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主体和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关系;第二,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第三,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但这种作用受到客体的制约。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对立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2.它们在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有原则区别: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脱离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把认识看成是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
总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同时,它们又是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只有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只有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体现。
2.二者的一致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实践中来的过程,即深入群众,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领导的意见的过程。第二,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即将领导的意见转化为群众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这些意见的过程。第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而使领导的意见在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纯粹精神活动
B.人的存在方式
C.日常生活活动
D.利己主义活动
3.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教育实践
B.科学实验
C.生产实践
D.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4.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强调的是()。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D.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
6.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7.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法官审理案件
B.农民播种小麦
C.医生给病人治疗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8.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B.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C.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B.认识的客体由主体创造出来
C.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10.把客体仅仅看成人直观认识的对象,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13.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自主选择
B.主体对客体的主动建构
C.主体对客体的积极改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相互依存的关系
C.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15.对不可知论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A.社会实践
B.科学理论
C.唯物主义
D.客观事物
16.整个认识的起点是()。
A.概念
B.感觉
C.知觉
D.表象
1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对现象和外部联系的不可靠反映
C.通过感官对事物的直接、形象的认识
D.借助于思维对事物的间接、抽象的认识
18.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形成这个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19.概念、判断、推理,这是()。
A.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B.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实践
B.感性材料
C.理性抽象
D.认识能力
21.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相对主义
D.诡辩论
2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
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B.第一次飞跃主要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主要获得理性认识
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
D.第一次飞跃是为了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是为了检验认识
23.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完成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才能完成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完整过程才能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才能完成
24.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的证明定是非
25.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
A.没有人反对的认识
B.多数人同意的认识
C.经实践检验的认识
D.对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
26.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转化为谬误,是因为()。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具体的
C.真理中包含谬误
D.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界限
2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两种性质相同的真理
B.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C.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
D.不同真理的两个方面
28.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
A.真理的相对性
B.真理的绝对性
C.真理的不确定性
D.思维的非至上性
29.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对事物近似正确的认识,这种观点属于()。
A.相对主义
B.唯心主义
C.绝对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30.相对主义真理观否认()。
A.主观真理的存在
B.客观真理的存在
C.真理向谬误的转化
D.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
A.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C.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32.实践高于理论,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绝对性
B.相对性
C.普遍性
D.直接现实性
33.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
A.社会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B.有些认识无法通过实践检验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检验标准
34.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会导致()。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思想僵化
D.教条主义
3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有直接经验才是来自社会实践的
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
D.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36.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施
37.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A.社会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3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理性—感性
B.实践—认识—实践
C.概念—判断—推理
D.感觉—知觉—表象
3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40.“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段话强调的是()。
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革命理论
4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42.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4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4.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社会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证实
45.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经验主义的观点
46.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A.真理是具体的,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真理是发展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真理是绝对的,与人们的社会阶级地位无关
D.真理是客观的,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4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48.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全面性
D.真理具有具体性
49.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缺陷
D.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3.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4.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7.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及其意义。
8.简述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9.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0.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2.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3.简述真理价值的功能。
14.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