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要求,也会有很多的言行,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教育。对于孩子那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要坚决地拒绝,对于孩子失当的言行,如讲脏话、说谎话、盲目攀比等,要以合理的规范或制订的规矩予以矫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合理的要求和失当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才能引导孩子不断取得进步。
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如何拒绝
作为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在面对孩子时父母又时常感到困惑,不知该如何把握爱的分寸,尤其是当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个又一个要求时,父母会感到无所是从。满足孩子的要求吧,怕会惯坏孩子;拒绝孩子的要求吧,又怕委屈了孩子。孩子被拒绝后往往又哭又闹,这时父母会心软又心烦,外加无奈,不知该如何去做才是合理的,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因此,父母需要掌握一些拒绝孩子的技巧,使孩子不仅不会对父母的拒绝反感,而且还容易让孩子接受。那么,具体来说,父母需要掌握怎样的技巧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坚持原则
在确定孩子的要求为不合理要求时,必须予以拒绝,不论孩子如何哭闹都要坚持原则,不能因心疼孩子而妥协。否则,孩子一旦有通过哭闹的方式达到目的的经验就会养成习惯,拿哭闹当要挟父母的手段。最好在孩子第一次这样做时就坚持不妥协,使孩子明白哭闹也无济于事,同时父母还要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这样孩子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引导。
2.理解尊重
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多沟通,多了解,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当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想法时,不要急于表态,而要耐心地询问,尝试着理解孩子。若经过沟通后,确定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那么要尽可能地对孩子坦诚相告,说明理由,做到尊重孩子。
3.接纳情绪
拒绝不等于排斥、更不等于惩罚。不能因孩子的要求不合理而拒孩子于千里之外,让孩子感觉到被冷落。即使拒绝也要告诉孩子拒绝是对事不对人的,也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她)的爱护。
当孩子的要求被拒绝时,难免会感到受挫,引发一些负面情绪,比如哭泣、发火等。这时,父母要努力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允许孩子哭出来,不要强打强压,要进行一定的疏导。不要急于转移孩子的视线,应当和孩子一起面对现实。这时父母可以安静地陪伴孩子,以关爱的目光注视他(她),也可以拥抱他(她)。等孩子情绪平静后,明确地告诉孩子:“虽然我拒绝了你的要求,但我依然非常爱你。”并把拒绝的理由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拒绝他(她)是为了他(她)好,是为了帮助他。这样孩子往往就在哭闹等的情绪宣泄之后,坦然地接受父母的拒绝。
4.提高素养
要想做到合理地拒绝孩子的要求,需要父母具备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做学习型的父母,懂得运用一定的拒绝技巧,不能因拒绝而伤害孩子的心灵。一个没有家庭教育素养的父母很难分清什么情况下该拒绝,什么情况下不该拒绝。
5.掌握一些较好的拒绝方式
拒绝就如同一副药,必须要先看说明书,否则用错了地方,用多了量,反而会坏事。不合理的拒绝不仅达不到目的,还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因此,拒绝的时候,要讲究合理的方式。
(1)共同约定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制订家规。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对于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矛盾的事项,经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共同协商之后制订。
第二,事前约定。在事情发生之前,进行口头约定。比如进超市之前告诉孩子“今天我们只能买五种东西。”然后孩子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若孩子选择的物品超过约定的数量,则由父母提醒孩子遵守约定。
第三,临时商议式。由于很多事不可能提前预见,所以有时父母对于孩子临时提出的要求持反对意见,这时尽可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商议。尊重孩子,告诉孩子理由,取得孩子理解,在拒绝孩子的同时,可以给孩子提出更好的合理化建议。
(2)激励鼓舞式。在限制某些需要的同时,为孩子展现更美好的前景,令孩子心驰神往,从而使孩子为达到更高的目标而学会忍耐。这样做有利于孩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且有利于孩子为自己制订奋斗目标,提高孩子的精神追求。
作为父母首先要明白,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为了以拒绝的方式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合理的拒绝对孩子是有很大帮助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孩子要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就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行为举止必须符合社会的基本要求。当孩子做出不利于自身健康成长,或是影响他人的事时,父母必须予以拒绝、批评,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有利于孩子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孩子因年龄小、经验少,往往无法分清是非,无法判断自身的要求或行为是否合理,所以需要父母适时的拒绝和引导。日久天长,孩子就会在父母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第三,有利于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孩子小,往往没有自我控制能力,有时明知是错,却也很难学会控制自己,父母的拒绝恰好可以提醒孩子,帮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
第四,有助于亲子之间建立良好关系。有些父母因过分心疼孩子而对孩子大包大揽,结果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对父母过于依赖。父母也因承担了过多不必要的责任而疲惫不堪,当孩子让父母失望时,父母难免心理不平衡,对孩子抱怨、指责,这样只会导致不健康的亲子关系。要想形成健康而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必须学会适当地拒绝孩子,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要放手让他自己做,父母的合理拒绝是给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使孩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提高自立的能力。
总而言之,正确而合理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孩子们健康成长,使亲子关系越来越亲密!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父母在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不能态度生硬地摆家长架子,或搞一言堂,更不能对孩子威逼利诱。坚决杜绝对孩子说:“你如果怎样,我就不喜欢你、不要你、不管你”之类的话。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至高无尚的,绝不能作为威胁和交换的条件。只有当孩子明确父母是爱自己的,并且这种爱是纯净的、不带任何附加条件时,孩子才能真正理解父母是为自己好,父母的拒绝也是为了帮助自己成长,这样孩子才能欣然接受父母的拒绝。
让孩子有钱,但不能让其乱花钱
孩子手头有一定的零用钱本身不是坏事,但不能让孩子因为有钱而乱花钱。其中的关键是教育、引导孩子正确管理和使用手中的钱,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只有孩子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和具备了良好的理财能力,才能科学合理地管理自己的零花钱,也会因之具备自立能力。
那么,具体来讲,父母应该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纠正孩子“有钱而乱花钱”的行为呢?
1.真正地爱孩子,节制孩子花钱,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对于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给予满足,且要延缓满足;对于无理要求,父母应当断然拒绝。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有助于孩子懂得勤俭节约,珍惜父母的辛苦钱,有利于成长。
有一位拥有千万家产的企业家,他的孩子在班里却是最寒酸的一个,孩子向父母要一元钱比其他同学向父母要十元钱还要难。企业家并非如此“小气”,他说:“这是责任,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钱来之不易,养成节俭习惯,这样孩子长大了才能有所作为。”如果父母都把孩子的消费看作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大问题,就不会出现孩子乱花钱的现象,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2.帮助孩子制订开支计划,指导并监督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
帮助孩子制订一个开支计划,什么东西是必要的,急需的,应优先考虑。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账本,孩子的钱是自己使用,但必须记账。父母月底检查并做分析,以监督孩子零用钱的支出,知道钱花在哪里,有哪些钱是不该花的,跟孩子讨论每月应该花多少钱,开销必须适度,在孩子的消费上以“吝啬”为宜,给零花钱应有限额。有结余是自己的,有超支父母不能填补,一旦发现孩子乱花钱,就扣除下月的零花钱以示惩戒。
3.让孩子适时参加家庭经济“会议”,充当临时“家庭财政部长”
家庭生活中,可以适时地让孩子担任1~2个月的“家庭财政部长”,让孩子当家才会使其懂得柴米油盐之贵,才知道生活之艰难;让孩子知道钱是怎样辛苦地赚来的,又是怎样在父母手中合理地花费的,才会懂得赚钱的艰难,养成勤俭节约的品性;让孩子克制乱花钱,学会理财,学会对自己的钱负责和合理使用。这些都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的。
4.与孩子签订财务协议,鼓励孩子做家务活,赚取零花钱,树立自食其力的观念
父母和孩子一起确立一个具体的理财目标,在财务协议中对孩子的要求要适中,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用他(她)的错误来督促其自我改进,而且平等地对待孩子,让孩子产生自我管理金钱的乐趣。譬如,给父母擦皮鞋、消灭蚊蝇等,赚取若干的“劳务费”,直到所得的劳务费足够购买心仪的物品。
父母还应通过种种途径,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懂得“不劳动者不得食”,迫使孩子从小摒弃“不劳而获”的依赖感,树立自食其力的观念。孩子获得劳动所得之钱,就会更加珍惜“自己的钱”,就不会随意乱花挥霍,也不必总是向父母伸手要钱。
5.让孩子学会储蓄,父母尝试实行“AA制”
要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积蓄长期存到银行,就是把钱安全地存放起来,并使之增值,到一定数目时,可以取出买大件物品或作旅游基金。这样有助于孩子养成储蓄、不乱花钱的习惯,体会积少成多的道理,体验存钱的益处,享受理财的乐趣。另外,父母不妨尝试实行“AA制”。父母与孩子实行“AA制”,就是消费时各自付各自的账。如果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孩子就不会因父母不为自己买单而生气、大哭大闹了,还容易使孩子从小具备自立能力。
总而言之,孩子有钱是可以的,但不能任由其乱花钱,这就需要父母的指导。无论是财务的规划,商品的选择,抑或银行利息的计算,都是需要父母进行指导的。而且,将来孩子是要面对一个包括保险、债券、股票、基金、税务、慈善、投资、置业等在内的一个复杂的社会,为此,父母有责任让孩子了解并参与到家庭的财务中,从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开始,逐步掌握理财能力,最终掌握在复杂社会中生存的技能。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针对孩子乱花零用钱的问题,以下两点需要父母们明确:
(1)在对待给不给孩子零用钱的问题上,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指导、有监督地给孩子一些零用钱,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增加孩子的独立生活本领,发展孩子的课外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
绝对不能随意给,一次多给,无计划、无指导地乱给孩子零用钱,甚至用钱“买静求安”,也不主张不给孩子零用钱。
(2)要明确孩子怎样花钱才是乱花钱。“乱”是指孩子经常乱买不该买的东西,乱作不该消费的消费。譬如,经常乱买零食和玩具,特别是乱买不卫生的垃圾食品,乱进孩子不该进的网吧、游戏室等,甚至不择手段向父母乱要钱。
让孩子玩耍,但是不能让孩子玩物丧志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一种本能表现,该玩不能玩,看似孩子是变乖了,其实孩子的这种天性只是被抑制了,并没有消失。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有游戏的时间,不要剥夺孩子游戏的权利。如果父母重视孩子的游戏,让孩子尽情玩游戏并给予良好的指导,提供有利的游戏材料和空间,那么不仅使快乐伴随着孩子的童年生活,更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童妈妈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于是为孩子买了许多有益于增长智力的玩具。并且常常陪着孩子一起玩,给予孩子必要的游戏方法。在游戏过程中,小童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还因此获得了游戏的快乐。小童妈妈对此非常开心。
故事中的小童妈妈因为让孩子尽情地玩游戏,才使得孩子的智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并使其获得了快乐。可见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往往较差,一旦失控入迷,就容易使孩子奋斗的欲望减弱,并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最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沉溺游戏的苗头,就应该赶快采取措施;对于尚未出现沉溺游戏苗头的孩子,父母也要防患于未然。那么,父母要如何防患于未然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1.让孩子明白“玩物丧志”的道理
要告诉孩子,各种游戏都只是一种娱乐消遣方式而已,偶尔玩玩、放松一下是可以的,但是大多数娱乐游戏对人的智力发展是没有太大作用的,更谈不上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了。如果孩子游戏上了瘾,着了迷,就会占去孩子原本用于学习的时间,上课不能专心,下课更无心做作业,学业就会荒废,以至于威胁到孩子的未来人生。
父母还可以从现实中收集实际的例证,讲给孩子听,让他(她)引以为戒;也可以给孩子讲一些青少年的励志故事,鼓励他(她)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