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生气:心平气和的幸福生活智慧
5682600000007

第7章 远离“愤怒”从了解“愤怒”开始(2)

当制造妄想的思维模式形成之后,一个人的心中很容易就会滋生各种欲望,而欲望是无止境的。当一个人的自信过度膨胀,同时又过于固执,对别人的建议和告诫听而不闻,又怎么可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欲望呢?“我执”让一个人变得不自量力、好高骛远,让人从来不会认真考虑自己实际拥有多少实力,也不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一个切实有效的计划;会做的只有异想天开,守着自己不切实际的妄想做白日梦。这样的人不会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他们看来,既然那是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所有的事物都会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那件东西迟早会到手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世界并不是以某一个人为中心的,而“我执”的人的愿望异想天开,计划不切实际,执行过程也好高骛远。这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很明显,他的那些妄想注定半途夭折,根本没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这样的失败简直是晴天霹雳。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他们看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根本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但现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大耳光”。他们根本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他们固执己见同时极度自负,根本不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于是,他们怨天尤人、忿忿不平,整日沉浸在愤怒的情绪中不可自拔,幸福的生活、平和的内心也再难拥有。

别让过强的自我意识赶走幸福

自我意识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如果过强,人就会自以为是、好高骛远,易怒。因此,当我们生气、无法保持心平气和时,不妨提醒自己适当调整自我意识,这将更有利于我们心平气和,获得幸福。

小墨同小丁恋爱了,两个人感情很好,但是一到他们一起吃饭的时候,两个人就生气。小墨是上海人,爱吃放糖的饭菜;而小丁是湖南人,爱吃放辣椒的饭菜。

吃饭的时候,小墨看着小丁点的菜,没有一样不辣的,就忍不住生气,气小丁不呵护、迁就自己;同样,如果是小墨点菜,小丁也会因为女友没为自己点辣口味的菜而生气,一开始,他们还能够压抑心中的愤怒,但是随着次数的增多,他们开始争吵,并且越吵越凶,最后只得分手。

一年后,又有一个男子小马对小墨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小马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可是有一点让小墨很犯难:小马是四川人,也是个吃辣大王。

第一次失败的恋情记忆犹新,小墨犹豫不决,想接受小马,却害怕重蹈覆辙。然而,一次约会彻底打消了小墨的顾虑。

那天,当小墨走进餐厅的时候,有些惊讶,因为她发现小马选定的这家餐厅竟然是专做上海菜的。吃饭的时候,小马笑着为小墨张罗,但自己却没怎么吃。

小墨觉得自己心里暖暖的,问道:“你不爱吃甜的,为什么还要选这种地方吃饭呢?”

小马笑着说:“我想着你是上海人,一定比较喜欢吃上海菜,所以就订了这家餐厅。难道我在你心里就是一个只顾自己的男人吗?”

随即,小墨又问道:“那如果以后我们在一起,我每餐都做上海菜,你会生气吗,能受得了吗?”

小马笑着答道:“呵呵,其实,我现在已经在培养自己对上海菜的喜好了。不过,如果你能偶尔赏一顿川菜给我,我一定会惊喜万分的。”

听着小马的回答,小墨开心地笑了,她知道这一次的恋情与上次的截然不同。

此后,他们两人相处得非常愉快,感情也越来越好。小墨不再只想着自己,开始体贴地为小马张罗川菜,而小马也很关注小墨的感受,包容、迁就她,两人你来我往,别提多甜蜜、幸福了。

小墨与前男友小丁两人的自我意识都很强,不懂得宽容、理解他人,因此总是因为对方不如自己所预想的对自己好而生气,最后恋情在争吵中结束。

而小马却是一个很懂得降低自我意识的人,他懂得为他人着想,会在意他人的感受;而他这种智慧也影响了小墨,让小墨也学会了降低自我意识,学会了宽容和付出,不再动辄愤怒,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人的自我意识太过强烈,很容易动怒、生气。比如,当你发表意见时,如果你的自我意识太过强烈,你就容不下他人不同的声音,一旦有人不赞同你,你就会动怒,认为对方有意针对你,甚至敌对他,而他人也会因此而远离你。

这样一来,内心充满敌意、不平、愤怒以及孤独的你,又怎么会幸福呢?

很多时候,如果能够稍微降低自我意识,少考虑一些自己,多一些非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你的意识关注的是你的外界,如你听取对方的意见,思考对方的意见是否正确,你就不会认为他人针对你了,而他人也会因你的心胸而认可你,你的心便会更加充实、愉悦。

正如心理学家埃伦·兰格在其著作《正念》中指出的那样,非自我意识能够模糊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线,在这种心理意识的作用下,人很可能把自己当做人类的一部分,甚至更广阔的宇宙的一部分。这种如佛家所说的“与万物合一”的心理状态是宁静的、平和的,非常让人享受。

抗拒是愤怒的催化剂

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失去好友及亲人的陪伴,遭受精神上的巨大挫折,这些重大打击会使你不自觉地产生消极情绪。如果一个人放任这样的情绪而不加以调整控制,就意味着他并不甘愿接受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他的潜意识采取了抗拒的态度,这样一来,他就很容易被不如意的事挑起心中的不平和怒火。

对于生活中不合心意的事物,抗拒态度是要不得的,越是抗拒就越是愤怒。如果不及时调整,持续抗拒,就会让愤怒从一点小火星壮大成一簇火苗,继而发展成燎原之势,焚毁我们幸福的生活。

面对不合心意的事,与其抗拒、愤怒,不如接受、包容。比如,有人说我们没品位。如果抗拒,就会心生愤怒,甚至引发人际纷争;但如果能接受——“看来,我是应该提升一下自己的品位了”,又或者包容——“或许他是错的,但那也没什么”,就能远离愤怒,保持平和。

想抗拒=有愤怒的念头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有的人抗拒,从而大动肝火,结果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而有的人则接受、放下不如意的事情,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给予自己的各种刁难,解决它们,进而享有幸福的生活。

新的一届竞选又开始了,一位准备参加参议员竞选的候选人向自己的参谋们讨教如何获得多数人的选票。

其中一个参谋说:“我可以教你一些方法。但是我们要先定一个规则,如果你违反了我教给你的方法,要罚款10元。”

候选人说:“行,没问题。”

“那我们从现在就开始。”

“行,就从现在开始。”

“我教你的第一个方法是:无论人家说你什么坏话,你都得忍受。无论人家怎么损你、骂你、指责你、批评你,你都不许发怒。”

“这个容易,人家批评我,说我坏话,正好给我敲个警钟,我不会记在心上。”候选人轻松地答应道。

“你能这么认为最好。我希望你能记住这个戒条,要知道,这是我教给你的方法当中最重要的一条。不过,像你这种愚蠢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记得住。”

“什么!你居然说我……”候选人气急败坏地说。

“拿来,10元钱!”

虽然脸上的愤怒还没褪去,但是候选人明白,自己确实是违反规则了。他无奈地把钱递给参谋,说:“好吧,这次是我错了,你继续说其他的方法。”

“这条规则最重要,其余的规则也差不多。”

“你这个骗子……”

“对不起,又是10元钱。”参谋摊开双手道。

“你赚这20元钱也太容易了。”

“就是啊,你赶快拿出来吧,你自己答应的。你如果不给我,我就让你臭名远扬。”

“你真是只狡猾的狐狸。”

“又10元钱,对不起,拿来。”

“呀,又是一次,好了,我以后不再动怒了!”

“算了吧,我并不是真要你的钱,我知道你有多么吝啬。你出身那么贫寒,父亲也因不还人家钱而声誉不佳!”

“你这个讨厌的恶棍。怎么可以侮辱我的家人!”

……

候选人每一次生气都是因为他无法接受对方的言论,他对对方的言论非常抗拒。他无法接受别人说他“愚蠢”,说他出身贫寒、家传不良;无法接受在他以为还有更值得学习的规则时,别人告诉他“这条规则最重要,其余的规则也差不多”;他无法容忍别人要让他“臭名远扬”……他一次次抗拒,一次次动怒。试想,如果他不是与自己的参谋在做训练,而是真的面对选民,那他势必无法获得选民的支持,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只能郁郁不得志地过完不幸福的人生!

越是抗拒,越是愤怒

愤怒与内心抗拒的态度联系紧密,一旦抗拒,愤怒便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并且越是抗拒,就越是愤怒;而越是愤怒,就越是痛苦。

她很爱自己的丈夫,因此十几年来,无论日子多苦,她都陪在丈夫身边,不离不弃。渐渐地,丈夫的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他们总算是苦尽甘来。然而,这时,她的丈夫却向她提出了离婚,因为另一个女人已怀上了她丈夫的孩子,而她的丈夫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私生子。

她完全不能接受丈夫的背弃,她不能容忍这些事:自己因为持家太累而小产,从此不孕,可丈夫却因为孩子要抛弃她娶别的女人;自己辛辛苦苦操持起的家业白白给了抢走自己丈夫的女人,她不甘心。就这样,她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和对现实的抗拒,她甚至将这种愤怒变成了恨,不只是对丈夫的恨,甚至对不相干的陌生人她也会觉得愤怒。在街上看着别人一家三口幸福地逛街,她的愤怒便油然而生,因为她不能接受任劳任怨的自己如此痛苦而其他人那么幸福。她的内心充满了不平、愤怒与怨恨,在愤怒的驱使下,她开着车撞向了那个女人……后来,她因严重伤人而身陷监牢,但她的愤怒却更深了,因为丈夫与那个女人在外面快活,而自己却在监牢里受折磨,更让她愤怒的是她无法报复,无法宣泄心中的愤怒,于是她痛苦万分。

在一个深夜,她用刻意打磨锋利的牙刷割断了自己手腕的动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上例中的“她”的确遭遇了常人难以接受的事,然而,她最后不幸的结局,她自己也要负上一部分的责任。如果她不是任由自己越来越激烈地去抗拒,而是调适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慢慢去接受,那么,在这一段伤害之后,她还有新的生活和幸福的可能。遗憾的是,她选择了抗拒到底,于是身陷在愤怒、怨恨、痛苦之中,最后只得用结束生命来逃避。

这个实例警示我们:当我们愤怒时,不妨反省一下自己的态度,是否抗拒得过激了。也许,这样我们便能找回心平气和的自己,找到幸福的路。

接受才能放下,才能远离愤怒

“万事如意”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那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真正的生活之中不如意之事常常发生。对此,与其抗拒,让自己在愤怒与痛苦中煎熬,不如积极地接受,远离愤怒,走进幸福。

一个女孩曾有一次非常悲惨的遭遇。一天夜里,长期患有精神病的妈妈失踪了,爸爸出去找了,留她一个人在家。她想把饭菜准备好,等父母回来吃现成的,却不小心打翻了灶台上的煤油灯,酿成了火灾,失去了双手。

对于这次遭遇,女孩非常伤心,但她想:既然已经无力改变了,那就坦然接受吧。于是,她恢复了以往的乐观开朗,同时比以前更加勇敢,也更加坚韧。

在外地读书的姐姐主动提出要照顾她,但她坚持自己独立。在日记中她曾写道:“我是幸福的,既然失去了双手,那就训练双脚;我是幸福的,既然折断了双翅,那就培养一颗自由飞翔的心……”

面对人生的灾难,女孩没有愤世嫉俗,而是坦然地接受了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在已成事实的客观环境中积极地生活、努力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生活中,学会接受挫败,就不会恼羞成怒,就会多一分理智,多一分跨越挫败的可能;学会接受他人给予我们的伤害,就不会恨意难平,就会多一分宽容,活得更洒脱;学会接受自己的缺陷,就不会气愤地自己为难自己,就会过得更加轻松……接受,是远离愤怒、保持心平气和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去领悟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接受”并不是听天由命,而是理性地认识到烦恼和缺憾的存在是正常的。

在此基础上,确定烦恼和缺憾是否可以改变,以及以什么样的频率、方式来进行这些积极的改变,从而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幸福潜能。

愤怒会传染

愤怒就像流行性感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第一个人发火了,他的怒气便会传给身边的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又会把糟糕的心情传给他旁边的第三个人……于是,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愤怒被一个人接一个人地传下去,最后,愤怒的这种连锁反应让所有的人都受到了影响,让本该美好的生活变得晦暗。

因此,对愤怒的这种传染特性,我们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警惕被传染,也要避免传染给别人。

一方面,当自己气闷时,不妨一个人待会儿,以平复心情,避免充满怒气的生活氛围的形成。比如,气闷时,最好不要与家人谈论让你气闷的事,否则那不觉中带出来的怒气会引发对方的怒气,进而使整个家庭都“烽烟弥漫”。另一方面,当别人生气时,我们最好不要凑上去,给对方留些空间和时间,否则我们很可能成为他人发泄愤怒的对象,进而也心生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