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指南
5685000000005

第5章 要点精解(5)

57.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

A.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B.形式客观,内容主观

C.不依赖人的客观内容

D.思维抽象的逻辑概念

58.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不确定的,因此()。

A.同一种现象只能是原因

B.同一种现象只能是结果

C.事物和现象之间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

D.同一种现象在不同的联系中既可以是原因又可以是结果

59.必然性是()。

A.偶然性的表现形式

B.偶然性的必要补充

C.由无数偶然性构成

D.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支配力量

60.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中()。

A.不可避免的趋势

B.不确定的趋势

C.合乎规律的趋势

D.居于支配地位的趋势

61.在社会生活中,把一切都看作是必然的,会导致“命运”决定一切的()。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唯物主义决定论

D.唯物主义无神论

6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

A.机械决定论

B.神学目的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

63.唯物辩证法认为()。

A.现实是包括事物的种种联系

B.现存的东西必定都是现实的

C.现实是指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D.现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64.内容和形式是()。

A.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

B.现实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

C.现实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和外部特点

D.现实事物的确定的趋势和不确定的趋势

65.本质是指()。

A.事物的质和属性的统一

B.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C.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66.“假象同真相一样具有客观性”,这是()。

A.折衷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67.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

A.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B.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C.不必通过现象达到本质

D.认识现象等于认识了本质

68.意识的起源经历了()。

A.从感性经验到理性认识

B.从实践经验到理论思维

C.从无机物的反应到刺激感应性

D.从无机物的反应到动物的感觉、心理到人的意识

69.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B.抽象的思维活动

C.主观的认识,客观的活动

D.精神的抽象活动

70.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为客观精神所具有

B.有自身的发展轨迹

C.为事物本身所具有

D.独立于事物而存在

71.规律是指()。

A.本质之间的关系

B.现象之间的关系

C.事物的外部联系

D.事物的直接联系

72.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猿脑的进化

C.社会劳动

D.语言的产生

7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7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种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7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76.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指出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77.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社会实践

B.主观努力

C.客观条件

D.先进的物质手段

7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解放思想,勇于探索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79.“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属于()。

A.实用主义的观点

B.唯意志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0.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体现了()。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认识论和唯物论的统一

C.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81.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阶级斗争

D.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8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83.解放思想,就是要()。

A.不受任何束缚,达到绝对自由

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二、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

3.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4.简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简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6.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7.简述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8.简述人们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9.简述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10.简述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11.简述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2.简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13.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4.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5.简述掌握事物度的意义。

16.简述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7.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8.简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9.简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20.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2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三、论述题

1.试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3.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4.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5.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6.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7.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8.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9.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结构分析

第二章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本章的内容结构是:

第一节说明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二节论述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的无止境过程。

第三节阐明真理及其属性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

第四节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统一。

知识要点

一、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指向适当的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取得成功。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引导实践指向不适当的对象,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失败。

二、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1.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通过这一次飞跃,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通过这一次飞跃,人们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并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理性认识。

3.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这是由于受到各种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过程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这是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决定的。

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统一

1.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承认真理的近似性和承认真理是发展的,也就是承认真理的相对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并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真理的相对性之中有绝对性,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其次,真理是一个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真理由相对走向绝对的发展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如果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1.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的符合性。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如果只停留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或只停留在客观对象范围内都无法判定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对象,因此,主观认识本身和客观对象本身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的特点在于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定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一般来说,人们在一定认识的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如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那么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如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就证明这种认识是谬误。

2.坚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于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理论意义

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别的标准;第二,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作出确定的检验,即使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将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

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第一,具体历史的实践都有局限性,它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第二,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历史过程,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仍然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3.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以便同相对主义、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坚持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以防止思想僵化和克服教条主义。

六、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1.研究认识是否和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这是真理问题;研究这种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的认识有什么用,能满足人的什么需要,这就是价值问题。

2.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两者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3.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通过成功改造世界,以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第二,真理和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要求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应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真理基础上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价值观。

要点精解

一、认识的本质

1.人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不仅能反映外部事物的现象,而且经过人的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能够达到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主体的创造过程。概念本身就是思维加工的产物;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去探索和发现新的事物,在观念中创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新物质形态。所以,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二、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