类正常的情绪状态,往往是发自内心的,有时是事出有因,有时却毫无缘由。比如,你身在闹市,熙熙攘攘的环境该让人觉得热闹才对,但是孤独感突然涌现出来了。再比如,高朋满座齐聚一堂,本该谈笑风生畅谈无忌,但你却一言不发,人越多越让你觉得“孤独”。

心理学上称这种“伪孤独”状态是由自卑心理造成的,能够让人产生自卑的事情多种多样,无法兑现承诺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几年后,我将……”然而,几年后你还是原来的你,身边的朋友见证的无非是你的失魂落魄。因此,再次相聚时,你才会把自己孤立起来。

孤独是痛苦的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是有思想的,情感世界较为复杂。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难免会有分歧,异于常人的思想将会遭到排斥,这种思想的持有者就会“被孤独”。

这些“被孤独”的人中,个别的成了“人精”,摇身一变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作家……也有一部分人,则成了人中之“妖”,如叫花子、阶下囚等。更多的人,什么头衔都没混上,整日游手好闲忿忿终生。

人中豪杰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是超前的,所以不容易被人接受。于是,就有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么一句似怨非怨的话。古今中外,由于思想过于超前而遭人排斥甚至被迫害的人大有人在,比如中国的屈原、鲁迅,法国的雨果,意大利的伽利略等。

沉重的孤独感,即便是精英也无法忍受,有些人甚至会自寻短见,比如屈原、尼采、川端康成等。

孤独也是快乐的

只将孤独理解为痛苦的象征,未免过于偏颇,其实,孤独也可以给人带来快乐。

当你独自一人游历名山大川时,可以听见远处的鸟鸣声、小溪流在脚边缓缓流淌,你会感到这里的一切都属于你。一个人在海边时,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跟它说一说,让你的思想找到可以停靠的港湾。

剧作家柯灵即便是在空无一人的小巷里,也能感受到快乐。他曾在一篇散文中这样写道:“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在他眼里,孤独是如此惬意。其实不仅他一个人喜欢享受孤独,戴望舒也偏爱在“雨巷”中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也许,这样的小巷可以帮他排遣心中的苦闷吧。

除了小巷,海边和树林对于孤独人而言,也是不错的去处。许多大名鼎鼎的艺术家,都喜欢独自去那里寻找灵感,他们善于从喧闹的环境里挣脱出来,刻意营造孤独的气氛。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孤独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家。徐志摩也对此有同感,他说:“难得是寂寞的环境,难得是静定的意境;寂寞中有不可言传的和谐,静默中有无限的创造。”

坚守一份孤独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立下了豪言壮语,却耐不住孤独的禁锢。小有名气后,就开始给自己制造各种绯闻,以便引起世人的注意,借媒体宣传自己。几个月,甚至几天不在媒体抛头露面,他们即刻就能感到孤独,觉得别人冷落了自己。可带着一颗浮躁的心,怎么能做得成大事?

还有些人为了摆脱孤独,经常出入于酒吧、夜总会,试图在那里寻找刺激。孤独感是轻易消不去的,即便是花天酒地、狂歌劲舞,到头来终究无济于事。深陷孤独就好比坠入沼泽一般,越是挣扎陷得越深。这些人的孤独和人中豪杰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他们牵涉的孤独,只是浮于言表的空虚而已,而后者却在孤独中过得异常充实。

曼德拉能坚守三十年牢狱中的孤独,是因为他坚信民主之光终将照耀整个南非。为了著书立说,雨果在荒芜的孤岛上生活了几十年,他何尝不觉得孤独?但是他坚持了下去。许多广为人知的名著,如《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都是作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孤独中创作出来的。

不要让你许下的誓言付诸东流,每一个有志向的人都应该守得住孤独。

【容忍术】

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老庄的哲学领域里,讲究“清静无为”,这“清静”二字何尝不是孤独的代名词?另外,还有陈子昂的不朽诗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些大人物,内心都是孤独的,更何况平凡如你我。

把寂寞当成你最好的朋友

能与自己娓娓而谈的人决不会感到孤独。

——马克斯威尔·马尔兹

也许是和耐不住寂寞有关吧,当我们和同学、朋友相聚的时候,总能谈起同一个话题“浮躁”。持这种心态不仅工作做不好,日常生活也会狼狈不堪。相比之下,我们还是把寂寞当成朋友的好。

然而,多数情况下,在寂寞面前我们跑都来不及,更别说以它为伴了。寂寞对我们则是十分“关照”的,它时常若即若离地伴随着我们,其执著的精神大可用“矢志不渝”来形容。喧闹的环境的确能驱赶寂寞,可一旦你离开那里,寂寞就即刻不约而至了。

但凡成大事者,都是和寂寞相处的高手。和孤独交朋友是一门艺术,也是人生的一大境界。辛弃疾曾以“笑我庐,门掩草,径生苔”来自嘲身处的环境是何等的孤独和寂寞。然而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他才能得以安静地读书、创作。他非但不认为这样的生活痛苦难挨,反而饶有兴味地过得起劲,“味无味处求我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就是很好的证据。

和寂寞相处要全神贯注

儒学大师孔子,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来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这句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不光要看一个人做了什么,也要看他经历过什么,平时还要注意他的兴趣所在。”现代人的“安”与此不同,通常被解释为“心安理得”,平时不浮躁总保持宁静。

智者往往能在宁静的生活中,为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做准备。只有在心平气和的时候,人们才能神情专一,从容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天才和庸人的区别,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是对同一件事关注的程度不同。耗费的精力不同,结果自然就有差距了。

和寂寞相处要抗得住诱惑

需要我们抵制的诱惑,来自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礼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可见,为外界的东西所动,是人们的天性。寂寞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被诱惑牵制。寂寞这位朋友,有时候很狡猾,喜欢考验你。在你想入非非的时候,它就有机可乘了。你越是想摆脱某种诱惑,它就越是不肯作罢,非要拉回来跟你套近乎不可,我们不能让它得逞。在诱惑来临之前,我们就得保持警惕,面对诱惑时才能坐怀不乱、泰然处之。

和寂寞相处要持之以恒

其实,和寂寞相处的过程,说到底不过是自己战胜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我们进行长时间的心灵修炼和性格磨炼。古人在总结人生经验时,总喜欢将它们和“命”放在一起。比如“五十知天命”“安身立命”和“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等等。

我们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数不尽的变量中,但我们绝不能失去对生活的主动性,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知天命”。《孟子·尽心上》中提到,“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所以立命”,“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这种“立命”“知命”和“正命”,既阐述了人们的生活源于自身的局限性,也预示着人们的生活存在着种种可能。这种解释,与所谓的“听命”“宿命”和“任命”是截然相反的。其意义在于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由此,我们了解到,刻意地疏离寂寞,是消极的也是颓废的表现。我们既要和寂寞和谐相处,又必须在紧要关头战胜它,这样的人生才是可取的、为人所称道的。

【容忍术】

没有寂寞的人生是有缺憾的,能够和寂寞和睦相处,才有可能让人生得以圆满。

是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寂寞包围着。当我们被困难压弯脊梁的时候,当我们失意的时候,寂寞便悄然赶来了。它时而跟你促膝长谈,时而喃喃自语,时而安抚你,时而斥责你,让你哭笑不得。

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寂寞早已成为你抛之不去的伴侣。你和它就好比异性相吸的磁铁一般,只能长时间地吸附在一起,直到终老。既然如此,我们索性与之友好共处吧。

寂寞是每一个人的财富

痛苦和寂寞对年轻人来说是一剂良药,它们不仅使灵魂更美好,更崇高,还保持了它青春的色泽。

——大仲马

非洲有一种十分罕见的蝶,它要在蛹中“蜗居”达十年之久。破蛹而出后,它只能活很短的时间,将生命的火种传给下一代后,它迎来的是一世的寂寞和一瞬间的辉煌。

孤独是一笔财富。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这笔财富,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孤独中活得酣畅淋漓,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在孤独中完败而归。

古来圣贤皆寂寞

古人说:“高士最孤独,英雄多寂寞。”高士的孤独,往往是因为知音难觅,空有一身本领却无人赏识;英雄的寂寞,通常是因为普天之下遇不到强敌。

杜甫的一生注定是寂寞的,是安静而隽永的。时代以最冷酷的眼睛选中了他,让他几乎受尽了人世间所有的磨难。最后他死在江边的小船上,连一个前来送葬的人都没有。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为百姓的疾苦呐喊申冤,却从来没有计较过个人的得失。

孟轲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句话早就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历代志士的座右铭。他告诉我们,凡是立志成大事者,必须经过万般痛苦的历练。唯有如此,才不会在万难面前乱了方寸。

钱钟书先生用寂寞换来了成熟。他年轻的时候写过很多颇有见地的作品,受到世人的一致好评。但他一直隐姓埋名,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文章是他写的。成名之后,他幽默地解释道:“假如你吃到一个很好的鸡蛋,你就一定要知道下蛋的鸡是谁吗?”藏在幽默背后的是他的低调,也是他用长时间的寂寞换来的成熟。

寂寞得以成就一个人的事业

所谓的寂寞,对于上述人而言,都是一种财富。他们在寂寞中修行,在寂寞中磨砺。而对于下面这些人来说,寂寞更让他们得以品尝到人间百味,也让他们得以沉寂下内心去专心做好自己为之倾心的事业。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把寂寞的身影留在了繁华吵闹的大街,留在了枝叶茂密的树林,也留在了阴冷的巴士底狱。没有人问起过他的冷暖,也没有人在意他那让曾经一代人为之倾倒的内心是否还闪烁着耀眼的火花,更没有人探究过那个时代究竟给他带来了什么,但他却能流芳千古享誉世界,这就是法国伟大的文学家卢梭。

有一个外表冷峻的中年人,他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整夜在昏暗的油灯下坚持写作。一边要完成作品,一边还要养家糊口,为此他恨不得把每一个铜钱掰成两半来花。夜深人静的时候,家里人都熟睡了,只剩下他和他的书稿,周围万籁俱寂,只听得一声声微弱的喘息和燃烧的灯芯偶尔发出的爆裂声。长期的体力透支,导致他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但他仍然笔耕不辍。这就是鸿篇巨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对于这些文学家而言,寂寞在给他们煎熬的同时,更给了他们资本,让他们得以在忍耐过长期的寂寞后最终走向成功。其实无论是文学家还是艺术家,他们都将寂寞视为自己成功的秘诀。

齐白石先生就曾将“画者,寂寞之”作为激励自己不断追求更高艺术成就的勉励之言。他曾誓言:“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1920到1929近十年的时间里,他每一天都在寂寞中潜心研究,摸索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艺术道路。

同一时期,他也在治印方面下了一番苦功。在回忆那段艰苦岁月时,他是这样说的:“余学刊印,刊后复磨,磨后又刊。客室成泥,欲就下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池底。”他甘于寂寞,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便作画数以万计,刻印数千枚。

齐白石对艺术的一腔热血,达到常人无法比及的高度,他经常对朋友津津乐道地说:“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齐老先生在寂寞的道路上镇定自若,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成就了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