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生气:心平气和的幸福生活智慧
5682600000006

第6章 远离“愤怒”从了解“愤怒”开始(1)

愤怒是因强烈的不满而引发的一种负面情绪,不仅让我们的内心不悦,还会引发人际纠纷,是我们必须远离的。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然而,在远离它之前,我们是否了解了愤怒是怎样产生的;是他人惹我们生气,还是我们自己爱生气……只有在弄懂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才能更有效地远离愤怒。

看事情的角度不对容易心生愤怒

角度不同,我们看到的世界就不同,内心产生的情绪自然也就不同。愤怒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看事情的角度不对。

比如,当费尽心思为恋人做了一桌菜,而恋人不是说这个菜太淡,就是说那个菜烧过了。有的人看到的是恋人的不体贴、爱挑剔,有的人看到的则是恋人的坦然,是彼此相处的亲密、随意。这样一来,前者自然会心生愤怒,而后者却觉得欢喜、幸福。

从积极的角度看事情,心生欢喜;从消极的角度看事情,心生愤怒。用同理心看事情,便能谅解;自私地看事情,则怒火中烧。豁达地看事情,心境平和;斤斤计较地看事情,愤愤不平……那么,我们该从怎样的角度看事情的呢?

生活中,是幸福、欢喜,还是愤怒、苦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从正确的角度看事情、思考问题。被愤怒缠身时,不妨换个角度看事情,也许就会柳暗花明。

对相同事物的情绪反应因人而异

面对一个酸溜溜的柠檬,幸福的人会说:“多么令人惊喜,这个柠檬这样新鲜。不过有些酸,我应该怎样让它变得酸甜适口呢?”于是,他把柠檬榨成一杯柠檬汁,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使用:或者把柠檬汁和其他饮品混合,调制成一杯流光溢彩的鸡尾酒;或者在烹饪的时候添加少许,使菜肴更加鲜美可口。不幸福的人的做法正好相反,当他发现生活给他的只是一个酸柠檬,他就会忿忿不平,随即自暴自弃:“我完了,一点机会都没有了。这就是命运,我无能为力。”他诅咒这个世界,让自己沉浸在愤怒和自我怜悯之中备受煎熬。

面对同样的遭遇,有的人在愤怒中煎熬,有的人在释然中获得幸福。那么,如果你把红酒弄洒了,沾染到漂亮的衣服、桌布甚至地毯上,更糟糕的是,酒渍根本无法清除干净,你会有怎样的情绪反应呢?或许,大多数人都会懊恼不已,甚至大动肝火。现在,让我们看看列奥诺夫的反应是什么。

某一天,列奥诺夫正在吃饭,不小心把葡萄酒洒在了桌布上。事后,无论他怎么用力搓洗,都无法将葡萄酒的污渍洗掉。无奈之下,他坐在沙发上慢慢平息心中的气闷,当心平气和之后,他开始认真思考这件事:既然葡萄酒洗不掉了,那么这件事可以从糟糕变得富有价值吗?忽然,他的脑海中灵光一闪:这很难洗掉的葡萄汁正好可以用来做染料。于是,他研制出了着色更加稳定的“葡萄染料”。

同样一件事情,因角度不同、态度不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形成不同的认知。看待事物应该多用积极的思考方式,这样生活中就会少一些愤怒和痛苦,多一些欢喜和幸福。

世界在每个人的眼中各不相同,任何事物都不是只有一种姿态。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心情也会不同。盯着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内心就会充满愤怒;关注自己的幸运,内心自然觉得幸福。试着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思考,我们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好心情。

蟑螂恶心与否,取决于自己怎么想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蟑螂是一种令人厌烦的生物,它们无孔不入,无恶不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并且,蟑螂的生命力顽强,号称“打不死的小强”,人们束手无策,不胜烦恼。然而,蟑螂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可以养阴生肌,提升免疫力,散结消积。目前,入药效果较好的是美洲大蠊,美洲大蠊的醇提取物对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心血管疾病也具有明显的疗效。美洲大蠊以干燥的和鲜的成虫入药,能治儿童疳积、扁桃腺炎、身体包块、痈疮肿痛和蜈蚣、毒蛇咬伤等。因此,对于医学研究者和某些病人来说,蟑螂并不恶心,相反,他们很欢迎这种生物。蟑螂是否恶心,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看待它的角度。

在生活中,与其看见“蟑螂”就生气,不如试着从另一个角度看“蟑螂”,发现它的好处,收获一份好心情。

一个商人开了两家店,一家是洗衣店,另一家卖雨伞。一开始,他总是发愁:大晴天,他担心雨伞卖不出去;到了下雨天,他又因为不能晾晒衣服而苦恼。他的妻子发现他总是愁眉苦脸,经常发脾气,就向他询问原因。在得知缘由之后,妻子笑着说:“这有什么好烦的,大晴天的时候洗衣店生意好,下雨天的时候买伞的顾客多,这不是很好吗?”商人恍然大悟,便高兴起来。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天气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一切都取决于个人的想法。

还有这样一个事例也很值得我们思考。

有一个巨人总是欺负村里的孩子。一天,一个17岁的牧羊少年来看望他的兄弟。他问他们:“为什么你们不联合起来和巨人作战呢?”他的兄弟们吓坏了,回答说:“难道你没看见他那么大,是很难被打倒的吗?”

但这个少年却说:“不,他不是太大而打不倒,而是太大逃不了。”后来,这个少年根据巨人的特点,用一个投石器打败了巨人。

对于村里的孩子来说,巨人高大、难以战胜,因此他们只能无奈地忍气吞声,而对于牧羊少年来说,巨人是笨拙、行动迟缓的。正是由于换了一个角度,他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从而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而非无奈地生气。

面对生活中那些让人生气的事,换一个角度,看一看,想一想,或许便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心情和结果。

太过在意他人的评价容易“愤怒”

人,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与周围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社会化的人,我们从与他人的联系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从他人的认可中确认自我的价值,获得成就感、归属感、安全感。因此,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倾向。

但是,如果太过在意他人的评价,往往会心生“愤怒”,进而破坏了幸福的生活。

太过在意他人的评价,就会以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一方面往往很难达到要求,很难拥有成就感,进而跟自己生气,气自己没用、不够优秀,甚至自暴自弃;另一方面会束缚了内心的真实渴求以及情绪,让自己变得非常压抑,进而在压抑中愤怒地爆发,气他人对自己太过苛刻、不公。

生活中,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太过在意他人的评价。我们不可能获得每一个人的认可。我们只要遵从本心的热情、积极地活就好。

“言听计从”不可取

有一对父子,他们高高兴兴地赶着毛驴进城,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别人讥笑他们:“真笨,有驴不骑!”

为了让自己显得“聪明”一些,父亲赶快叫儿子骑上驴。走了不久,一个老人上前说:“真是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路!”

于是,父亲叫儿子下来,自己骑到驴背上。谁知,一个妇女又跑过来说:“真是个狠心的父亲,不怕把孩子累死!”

这时,父亲开始烦躁了,也有些生气了,他一把把儿子拉到驴背上。谁知又有人指指点点地说:“太过分了!两个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

这次,父亲愤怒了,心想:“难道我们父子两人还没有一头驴重要吗?为什么我就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呢?”尽管内心充满了不悦,但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与儿子还是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用棍子扛着走。然而,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大力挣扎,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顿时,父子二人都傻了眼,充满了绝望,他们不知道没有了驴家里那么多的农活要怎么办,想到从此以后自己每天都要像驴一样干活,就觉得日子没有了盼头。

这是一个很老的故事,那对父子的行为也的确愚蠢至极。可是,我们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时候,也在做着同样的蠢事呢?

很多人做人做事就像这个故事中的父子,太过在意别人的评价,无论自己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总是言听计从,按照别人的标准来做人做事。遗憾的是,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获得他人百分之百的好评,因此,心生愤怒、怨恨、惆怅,甚至因此而走上一条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的道路,进而毁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总会违背某些人的意愿。想面面俱到,讨好每一个人,获得每一个人的认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强求这种不可能的认可,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矛盾,失去平衡,生出愤怒、怨恨、不平等种种负面情绪,因自己无法获得他人的正面评价而对自己生气,因他人不理解自己而对他人生气,如此,内心便纠结万分,又怎么可能获得心平气和的幸福人生呢?

让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

生活中,当我们做出一些成绩时,总会迎来正反两面的评价。一种评价肯定了我们的努力,让我们欢喜;而另外一种评价质疑我们的能力,让我们感到愤怒。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看待世界,对于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不要试图让所有的人都对我们满意,否则我们将永远也得不到幸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完美的维纳斯。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人指责的地方,说不定到了那个人眼中反倒成了优点。所以,不管做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美好的。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见人爱的画。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工作,一幅相当不错的画完成了。他把画好的作品拿到人流量很大的市场上去,在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一则说明:“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认为这幅画有欠缺之处,请赐教,并在你认为不满意的地方标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画时,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心中非常郁闷,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不相信自己的作品是如此的差劲儿,决定换一种方式再去试试。于是,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结果,曾被指责的地方,如今却都被赞美。

这位画家不无感慨地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无论自己做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足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陋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的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未来的生活是无法预知的,当我们下定决心去探索的时候,千万不要抱着所有人都支持我们,所有人都认可我们的想法,因为那样只会给我们增加更多的气闷。无论做什么事,永远记住一句话——让一部分人满意就足够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标准和角度。为了获得别人的肯定和支持,我们可以迁就别人的意愿和需求,但是我们不能期望每个人对我们都满意。不管我们正在做什么,打算怎么做,总有人对我们表示质疑和失望。如果非要顾及每个人的感觉、看法,只会让自己感到挫败,进而陷入愤怒的深渊不可自拔。

在某些重要的原则问题上,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少一些不平、愤怒,多一些平和、欢喜和幸福。

“我执”是愤怒的来源

“我执”是愤怒的来源,它让我们心中时常滋生无谓的妄想,并由此开始陷入愤怒、怨恨之中,难以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幸福的生活。

因为无谓的妄想与现实背离,没有实现的可能,我们不满足、挫败,却不认为是自己太过好高骛远,只认为是命运不公,因此忿忿不平,一天不得偿所愿,一天忿恨难平。

比如,有人与我们意见不合,这本是平常事,没什么值得生气的。但“我执”会让我们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人提出不同意见是在和我们作对,进而心生愤怒。

相反,如果能够放下“我执”,就能够容纳他人的反对意见,心平气和地与对方交流。

生活中的你是否常常陷入“我执”之中,因无谓的妄想而愤怒,进而破坏自己的幸福生活呢?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过程,并自我反省吧!

“我执”=固执己见,制造妄想思维

我执,是佛家的一种说法,在心理学上是指执著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等,放不下自己,心中梗着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我”,执著于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己而忽略他人。简单地说,我执,就是自我意识太强。而自我意识太强,就容易过度计较得失、过于在乎自我感受。这样一方面因为太过自以为是,而总是追求自己能力之外的东西;另一方面,一旦不合心意的事情发生,就会心生愤怒。

“我执”让人固执己见,认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只要是自己的愿望,所有的人和事都应该无条件地配合让它实现。这样的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自己所有的要求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看不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或者说对自身的错误视而不见,对别人善意的劝告和提醒,他们不以为然,甚至会觉得别人的告诫是恶意的。

“我执”让人自我感觉空前良好,自信心极度膨胀,他们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于是在心中形成各种不切实际的欲望。无论是什么事,他们总是好高骛远。长此以往,这样的思考方式成了习惯,于是形成了制造妄想的思维模式。

而当制造妄想的思维模式在脑海中形成后,便开始了与“愤怒”的常来常往,难以保持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