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有效投资学:提升成功指数的致富秘籍
5680500000034

第34章 投资大师们的经验和教训:跟着大师学理财(3)

当然,在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中他也面临过超过一半的损失。在现在看来,13%并不是一个高利率数字,但是这对于那个过去的时代(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大萧条带来的损失等),这已经是个代表高利润的数字了。这也就是卡雷特所说的长期复利的奇迹。

对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那场大萧条,卡雷特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哈佛经济协会对1933年大萧条的预测是完全错误的,那种认为“经济萧条只会影响股市,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的看法是荒谬的。试想一下,如果股票大幅下跌,企业陷入危机,那么必然会导致裁员,失业的人的生活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卡雷特曾经愤怒地表示“哈佛经济协会简直给学校丢人!”

美国知名财经作家约翰·特雷恩认为每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有自己的投资偏好,比如T.罗·普莱斯热衷于与股票有关的投资,本杰明·格林厄姆喜欢用一系列投资公式来投资,那么,菲利普·卡雷特又有怎样的投资偏好呢?

关于卡雷特的投资偏好,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热衷冷门股票

卡雷特表示自己从来不会随大流,他甚至想方设法躲开这些流行。他喜欢场外交易的股票,在他管理的投资组合中,场外交易的股票大概占了所有股票资产的50%左右。

卡雷特喜欢投资自来水公司之类的冷门股,这一点和“股神”巴菲特的投资方式非常相似。

他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我很喜欢玛格玛电力这只股票,因为它有个特别大的优势,那就是根据加州法律的相关政策,邻州的公共事业公司必须要用最高的‘规避成本’的价格来购买这家企业的电力,换言之,它的市场是绝对稳定的。不管经济萧条还是繁荣,它的效益都是稳定的,因此在大萧条期间它保证了我的利益。这只电力股票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保守股票,人们并不熟悉它,甚至觉得它是冷门,但是它却是我的‘保守’股。”

对于冷门股来说,只要卡雷特认为他是有潜力的,他就会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2.坚持好公司的恒定原则

卡雷特投资股票的前提条件是,该公司的管理层一定要持有公司一定比例的股票。他认为假如连这个公司的高管都不想要自己公司的股票,那么,我真的对这只股票毫无信心了。这也是为什么持有微软股票的股民,听说比尔·盖茨抛售微软股票之后惊慌的原因。

公司的高管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一方面体现了忠诚,另一方也可以增加他们对公司的责任心,如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司董事和高官将他们持有公司股票的情况公开,也是基于这一点。

3.分散投资,及时评估

卡雷特在投资股票时有这样一个原则,其投资组合所持有的股票至少在10只以上,并且股票投资所涉及的行业至少要超过5个。此外,至少每半年对其投资的股票进行重新评估,以确保及时调整投资组合,保障收益。

卡雷特对自己的投资收益有很严格的要求,即必须要保证总资产之中超过50%的股票盈利。此外,他认为在接受投资结果的时候要掌握一个重要原则,对待亏损要迅速面对并接受,而对待盈利则要缓慢接受。

4.杜绝“内部消息”

卡雷特认为所谓的“内部消息”都是“毒药”,因此要离它们越远越好。巴菲特、比尔·盖茨对此的意见和他一致。

5.以事实信息为依据

卡雷特表示掌握事实的真相非常重要,道听途说不具有任何可信度。基于此,他规定在投资股票之时,不能把超过25%的资产投资在那些公司具体信息不详并且不按时披露信息的股票里。

6.合理利用债券

在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经济繁荣的牛市中,要将至少50%的资金转而投向一些短期债券。而在股市低迷、经济衰退的熊市中,要尽量少发行债券。

卡雷特一生可以说都贡献给了投资事业,他晚年时候对投资的那种热情超过任何一个普通的年轻小伙子。他热爱投资事业,并享受这种生活。他认为每个成功的投资人都有一个会赚钱的头脑,他自己也是如此。正是这种热爱和不断追求进取的意识以及发现各种投资的良机,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投资启示录

哈佛出身的百岁投资大师菲利普·卡雷特对投资有着超乎常人的热情和独到见解,他对于股票投资的几点看法,包括以事实为依据、投资冷门股票、分散投资、杜绝“内部消息”以及搭配使用债券等,值得所有的投资者思考和学习。

从球童到股票世界里的传奇人物——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美国著名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1968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MBA学位,他是全世界薪水最高的受聘投资组合经理人。1977年,他创立麦哲伦共同基金,1990年,他宣布隐退。在林奇为麦哲伦基金工作的13年间,麦哲伦基金的资产从2000万美元上升到140亿美元,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目前他仍是富达投资的副总裁。

1944年,彼得·林奇出在美国波士顿出生。他的父亲曾是波士顿学院的数学教授,后来为了生计辞去了教职,到约翰·汉考克公司做了一名高级审计师。林奇的家庭本来很富裕,然而不幸的是在他10岁那年,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后撒手人寰,从此,他们全家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

由于负担不起私立学校的学费,林奇从原先的私立学校转到了一所公立学校,并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赚钱。就这样,11岁的他开始了高尔夫球场的球童工作。高尔夫球场是上流社会、富豪名人的休闲娱乐场所,林奇一边捡球,一边听客人们聊天。他从客人的口中了解到了股票和各种各样的投资理念。在那个时代,人们对股票的了解还不充分,往往把股票看作是一种赌博,本来林奇也是这样认为的,但球童的工作经历让他摒弃了过去的旧思想,产生了通过投资股票赚钱的意识。

依靠球童工作的薪酬,他顺利读完了中学,并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深造。在大学学习的时候,林奇也没辞掉球童的工作,并因此得到了弗朗西斯·维梅特球童奖学金。因为球童的薪酬和奖学金的支出,他有了一笔积蓄,大二的时候,他用其中的1250美元买了他人生的第一支股票,并得到了不菲的报酬。依靠这笔资金,他顺利念完了大学和研究生。

彼得·林奇是一位典型的现代派投资者。所谓的现代派投资者,就是无论什么类型的证券,成长股、绩优股或是实值股等,只要有钱可赚就买入,只要证券的价格超过买入价格就抛出。这跟巴菲特那种看重实值股与成长股的长期投资战略恰恰相反。

林奇的成功是股票世界的一个传奇,然而他的成功却也是情理之中的。

首先,他非常的勤奋。他每天早晨6:15出门去公司,晚上7:15回家,风雨无阻;他在隐退之前只休过两次长假,其中一次是去日本旅行,其中将近10天的时间还被他拿出来考察当地的公司了。

他不相信理论的技术分析,只相信实地调查研究的实践结果。每天的午餐时间他都会和一家公司面谈,每个月他会走访调查40~50家公司,每年走访的公司超过500家,看过的报纸超过一千份。此外,他还是最早考察研究海外公司的经理人,例如他发现瑞典VOLVO的时候,瑞典本地的调研员还没去过VOLVO的工厂,后来这只股票的投资为林奇带来了7900万美元的利润。

其次,林奇对投资有着异乎常人的理解力。比如,1982年他大量买进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80年代末重仓买进储贷行业的股票等案例,都体现了他对投资透彻深刻的理解力和决策力。

他认为要想投资成功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找到一个优秀的公司,并且以合适的价位买进。林奇认为评价一只股票的价值,不仅要考察公司的资产、盈利能力,还要注重其业绩的成长性,这三方面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