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
5683200000012

第12章 有一种爱叫放手(1)

父母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不可能为孩子包办一切,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必须交由孩子自己去做,要努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要知道,放手同样是一种对孩子的爱,而且是一种着眼于孩子未来的爱,这是更为重要和可贵的。因此,父母们,放开自己的孩子吧,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让他们自己去获取人生的精彩。

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和道路,不管父母多么喜欢自己的孩子,父母依然不能永远陪在孩子的身边。况且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坎坷和磨难。只有那些让孩子尽快地学会面对挫折的父母,才是最明智的家长。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时候孩子一不小心摔倒了,父母就会立刻走上前去把孩子扶起来,并且很细心地安慰:“宝贝儿,有没有摔疼啊?都怪这椅子,妈妈替你打它!”这样,表面上看来父母的确是爱孩子的,可是这根本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最终会让孩子像一株温室里的花,经受不起挫折和失败的打击。因此,父母应当对孩子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承受挫折和失败。同时,也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增强抗挫折能力,这样孩子才能增强更好地抵御挫折,更顺利地前行。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增强抗挫折能力呢?

1.帮助孩子疏导挫折情绪

及时疏导,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从而避免孩子具有严重的受挫感。

爱好体育运动的小良渴望加入校足球队,因为这支足球队曾经是市冠军队。小良认为自己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敢拼敢冲,是当运动员的“料”。他兴冲冲地找到教练,不料却被拒绝了。小良感到很委屈,于是回到家后闷闷不乐。小良妈妈见孩子情绪这样低落,就问其缘由,于是小良流着眼泪跟妈妈诉说了这件事。小良妈妈听完,于是就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最终找到了原因:小良身体太单薄,而且耐力较差,不适合足球运动。经过妈妈的分析,小良也感觉自己不太适合踢足球,于是心情也渐渐好了。

故事中小良妈妈的做法很正确。在孩子情绪低落、有挫败感时,就应该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并帮助孩子找到症结所在,这样也就减少了孩子的挫败感。

2.鼓励孩子走出逆境

在逆境中,很多孩子都容易产生消极反应,他们往往会垂头丧气,甚至采取逃避的方式作出回应。这是做父母的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此时,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用鼓励引导孩子走出逆境。

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父母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父母的鼓励会增添孩子前进的动力,激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孩子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这时孩子也会认为自己行、自己可以克服困难,自然抗挫折的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3.对孩子的失败“袖手旁观”

对于孩子来讲,没有永远的“失败”,偶尔的“失败”也不是一件坏事。失败并不可怕,失败后站不起来才是真正的可怕。因此,父母要想真正帮助孩子,在他失败后,不妨多“袖手旁观”几次,让孩子经受抗挫折能力的训练,使他从失败中积累一些经验。这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能不断增强。

4.培养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的意识

任何人都会经历失败,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对他进行“挫折教育”,让他明白“跌倒了,自己勇敢地爬起来”的道理,那么孩子就能以更加勇敢、坚强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并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它们。

孩子能在一次跌倒时爬起来,就能在下次跌倒的时候站起来,从而从容面对人生中的每一次挫折,而且在他们爬起来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原来有能力爬起来,这个发现会让孩子自信增加,也让他们有勇气面对下一次挑战。

总之,成长不是一步到位的,生命是一个体验、感悟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翅膀底下,应该放手给他们“单飞”的机会。摔跤、跌倒、受伤是每个孩子成长路上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要知道,一个历经挫折的孩子往往会更坚强、更有韧性,其的心智也会更成熟。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父母要注意,因为孩子尚未发育成熟,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方向与目标。如果父母彻底地放手不管,就有可能导致他误入歧途。所以,父母在放手的同时还应该做好引导工作,注意给孩子指引正确的方向,同时要时刻监督与观察。父母应该清楚地知道,在哪些事情上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在哪些事情上必须监督孩子完成。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举动,切实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

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事情往往帮其解决。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关于孩子的,事无巨细,父母都会亲力亲为。然而生活中,孩子难免会遇到棘手的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怎样不依靠他人或者不给他人增添麻烦,这对孩子来说,是一项必备的生活技能。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凡事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一旦父母有事无法照看孩子,孩子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要知道,孩子的事总归需要孩子自己去解决,父母的包办代替只能一时,不可能一世。因此,不如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同样是一种父母对孩子展示爱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于孩子的未来更为有利。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具体的方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1.让孩子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中,如果你想当个聪明的父母,就应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孩子做事情的“主角”。这时候,你只要给孩子适当的引导、适度的鼓励、适宜的评价就可以了。父母要学会做“配角”,这才是聪明父母的做法。下面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爸爸下班回到家时,儿子正站在大门口使劲地开门。原来,由于时间久了,门锁已经很难打开了。

看到来了救兵,急得满头大汗的儿子赶紧把钥匙递给了爸爸,说:“这锁可真难开!还是您来开吧!”

爸爸没有去接儿子的钥匙,而是对儿子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要我帮忙吗?我如果不回来,你是不是就要在这里傻等了?”

儿子觉得有点委屈,刚想发作,爸爸接着说:“你想想看,遇到这种情况,别人是怎样处理的?”

儿子想了想说:“要不,在上面滴两滴油吧!”

爸爸回答说:“哪里有油啊?”

几分钟之后,儿子高兴地一拍脑袋:“有了!”于是,他便将自己的书包放到地上,从里面拿出了自己的文具盒。他用小刀削了一点铅笔芯的细末,把这些细末倒进了钥匙孔里。

果然,门被顺利地打开了。

这时,爸爸对儿子说:“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处理问题,这才是好孩子!”

门锁生锈了,一时间打不开,儿子向爸爸求救,可是,这位爸爸并没有像其他爸爸妈妈那样大包大揽,而是让儿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他的鼓励下,儿子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将门锁打开了。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父母完全可以交由孩子去解决,以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孩子自己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孩子也会学习一些与人相处的知识,这对他们独立解决问题是有好处的。为人父母者要相信孩子会通过在实践中的锻炼,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一天,妈妈让儿子去附近书店为自己买一本书。半小时之后,儿子买回了书,并将找回的一张10元钱的纸币交给了妈妈。

妈妈拿到钱,发现这张纸币缺少一角,便对儿子说:“儿子,把这钱拿回去,让书店的老板给换张完整的!”

儿子听了妈妈的话,便走了出去。没过一刻工夫,儿子便回来了,手里依然拿着那张缺了角的钱。妈妈问儿子:“你没去吗?怎么回事?”

儿子摇晃了一下手中的钱,生气地说:“老板不给我换。”

妈妈说:“你要再去一次,好好想想,该怎样说服老板?”

听了妈妈的话,儿子又出去了。可是,几分钟之后,儿子又回来了,依然没有把钱换回来。妈妈问:“你是怎么和老板说的?”

儿子气愤地说:“我让老板给我换钱。我说,如果不给我换,以后我就不买他的书了。”

妈妈说:“嗯,这个办法听起来不够好。再想想,一定会有办法的。”

儿子又去了。这次回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张完整的钱。妈妈忙问:“怎么这么快就解决了?”

儿子兴奋地说:“我跟老板说:‘叔叔,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做人要以诚信为本。我想做生意也如同做人,讲诚信才会有更多的顾客。相信叔叔您也希望自己的生意兴隆,我和我的同学们也很乐意经常光顾您的书店……’老板没等我说完,就给我换钱了。”

故事中孩子的妈妈之所以再三督促孩子去换完整的10元纸币,就是为了增强孩子与他人相处,以及独立与人沟通的能力。可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与人交际能力,让孩子能够独立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对孩子成长大有裨益。

3.让孩子学习如何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

社会是复杂的,父母不可能将孩子总是留在自己的身边,总有一天他们会长大,会走向社会。正如华人首富李嘉诚所说: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溺爱,更不能娇生惯养,应该让孩子学习如何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让他们学习如何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意义深远的。

总之,在生活中,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在父母看起来是一件小事,由父母代劳,也许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但是,孩子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不会独立处理。所以说,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不仅能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应该培养孩子应对突发事情的能力。比如,遇到突然停电的情况,怎样去点蜡烛、怎样去开手电筒;遇到煤气泄漏应该怎样去控制;如果着火了,知道怎样用灭火器灭火等。只有平时具备这些安全知识,遇到突发事情时孩子才能沉着应对。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对孩子进行生存教育的基本前提。因为只有孩子具备了自理能力,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由于过分宠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处处包办代替;一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时间紧,嫌孩子做事笨手笨脚给大人添麻烦,宁可自己在匆忙中代劳,也不愿意孩子插手。这样不仅让孩子难以拥有自理能力,也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具备自理能力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会做,什么事情都难不倒他,相应地就会具有很强的自信心。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事事不会做,处处有困难,不仅生活上会遭受许多磨难,还会逐步滋长自卑心理。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此外,父母还应当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过程中教孩子逐步学会生活自理,进而掌握自立的能力。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具备自理能力呢?

1.让孩子由不愿意做到喜欢做,并了解哪些事情是孩子自己能做的

有的孩子在家中被大人们过多地呵护,自己能做的事也不愿去做。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们应该怎么办呢?

对孩子能做而不愿做的事父母不应该帮忙,应该多给孩子自己动手、尝试的机会和空间,多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由不愿意做到喜欢做。

为了了解哪些事情是孩子能做的,可以从孩子的年龄来考虑。较小的孩子可以从自己吃饭、漱口、擦嘴、洗手、擦鼻涕、独立上厕所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让孩子自己学着扣纽扣、穿衣服、脱衣服并叠放整齐,自己学着穿脱鞋袜、系鞋带等。

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学着独立收拾、整理房间,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如擦桌椅,叠被子,收拾玩具,整理图书,还会洗自己的手帕和袜子,等等。

2.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当父母知道了哪些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之后,接下来就应该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了。一般来说,孩子都有“我自己做”的欲望,关键看父母如何引导。

星期天,小强要和妈妈出去玩。当妈妈收拾行李时,小强已经穿好了自己的“行头”。

小强过来跟妈妈“显摆”,这时候,妈妈才发现,儿子将自己的左右鞋子穿反了。妈妈知道,简单地训斥“你真笨”只能扼杀孩子的积极性,会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欲望彻底毁灭在萌芽状态。这时候,最好给孩子以适当的鼓励。

于是,妈妈便对儿子说:“小强会穿鞋了,真不错!不过仔细看看,你穿得对不对呀?”

儿子低头一看自己的鞋,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便在妈妈的引导下,重新穿了一次,这次穿对了。

故事中小强妈妈的做法是十分恰当的。在孩子能够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要扼杀孩子做事的积极性,要积极培养孩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生活中,当孩子常常执拗地说:“我自己吃!”“我自己干!”就说明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要求了。如果父母错过了这个发展时期,没有让孩子适时锻炼,孩子的依赖性就会逐渐增强,并对孩子的身体、智力、情绪、性格、意志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