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的余杨上小学二年级,他爸爸在一家公司担任中层领导,妈妈则是全职太太,专门在家里照顾他。在学校里,余杨是个乖孩子,甚至有些胆小,从来不跟其他小朋友抢东西或打架,老师对他评价很好。然而回到家里,余杨就像变了一个人,做作业拖拖拉拉,妈妈逼他做作业,他就会冲着妈妈大喊大叫。有时候妈妈生气了打他,他反而跟妈妈对抗,赌气不吃饭、不理妈妈。每次都是爸爸回来哄他,他才不赌气了。周末一家人外出就餐,余杨非要吃肯德基,妈妈觉得洋快餐没营养,不同意。他就缠着爸爸,一定要爸爸答应,爸爸对他当然是有求必应。余洋得意洋洋地冲着妈妈笑,妈妈非常恼火。最令余杨妈妈伤心的是,儿子丝毫不体谅她的辛苦,反而觉得她不出去上班是因为没本事,家里的支柱是爸爸。余杨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每天爸爸回来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不帮妈妈做家务,于是余杨就认为妈妈没什么本事,只会做家务,不会教育孩子。余杨的妈妈曾经跟爸爸谈过几次,希望他能为儿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但他总认为养家才是他的任务,况且他工作压力很大,教养孩子应该是妻子的责任。余杨的妈妈很烦恼,丈夫不但不帮忙教养孩子,有时候还帮着儿子逆反,为此她忍不住会跟丈夫争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观点不一致,孩子很可能形成多重人格。就像上例中的余杨,爸爸的无为和潜意识里认为妈妈只能做全职太太的观点,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他,妈妈在他心里的威信荡然无存。因此,在家里他就像小暴君一样,经常跟妈妈对抗。由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职,他在学校里又呈现出不敢惹是生非的乖孩子面孔。
有的父母认为,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互补,比如,妈妈在严厉地批评孩子时,爸爸就不应该再批评孩子,也就是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白脸。父母双方如果都扮白脸,孩子就会变得失去约束而无法无天;如果父母双方都扮黑脸,孩子又会有冷落感,缺乏自信。如果一方扮白脸,另一方扮黑脸,就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这样做也没有伤害到亲子关系,是个教育犯错孩子的好办法。但最后真会达到如此效果吗?并不尽然。父母一方长期扮演白脸,另一方长期扮演黑脸,不仅不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而且会亲白脸远黑脸,欺软怕硬。
所以,父母应该站在同一战线,当孩子犯了错,一方批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另一方不能因为心软就立刻站出来打圆场,安慰孩子,而应该立场坚定,让批评达到效果,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父母的立场要一致,不过方法可以稍微有差别,比如爸爸正在批评孩子,妈妈可以保持沉默,但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们都是很认真、严肃地在指出他的问题,让他认识到自己做错了,让他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从而改正错误。
在祖孙三代同堂的家庭里,孩子的管教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孩子犯错了,爸爸妈妈一致对孩子进行管教,爷爷奶奶却出来袒护孙子,将孩子的爸爸妈妈数落一通。孩子的父母觉得委屈,但又不敢拂逆老人的意思,得到庇护的孩子就更加肆无忌惮。在这样的家庭里,甚至会出现三张面孔,白脸、黑脸和红脸,例如爸爸对孩子严厉管教,充当黑脸;妈妈当和事老,安抚孩子,扮演白脸;爷爷奶奶一味地对孩子宠爱,算是红脸。这些不同的面孔同时出现在孩子面前,孩子就更加分辨不清是非曲直了。所以,存在隔代教育的家庭里,父母双方要站在同一战线,而且还应该跟同住的长辈做好沟通,对他们陈述教育观点不一致的弊端,从而达成共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父母们多抽出时间与老人沟通。
给予老师积极的支持
【情景直击】
鲁为民是初二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打瞌睡,每天虽然都交了家庭作业,但一看就是抄袭别人的,连错误都一样。班主任张老师刚接手这个班,有同学悄悄地告诉她,鲁为民每天放学后都去网吧里打游戏,有时候还伙同社会上一些小混混打架。看到鲁为民这个样子,她既生气又心痛。张老师还了解到,鲁为民的父母忙着做生意,平时只知道给儿子钱,对他的关心比较少。张老师试着跟鲁为民的父母谈过几次,他们都表示会好好管教孩子。但是他们所谓的管教只是让鲁为民的爷爷每天放学后去接他,以免他继续打架。而这正是鲁为民求之不得的,因为爷爷奶奶家有电脑,而且能上网,那是堂哥留下的。鲁为民的堂哥在上大学,平时不在家。爷爷奶奶不懂电脑,他就以查资料的名义将自己锁在房间里玩游戏。所以,有了爷爷接送,鲁为民还是抄袭家庭作业。张老师曾在放学时多次提醒过鲁为民的爷爷,但他爷爷每次都说:“谢谢老师费心了,回家我一定好好管教他。”然后就替鲁为民背着书包,带他回家了。张老师彻底失望了。
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希望教师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责任完全转移到了教师身上。而是代表着,从此之后,你又多了一些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帮助自己教育孩子。
上面案例中,鲁为民的父母将教育儿子的责任推给了学校、教师,甚至推给了儿子的爷爷奶奶。显然,鲁为民的爷爷奶奶并没有管教孙子的意识。他们只是将孙子当小孩看待,当小孩一样宠,只要他吃饱穿暖,不出去做坏事就行了。至于他是否认真学习,是否珍惜时间,是否珍惜老师和家长的劳动,是否有对将来的打算,老人和家长都没有想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老师在责任心驱使下所做的一些努力都变成了一厢情愿,变得看似多管闲事。在受挫之后,张老师很有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算了,学生家长都不在乎,我这个外人又何必要坚持?”失望之下,她就会放弃对鲁为民的管教,毕竟作为教师,她要操心的不止一个学生。如果舆论要谴责张老师,也只能说她责任心不够强,而不是说她完全没有责任心。如果鲁为民的家长能够跟老师合作,多给老师一些支持,也许鲁为民能够逐渐戒除网瘾,成为一个阳光的中学生。
教育劳动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的同时还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个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孩子与双亲、祖辈及伙伴发生着最初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也是他最初接触到的社会规范,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习惯和道德信念体系,借以调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家庭环境中接受的最初的教育,对于孩子今后接受其他教育具有指导性和选择作用。如果孩子从小就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学校教育就能顺利地进行;相反,如果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或者从父母、长辈那里接受了不好的教育,那么他在学校教育的适应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时,不良家庭教育或家庭教育的缺失,都会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困难,学校要花大力气去矫正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为了避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与学校教育不一致而抵消学校教育的影响,家长们应该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多花一些心思和时间,并对教师的工作给予积极支持。
对教师工作的支持有多方面,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家长要帮助教师确立其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虽然教师威信的确立要靠自身的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和专业能力,但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也是影响教育威信的重要因素。如果家长仅仅将教师工作看做是管教孩子的“教仆”,就很难在孩子面前传播正确的尊师意识,同时还可能有更多的抱怨和指责。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由于望子成龙心太切,当子女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时,就责怪教师,说老师能力不行,教不好孩子,或者老师没有尽心教孩子。当老师总结和指出孩子的缺点时,有的家长会觉得不舒服,认为老师偏心,没有看到孩子的优点,因而不把老师的话当一回事。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有的家长一味袒护孩子,指责教师。例如,一位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并责令写检讨,就赌气不去上学,结果学生的妈妈找到老师办公室大吵大闹,责骂老师不该这样对待孩子,影响了老师上课,最后保安不得不将她赶了出去。家长的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正确态度。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教育孩子,家长应该帮助教师确立其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不仅自己要信任、尊重教师,还要教育孩子尊师重道。
学校教育主要承担的是文化教育和一部分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管齐下,相互配合,才能将孩子塑造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才能将孩子培养成才。家长将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的行为是极端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孩子是家长的,不是教师的,教师可以像家长一样教育孩子,但却无法替代家长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如果少了家长的支持、监督与强化巩固,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面就会大行其道,使学校教育失去作用。因此,教师们背负着家长的信任,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的同时,家长们也应该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常常就孩子的教育情况与教师沟通,给予教师积极的支持。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情景直击】
烈日炎炎,逛街的人群都躲在家里不出门,过街天桥上行人稀少,几个派发传单的小伙子顶着烈日,不厌其烦地往行人手里塞传单。尽管行人不耐烦地摆手,但他们仍然微笑着。一位时髦的妈妈带着最新款的太阳镜,打着漂亮的遮阳伞,牵着儿子的手,走过天桥。
妈妈指着那些晒得黝黑、汗流浃背的小伙子对儿子说:“你要好好学习,不然将来就和他们一样。”
儿子不耐烦地说:“我才上二年级,再说我已经很努力学习了,你还送我去那些补习班。”妈妈说:“别人的孩子都上,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儿子小声嘀咕:“我都快要累死在起跑线上了。”妈妈细长的眉毛一挑:“你在嘀咕什么?”儿子吐了吐舌头说:“没什么,好热,我们赶紧走吧。”现代社会,众多的人狂热追求所谓的成功。庸俗、功利的成功学将成功定义为金钱和权
位,为了获得成功,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打造成机器,拼命奔向家长与社会为他们勾画的、以高人一等为表征的成功蓝图,为此,他们本该纯真快乐的童年被牺牲。
有的家长自己在社会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功,便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不断灌输给孩子:“你想开奔驰车吗?你想住别墅吗?那么现在就要多吃苦。只有努力学习,考上名校,将来才有机会成为高收入人群。”多数家长都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奉者,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有虫吃”的“早起的鸟儿”,这种早起被越来越提前了。
一位妈妈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将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羡慕不已,决定也让自己的女儿开始学习背诵唐诗。而实际上她女儿只有17个月大。妈妈买来了教学光碟,让孩子一边听一边学,但每次女儿都会指着画面问东问西,根本不听光碟里在读什么。晚上,妈妈给女儿读唐诗,女儿倒是很安静,但她把妈妈的朗诵当成了催眠曲,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这位妈妈受到了打击,终于放弃了教女儿背唐诗的想法。且不论孩子能否记住唐诗,就算记住了,他对诗歌的意思也会死一知半解或者完全不理解,毕竟他的经历尚浅,还有很多事情不理解。教孩子念唐诗的家长也许会说,不管孩子是否理解,趁着年幼,记忆力好,先背下来再说,将来再去理解意思也不迟。而实际上,孩子逐渐长大,曾经记住的东西都会忘记,被新的知识所代替。这样一来,先前的背诵等于白费力气。由此推之,教一些与孩子的年龄段不符的知识,将孩子的正常学习提前,并不是明智的做法。无可否认,有的孩子理解力和接受能力确实很好,因而早期教育提前对于他们来说有好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神童”的原因。但对于多数孩子来说,提前灌输与他们年龄不符的知识不但不会引起他们的共鸣感,甚至会让他们觉得厌恶,产生逆反心理,对今后正常的知识学习也不会产生兴趣。
3岁以前,乐乐是个快乐的孩子,父母从来不逼她做任何事情。但是乐乐上幼儿园后,父母发现很多孩子会讲故事、会说26个英文字母,甚至会说简单的英语短句,20以内的加减法也算得很快,而这一切乐乐全不会,最多会从1数到20。为了不让乐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每个周末都不辞辛苦地带着她去学习各种课程。暑假里,父母更是一口气给她报了8个兴趣班:少儿英语、幼儿心算、游泳、拉丁舞、钢琴、国际象棋、绘画、书法。从暑假第一天起,乐乐就在各个兴趣班之间连轴转,开学后的周末也要上兴趣班。终于,开学后第二个星期天,乐乐再也受不了这样的兴趣班,将绘画纸扔得满地都是,拼命地打自己的脸,用头撞墙。父母着急了,赶紧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告诉他们,这些兴趣班其实只是家长的兴趣,而不是孩子的,孩子的天性就是玩,0~6岁前不应过早地进行认字、算术等认知性学习,以后容易使他们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在医生的建议下,乐乐的父母决定让她快乐度过童年,不再逼着她去上各种训练班。