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指南
5685000000007

第7章 要点精解(7)

15.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三、论述题

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2.试述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结构分析

第三章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

本章的内容结构是:

第一节诠释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形态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二节揭示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阐明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正确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知识要点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3.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进程;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意识结构)

1.社会结构范畴是从静态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各要素之间的横向联系,侧重从构成人类社会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意识领域三个方面,研究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结构。

2.社会的经济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说。广义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以及这两个结构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即生产方式结构。狭义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生产力结构或生产关系结构。

3.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治的组织形式以及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程等。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4.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的政治结构的制约。它包括社会意识的构成、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等。

三、社会形态的划分

1.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需要,运用不同的标准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

2.经济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形态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或三种社会形态。五种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这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共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3.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志划分的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的序列是: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四、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因为:第一,任何人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第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客观的东西决定主观的东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五、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六、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根源是物质利益的对立。阶级斗争的形式主要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

3.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作用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七、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是夺取政权的斗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进步的阶级手里。

(2)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它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它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手段;第二,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伟大力量。

2.社会改革

(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和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和革新。

(2)和社会革命一样,社会改革也是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形式。改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巩固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制度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的作用。

八、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1.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夸大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历史是英雄人物创造的。

2.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表现在:第一,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可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任务。历史人物可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正面人物亦称杰出人物,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包括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等。他们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群众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是革命和建设的倡导者、发起人,他们对科学文化的发展、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要点精解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2.这一原理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三、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的原理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正是为探寻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的主体特性能得以更自由、更充分地发挥,从而能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2.两者的一致表现在:首先,规律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这就为人们的选择提供了余地和可能。其次,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主体选择。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3.主体选择与客观规律的接近和符合,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是人们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人们不断发现真理和修正错误的过程。人们探索的时间越长,探索的范围越广,认识和实践的水平越高,人的选择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程度就越大。

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充分说明了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的一致性。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旧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历史决定论的作用。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确选择的结果。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进行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大决战。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妄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则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体现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四、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并不意味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整齐划一、按同一模式进行的。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历史发展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以奴隶社会为例,西欧主要实行奴隶主私人土地所有制,东方主要实行奴隶主的国家土地所有制。

第二,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例如,古希腊、古罗马是奴隶制社会形态发展的典型,英法两国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典型,中国则是封建社会形态发展的典型。

第三,人类社会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例如,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法国1789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反封建最为彻底,而德国和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则通过改良的办法,反封建不彻底。

第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如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社会形态,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