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本会动、不断更新的书,阅读这本书是一种人生享受,是一种幸福,家长们要用耐心、爱心、细心、慧心来解读,陪伴并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跟孩子一起成长
【情景直击】
晚餐时,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边吃饭边聊天。妈妈笑着跟爸爸说:“今天看到网上一些帖子讨论白毛女该不该嫁给黄世仁。很多人认为
白毛女喜儿应该嫁给黄世仁,而不是大春,如果她早跟黄世仁,就不会后来躲进深山里变成了白毛女了。呵,你看看现在的年轻人都什么思想,连最基本的历史和阶级斗争都不懂。”爸爸也点点头说:“这些人简直是乱弹琴。”女儿却插嘴说:“我看喜儿去当白毛女是让她爸给逼的。借债还钱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杨白劳借了黄世仁的钱,为什么不早点儿还给人家,逼得女儿躲进山里?喜儿也够傻的,黄世仁那么有钱,嫁给他算了,干吗要到深山老林里去当白毛女?”
爸爸和妈妈听了女儿的一番言论,哑然失笑,没想到女儿也有这样荒诞不经的想法。在他们思想里值得同情的喜儿,却在女儿眼里变成了欠债不还、不识时务、自讨苦吃者。他们不明白是女儿没长大还是自己已经老了,跟不上新的思想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好像一直都是教导者。实际上,没有哪一对父母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对孩子很了解,知道该如何正确地教导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会发生很多变化,父母的教育、教导方法也会随着改变,这个过程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个成长的历程。所以,合格的父母其实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
过去,每隔十年,就会有一代人成长起来,新成长起来的一代跟上一代之间会形成代沟。然而现代社会发展太快,哪怕是同一代人,之间也会有代沟形成。成长在这样高速发展时期的孩子们,思想和见解与父母之间的差别可想而知。就像案例中女儿与父母之间观点,有着天壤之别。虽然父母会认为女儿的想法太幼稚,甚至是异想天开,但女儿自己甚至是她的同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很正确。
家长们的童年时代,甚至青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单一的、平面的,他们的知识来自于成人世界包括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以及自己的体验,或是成人给他们编写的书本。因此,他们所了解的东西是成人事先已经了解的,他们的见解和看法在当时的年龄段终归超不过成人。而今天的儿童所成长的环境是开放的,他们接受的教育是立体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既有来自老师、父母的教育,又有来自电视、网络、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引导,还有来自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因此,当今许多父母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聪明多了,也不好教了。”
在新的形势下,家长们如果还抱着自己是权威、孩子必须听自己的等想法,就会与孩子的世界脱节,变得更不了解孩子。也许很多家长对自己关于孩子的了解非常自信:他眨眨眼,我就知道他想要干什么。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应该明白,孩子还年幼时,他的想法和做法可能逃不过你的观察与判断,但随着他渐渐长大,你便会越来越不了解他。因为孩子始终处于成长与变化之中,对新观念、新事物接受与认同很快,而家长们在自己所受的教育与经验的束缚之下,难以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就会逐渐与孩子的世界脱节,不理解孩子。
当然,这里说父母容易受已有经验的束缚,并不表示父母们就一定是食古不化、固执的,很多父母也认识到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必要的。而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孩子一起进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与孩子对话、沟通,避免代沟扩大。比如,儿子问父亲:“如果有一天地球南北两极的冰雪都融化了,海平面上升,地球被淹没了,我们怎么办?”父亲开玩笑地说:“如果真的有这一天,我们都已经成为古人了,看不到。”儿子很认真地说:“那我们的子孙后代会经历这个灾难的,该怎么办?”父亲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虽然环保问题经常被提起,他也知道环保很重要,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拿环保当一回事。父亲认为环保只是针对那些严重污染的行为,如氯气泄露、化工厂的废水随便排放、汽车尾气等,而治理环境是政府的工作,普通老百姓力量有限。儿子见父亲不回答,就自顾自地说:“我们虽然无法制止别人的污染,但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尽量减少垃圾的制造,少浪费资源。我们用过的纸张可以反复使用,爸爸减少每周开车上班的次数,妈妈少用一些化妆品和塑料袋,这些都是在为环保做贡献,你说是吧?”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在主讲《中国家教存在的危机》时说:“我们现在面临的孩子是整个中国5000年历史上最难教的,因此家庭教育的难度必须认真地对待。”出生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与他们的父母拥有共同的信息资源,而孩子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远远超过父母。也许在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前期,需要父母的帮助,如果这段为期不算长的人格、世界观塑造时期,父母没有把握住,之后,孩子们越来越多地被信息社会塑造,父母再想要对孩子产生影响就很困难了。所以,父母要保持自己不与社会脱节,不要经常端着家长、权威的架子,而应该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学习和钻研不同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树大不会自然直
【情景直击】
小强小时候很调皮,没有礼貌,经常闯祸,但每次父母都不当一回事,随便批评几句就不再追究。父母认为他还小,长大了懂事就好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强不但没有变得懂事,反而脾气越来越坏,动不动就摔东西,不听父母的劝告,稍不顺心意就离家出走,还经常撒谎、逃课、偷家里的钱。这个时候父母想要管教他,却已经力不从心了。
现在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容不得别人说自己的孩子不好。如果孩子的确有缺点需要弥补,有的父母会认为自己本身够优秀,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根本不拿孩子的缺点当回事。也有的父母会说那根本不是大问题,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变好的。
无可否认,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优秀的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比如,父母心地善良,经常有一些不经意的善意举动,那么孩子也会跟着做一个善良的人。如果父母自身素质低下,经常为了一点点小事跟人发生口角,孩子多半也会成为一个霸道、不讲理的人。但是,孩子并不总是能成为父母的翻版,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可能会成为与父母相反的人。比如,赵女士和丈夫都是秉性善良、谦和有礼、待人宽厚的人,但是他们的儿子却蛮横霸道,任性胡为。王先生和妻子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王先生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做事雷厉风行,妻子是另一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果断有魄力。他们的儿子虽然不像很多富家子弟一样刁钻顽劣、骄纵奢侈,但却非常胆怯、懦弱,做事没有主见。柳先生和妻子都是高中教师,夫妻俩所带的班级每次考试在年级排名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班风非常好,夫妻俩年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唯一让他们感到头疼的是对自己女儿的教育,女儿已经上六年级了,不但成绩一塌糊涂,而且还不守纪律,经常被老师批评。
赵女士和丈夫人缘很好,很受大家欢迎,是公认的好人,但他们的儿子却是公认的坏孩子;王先生和妻子可以管理好一个企业,却无法管理好自己的儿子;柳老师和妻子可以教好众多的学生,却教不好自己的女儿……由此可见,优秀的孩子并不一定都是由优秀的父母培养出来的。
成长的过程,确实伴随着无限可能,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任何事情都有转变的希望。比如有兄弟两人,哥哥小时候学习很吃力,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笨孩子”,将来没什么出息;而弟弟则非常聪明,学知识很快,包括他们的父母都认为将来小儿子一定能够成为“状元郎”。二十年过去了,当年被看做“笨孩子”的哥哥去了国外读博士,而弟弟因为没有考上高中,初中毕业后就去学习做厨师了。
转变虽然存在,但并不意味着“树大自然直”,父母对孩子不进行教育,指望着孩子自己学好,在成长中自己改正缺点、纠正错误,无异于幻想。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三岁看大”,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三岁的幼儿进行了面试,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五大类。其中,被称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他们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10%的幼儿被列入“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
2003年,当这些孩子已满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对他们进行了面试,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当年被归为“充满自信”的幼儿,成年后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当年被归为“良好适应”类的幼儿,到26岁时性格依然如此;当年被归为“沉默寡言”的幼儿,如今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当年被归为“坐立不安”类别的幼儿,如今与其他人相比,更容易对小事情作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认识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当年被归为“自我约束”型的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侯一样。卡斯比教授将此长达23年的跟踪调查发表出来,称:“三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
孩子小时候就已经形成的习惯、想问题的方式、做事的态度等,如果出现了偏差而没有及时纠正,那么长大后就会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改变。比如,一个年仅13岁的初一学生,居然有预谋地将自己的班主任约到家里,残忍地砍伤了班主任。这个少年由爷爷奶奶带大,从来没受过半点委屈,对于他的乖戾性格,爷爷奶奶总是说他还小,长大了就好了。结果长大了不但没有自己变好,反而成了一个冷血的伤人者。
别指望“树大自然直”,别以为孩子还小现在教育尚早,更不要抱着“孩子还小,犯点小错免不了”的想法,而对那些暗示着问题的小细节不在意。如果你希望孩子不偏离正常的人生轨道,就要留心观察孩子,对细节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随时注意引导和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父母要站在同一战线
【情景直击】
晚上到了睡觉时间,曦曦的作业还没做完,妈妈要求曦曦不做完不准睡觉。曦曦却已经困得上下眼皮直打架,爸爸说:“算了吧,作业没做完没什么大不了的。”妈妈狠狠地瞪了爸爸一眼,坚决要求曦曦做完作业,曦曦却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第二天一放学回家,曦曦就开始做作业,很快做完了。妈妈觉得奇怪:“曦曦不是每天做作业都要拖的吗?”爸爸却得意地说:“曦曦肯定是因为作业没做完,被老师批评了,所以回来就马上做作业。怎么样,还是我的方法有效吧?”妈妈很不服气。在教养曦曦的问题上,夫妻二人存在着很多不同。比如周末,曦曦妈妈希望女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但一到周五,曦曦就像从笼子里放出来的鸟儿一样,兴奋不已,晚上十一点还不睡觉,妈妈逼着她去睡觉,爸爸却说随她去,好不容易放假,破例放松一下也是应该的。又比如,妈妈希望曦曦做个小淑女,举止文雅,轻言细语,但女儿整天蹦蹦跳跳,声音又高又尖,还喜欢跟一群男孩子玩,妈妈头疼不已,爸爸却总是乐呵呵地支持曦曦,说她大方、巾帼不让须眉……于是,曦曦妈妈经常抱怨:“你们俩是不是故意跟我作对?我说东,你们就往西。我不让做,你们偏要做。你这个当爸爸的有没有替女儿将来考虑过?”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一样的,但教养观点却并不一定总是一样。严父慈母、严母慈父,父亲与母亲一个扮白脸、一个唱黑脸等情况,在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父母因为教养孩子的观点不一致而吵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父母教养观点不一致,孩子将会无所适从,或者在一方那里挨了批评,就会转向另一方寻找安慰和庇护。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于孩子的成长、人格的健全都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